採訪背景:
最近大家可以在宣傳欄的海報上看到性別人類學電影季活動的介紹。這是人類學系林紅副教授為她的性別人類學研究課開設的。負責進行這次活動的是林老師的研究生廖愛晚(Karen),她也是女同志公益小組──同語的項目負責人。
上週在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的放映活動,每個在場的觀眾都深深地被電影的情節和她的真誠熱情打動,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論是贊同還是質疑,都很平靜地表達出來。Karen平靜地回答和補充,氣氛非常融洽,尤其是她坦言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向在場同學講述她與父母的溝通經歷時,在場無不被其勇氣和真誠所打動。
現在我們請到了Karen,對這次電影季和性別人類學做深度的了解。
Q:性別人類學研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是否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研究群體和研究目的。
「性別人類學」也可以叫作「文化人類學的性別研究」,主要指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調查),對性別現象(如社會對性別的建構以及性別主體對這種建構的回應)所作的考察。和其他學科的性別研究相比,文化人類學的性別研究有自己的長處──重視主位觀點,即重視當事人自己的看法,也即重視性別主體對自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解釋。
Q:我想每一個參加過電影季的人都會被你真誠和熱情感動,每週來漳州一次也很辛苦。請問通過組織這項活動,你最想帶給廈大同學的是什麼?你最想收獲的又是什麼?
其實更應該感謝幾位幫助我做活動的漳校同學!至於我個人,一切通過踏實工作而對生命形成積極影響的機會,我都願珍惜。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大家能夠打開視野,變換角度,對自己、對他人,都有新的理解。
電影《我殺了我媽媽》預告片
Q:這部電影《我殺了我媽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母親與孩子間的隔閡和不理解讓很多同齡人感同身受,我想你的「出櫃」一定經歷了不少艱難。你能否分享一下自己與父母交流理解的經歷,給處於青春叛逆期的我們一點建議。
中國同性戀者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對父母說明自己的性傾向,並且克服婚姻和生育的壓力,對自己的人生作出合宜的安排。但我相信,隨著中國社會對個人價值的逐漸承認,這種困境會有所改觀;果真如此,惠及的將不僅僅是同性戀者,而是希望得到尊重的每一個人。
我和父母的交流本來就比較多,但仍然不足以充分了解彼此。我是在有了穩定的伴侶之後向父母「出櫃」的。一方面,是因為作為我生命中兩個重要的部分,我希望我的父母和我的女友相互了解與融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已經對自己的生活選擇以及相關的社會問題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覺得有能力幫助父母走進陌生的領域。我父母經歷了大半年的困難時期,我和他們都灑過許多淚水,現在他們的態度已經改善很多了。
我父親是一個很理性、很嚴格的人,從小我就被要求,必須言之有理、行之有效。我知道「出櫃」的溝通需要之前的準備和之後的耐心,所以我一直等到自己在認識和實踐上都有了一定積累,並且在面對父母的反應時,盡量保持克制。我慶幸父母是懂道理的人,感謝他們給我講道理的機會。
Q:通過瀏覽豆瓣空間,我看到了你一直以來為大眾接受同性戀做出的努力(類似「流動的彩虹」),也看到了志願者的留言,看到了很多參與其中被感動的人群,你認為這些活動中你最大的收獲的是什麼,其中有哪些挫折?有沒有想過在校園裡舉辦類似活動?
我最大的收獲是愛。志願者同學所付出的勞動、觀眾同學所給與的關注,都讓我感到被愛;哪怕是遇到還不甚理解不甚支持的朋友,也讓我更有要去爭取這份愛的動力。人心和人心,隔閡太多,如果能做些什麼化解堅冰,那麼再大的困難,也值得去克服。
類似的活動,其實今年的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在漳州校區就有一次──「兩只老虎談戀愛」,是和在廈門本島的「流動的彩虹」相繼進行的。活動情況可以參見以下兩個豆瓣相冊及視頻節目: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7349733/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7644879/
兩只老虎談戀愛
這樣的活動,今後當然會繼續在漳校開展,也期待繼續得到同學們的關心和支持!
Q:不得不說這些非主流的性傾向在中國接受的程度並不高,在青年學生一代亦是如此,請問,你認為這其中的阻力是什麼,青年學生要怎樣提高自己的認知?
這不僅僅是性少數人群的困境。性傾向歧視、性別歧視、健康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不勝枚舉。所有的不公正都是彼此相關的現象,因此,廣泛而徹底的反歧視工作,需要我們真正全面地反省自己。我們還缺乏對文化多樣性的了解,缺乏對社會多元性的承認,缺乏對人的價值的尊重。要改善這種狀況,需要更多有公益心的朋友加入到倡導平等的努力中來,需要更多有責任感的青年堅持自我教育和終身學習。人生中,永遠不會太晚去打開一個心中的死結。
Q:除去態度冷漠的人、恐同的人,很有意思的是在學生中間,腐女腐男盛行,他們一方面瘋狂迷戀BL等漫畫小說,一方面對同性戀的世界毫不知情,也並無興趣。除了日本漫畫的影響,你怎樣看待這種現象,這是否意味著同性戀淪為娛樂的工具,或其他,或者對這些同學有什麼建議?
我是在不鼓勵娛樂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所以對於各種「流行」,我接觸很少。我大概知道的是,第一,它們回應了常見於一定年齡段的心理訴求,因此才會有「盛行」之勢;第二,作為藝術的表現手段,它們無法對相關事實作出真實而全面的呈現,因此不足作為認識社會的可靠途徑。因此,如果想要豐富自己的閱歷,那麼更多類型的涉獵是值得考慮的。
被稱為「腐女腐男」的朋友們大多對於另類性別現象有著基本的善意,這是我們所歡迎的;但也必須看到,漫畫傳遞了不少關於同性戀者的刻板印象和偏見,這是我們要審慎對待的。
Q:空間裡有人說你所進行的事業不亞於馬丁路德金,我也很感動。在其中大眾的參與至關重要,我相信我們這一代會在這種積極的引導下make a difference.
我喜歡「make a difference」的說法──帶來改變。而我相信,改變是從自己開始的。為這個電影季工作的每一天,我都看到自己的侷限,都會想要改變,或者作出改變。我感謝漳州校區的同學們給我這個機會,讓我開啟這趟改變之旅,並且和我一路同行!
後記:
簡單的採訪也許會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還記得那一年在李安導演暗淡的鏡頭下那段永遠停留在斷背山之上的愛情,黯然神傷過後,人們開始驚嘆有一種情感可以超脫世俗的羈絆,達到柏拉圖的永恆。當冰島女總理宣布自己與同性戀人的婚事,人們在驚訝中嘗試放下偏見,送去發自內心的真誠祝福。當六名花季少年相繼在歧視與侮辱中選擇自殺,奧巴馬總統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大眾,明天會有改變。人類的個性本就多姿多彩,因此任何性傾向都應當被包容和認同。舉辦一個電影季也許不能改變現狀,但在潛移默化中,偏見和誤解會慢慢消融。當你的心隨著電影季銀幕上的光影跳動,你會深深體會到潤物細無聲,而此時,你就是一個用行動make the difference的人。
本文原載:《廈大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