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社会学学术名词,创造出来,存在的日子,应该比现在泛滥的后起之秀饮食文化或厕所文化,要老旧一些吧。正规的社会学研究,而不是偷窥猎奇的社会新闻中,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应该比饮食文化厕所文化,要频繁得多。
如此说来,我倒不是想说,亚文化这词儿,就比饮食文化厕所文化,要高级要正规,或者要学术化一些。实际上,从这些发表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来看,所谓的亚文化,有时候也包括这些「亚」或者「次」的社会特定人群,她们的吃喝拉撒睡方式,她们吃喝拉撒睡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说,某些人眼中高雅正规的这个概念「亚文化」,其实包含她们定义中的滥俗的饮食文化厕所文化之类。
说道亚文化,最触目惊心的,枪打出头鸟的,有两只出头鸟儿:
一是北美或其它任何移民聚集之地,种族或语言渊源,聚集而成的小意大利(Little Italy),韩国城(Korean Town),当然,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自己的唐人街(Chinatown)。特定的语言,特定的居民,特定的消费方式,甚至,更深入一点,特定的社会构成建构方式,特定的民间社区运行方式,大哥大佬大哥大,都可以往「亚文化」这个大筐内头装,能装多少算多少。
确实,在同一个大城市中,这些小部落一样的存在,跟整个大城的流行时尚风气,总有那么些格格不入之处,说是亚文化,一点都?哟怼?br />
另外一只出头鸟儿,比较显眼醒目的亚文化群体,就是不分语言人种文化背景,但是以性倾向性少数性小众来区分的同性恋居住区,通常叫做同志村(Gay Village)。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大陆,哪怕是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型都市,其实并没有出现公开的同性恋聚居区,但我们中国大陆著名的社会学家李银河女士,十年前,就专门发表出版了一本社会学研究的专著,书名就直接了当叫《同性恋亚文化》,用以描述和研究中国大陆同性恋人群,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
可见,这文化也好,亚文化也好,还真不是吃喝拉撒睡那么简单。
中国大陆,虽然号称是56个民族的杂居,加上幅员辽阔,南北文化也是千差万异。四处冒出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民工村,比如北京南部的浙江村,或政治敏感一点,北京南站附近的上访村,或原先圆明园那块儿流浪画家聚集的画家村,或做着明星美梦的京飘一族,这些说起来都该算做是亚文化人群。
这些亚文化现象,这些亚文化人群,上了报纸电视的社会新闻版面,早已经有了记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直观描述和记载,但就严肃严谨的社会学学术研究而言,美国拿了社会学博士归来的李银河,她做的同性恋亚文化研究,依旧还算是开山劈路之作。
中文语境中,引进「亚文化」这个概念的开山鼻祖学术著作,居然是从我们时常视而不见,不少普通民众还以为是洋人玩意儿,中国没有不存在的同性恋这儿开始,嘿嘿,个中缘由,蛮有意思的。
说起来,光是这部电影本身,就可以主文化次文化对立统一的说道说道。第一,它的出品人,投资商,是华纳兄弟制片公司(Warner Brothers)。稍微知道一点电影的读者,自然会耳闻这家历史悠久强势公司的鼎鼎大名。也许,在不少苦苦挣扎着,四处乞讨一般寻找制作经费拍摄资本,满世界找发行人的独立电影人眼中,是整个电影工业主流得不能再主流的大电影制作公司,跟电影制作电影发行中的亚文化,那些地下电影,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等等一众边缘弱势的的「亚文化」,都不沾边。
第二,再看它的演员卡司(cast),几个主演,居然都拥有一座小金人奖杯,至少也是小金人的提名,你知道我说的小金人是谁,就是在电影文化中,绝对占据主流霸权地位的奥斯卡呀,任谁得了小金人,哪个不是身价飚升?从此进入一线明星A表演员之列,在电影界的影响力暴增,也是跟刚入行没有人脉没有名气的小演员,苦苦挣扎的亚文化呀,次文化啥的,不沾边。
偏偏,这部电影的题材,一点也不主流文化,拍的是一个矿山的矿工,一个饱受男同事骚扰的女工人,孤立无援,一个人挺身而出,状告强大无比巨无霸的矿业公司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样的故事素材,却是相当的「亚文化」。
我们汉语表达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约跟我现在说的「亚文化」就扯得上关系。这部电影,倒是没有涉及聚族而居的种族或肤色亚文化,大小角色,一个亚裔矿工,一个黑人矿工也没有出现。同样是白人,通常意义上算得上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了,却依旧因为:
