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Feb 2009

女同志的「同话」 想说爱??不容易

尽管中国社会已越来越开放宽容,但来自家庭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依然让「拉拉」们进退维谷,有的甚至正面临被迫与异性结婚的窘境。

情人节的玫瑰不仅属于两情相悦的男女,这个「2.14」,中国的部分「拉拉」(女同性恋,亦称les)将有所保留地选择「出柜」(公开身份)──无论是身穿婚纱并肩拍照还是自制贺卡公开派送,无论是制作寄语公众理解并支持同性恋者的横幅,还是举行「女同」电影放映交流会,都表达出这个总人数逾千万的特殊群体,希望像寻常恋人那样在阳光下示爱,最终合法结婚丶生育的心愿。然而,尽管中国社会已越来越开放宽容,但来自家庭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依然让「拉拉」们进退维谷,有的甚至正面临被迫与异性结婚的窘境。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同性恋者约有3,000万人,其中「拉拉」约有1,000万,即身边的每100个人中,就至少有两至三人,愿意选择同性为伴侣。


齐拍婚纱照 街头送玫瑰

潇恒(右)与收到气球的路人交流;成都的於是2006年接受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的专访。(图片来自《文汇报》)
今年情人节,北京的「拉拉」除了计划拍婚纱照外,将继续举行街头送玫瑰丶拉拉彩虹派对丶女扮男装走秀等活动;上海的「拉拉」也会自制情人节贺卡,在拉拉酒吧派送;成都的「拉拉」则制作了上书「请理解并支持同性恋人」的祝福横幅,并将与大学生一起观看「女同」电影并交流;昆明的「拉拉」亦会与来自北京的「拉拉」导演石头及她的女友一起,在小众范围公映7部「拉拉」电影,石头还将现场回答观众的提问。

据云南女性自助工作坊「同话舍」的创办者丶「拉拉」潇恒透露,「同话舍」调查发现,「拉拉」们大多会在情人节这天送「爱人」玫瑰花丶巧克力,共享情人套餐,甚至亲吻,示爱的方式与异性大致相同。

从热线时代丶网络时代,到现在的酒吧时代,中国的「拉拉」用了大约10年。而有勇气选择「出柜」,也许是下一个里程碑。


公众难接受 前路遥未卜

尽管「拉拉」们的情人节计划是宏大的,但现实往往与理想有差距。潇恒及她的「拉拉」志愿者近日走上昆明街头,向过路的貌似「拉拉」的美眉推介情人节同志影展的门票,但守了两个晚上却一张票也没售出,所幸通过网络及电话已预订出20多张。

因为没有经费,为了寻找当天免费的活动地点,潇恒亦颇费苦心。而在原本在街头派送玫瑰花的计划,也改为更便宜的气球。至于策划中的论坛到底能否成功?还有汽球送出去公众会有怎样的反应?潇恒心里统统没底,她深怕触动公众的心理底线。

她透露,去年10月,她们策划了很久的一个同志图片展本已确定在昆明某大学举行,却因为学校某领导看到当天活动的海报,打电话通知社团取消活动,最终引发了该校学生的自发讨论,被称为「拉拉门事件」。


屈从世俗伦常 无奈「结发」男同

绝大多数的「拉拉」都有被家人逼婚的经历,其中少数躲在「柜子」里的为了不伤害父母,选择了掩人耳目的「形式婚姻」,即与一位男「同志」表面上组成家庭,而私底下却各有自己的同性伴侣。据成都的「拉拉」于是介绍,自己身边就有4位「拉拉」无奈选择了「形式婚姻」,而这种现象还正有愈演愈烈之势。

「她们大多是在同志之间的联谊活动上认识对方,往往只是口头协议,约定不同床丶不生孩子等,但一旦如此,拉拉便往往又陷入了家庭暴力等困境。」潇恒透露,昆明一「拉拉」与一位男「同志」协议婚姻之后,才发现该男是爱滋感染者,但男方的父母却要逼着她为他们家生儿育女……潇恒认为,在「拉拉」的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盲目步入「形式婚姻」,只会导致新的悲剧,而衍生更多的社会问题。


难抵压抑 中年多有婚变

目前,内地「拉拉」中的活跃分子都以海归为主,80后及大学生则成了新生力量。但值得关注的是,30岁以上丶经历了婚姻或婚变,甚至已经身为人母的「拉拉」,是她们中间面临问题和压力最多的群体。北京「拉拉」沙龙的负责人安可生于1966年,她表示,北京的「拉拉」群中,40岁以上的大约占三成,「她们从前很压抑,现在逐渐走出来,但和80后相比,她们显得更为沉默丶更愿意沉迷于自我的情感世界中。」据了解,在「拉拉」圈内,一般将有男性气质的女孩称为 T,即「老公」;将气质柔弱的女孩称为P,即「老婆」。而喜