地域(偏远矿山区 vs 大都会)
职业(矿工 vs 矿山管理层及律师法官)
性别(女 vs 男)
阶级(蓝领 vs 白领)
教育程度(高中辍学生 vs 大学毕业生)
所以,她们是100%的白人,但她们的生活方式,她们的价值观点,她们经历和遭受的生活故事,和我们预期的,约定俗成的,司空见惯的,以往美国主流电影一直都在表达和灌输的,那个白人主流文化,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已经属于是一种不同于白人主流的文化了,是她们自己的亚文化。
地域,职业,性别,阶级,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凡此种种,我想到我们中国大陆的那些所谓的低层人民的聚居区,那些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之下的小巷小街小院落,日出而座,日落而息,她们的亚文化。
比较容易找来的例子,是几个女作家的作品。
比如最近相当流行的虹影,她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身临其境现身说法,写的是重庆的南岸棚户区的那些跑船的拉纤的搬运的居民生活,她们的生存,她们的爱恨情仇,她们的价值观点,就跟上报纸上电视的,那些在所谓的机关团体工作的居民,同一个城市,也区别很大,自成一体,有别于重庆这个城市面子上主流的那种民间文化,就应该划归到亚文化之列。
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虹影,是从这样的亚文化起步的,走出重庆,远嫁英国的大学文学教授,成了国际知名流行的女作家,人生际遇的天上人间,尤其惹人感叹。
另外几个例子,也是女作家的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一是写武汉汉正街的池莉,还有一个,是写长沙黄泥街的残雪,她们俩的风格路数,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天差地别,但还是异曲同工地,脚踏实地,深入民间,记载和描写了某地某处某些人(写实),或者,借用和挪用了具体的某条街道,某些街坊邻居,来状写人类普遍的困境和际遇(现代)。
武汉的汉正街,长沙的黄泥街,那些独特的,与同一个城市欣欣向荣的高楼大厦,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下的文化,算得上,是个亚。
她的流行小说,写的那些商场搏杀,情场搏杀,就是一般的宏大叙事,或场面上的所谓主旋律的深圳文化上海文化北京文化,不能涵盖的,是有钱人之间,小圈子的特有的,比吃比喝,比穿比玩,也是她们的亚文化。
另外两个流行中文词,白领,小资,其实,就代表了某个特定阶层的文化,和主旋律的文化相比,也是个亚。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也许我们自己身处的亚文化,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我们流行的音乐歌曲,我们喜欢的食物,我们交友的方式,我们敬老爱幼的方式,我们对待婚前的性,婚外的性,对待私生子,对待私通,等等,都会烙上我们自己所属亚文化的烙印,都可以划归到亚文化的领域,都可以用亚文化来解释,来理解,来彼此求同存异,来沟通,来多姿多彩。
但作为一个人类成员,作为我们的人类同胞,有很多的价值观,其实是有些普世真理的样子,比如,无论是女是男,对自身尊严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祖宗的话,可是普世真理?对我们作为一个人类个体,对我们自己身体的支配权,比如女性跟谁上床跟谁做爱,女性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思想思考的支配权,我想,在任何主文化亚文化中,都是会认同这样的基本准则的。
我们要警惕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霸权,也要警惕借亚文化之名,对我们个体权利的侵害。《北国》电影中,满口粗 话,开口骂娘,也许你可以躲在所谓的矿工亚文化中,得以逃脱逃避文雅或虚伪的主流精英文化对你的强制改造,但对待女性的动手动脚,再用矿工亚文化,就怎么也解释不通了。
很吊诡的是,往往,如果是处于弱势的亚文化,在社会上的发言权,在历史上的记载,都有赖于主流所谓精英的帮忙,或用阶级斗争的术语,有赖于主流精英们的额外施恩。比如,帮女矿工打官司的男律师,比如,记载并传播这个真实女矿工故事的好莱坞电影大鳄公司。
你的身份是多重的,也是流动的,谁能担保,你就一直身处主流?所以,了解和一些亚文化的概念,思索一下亚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影响,还是很有益处的。
也很有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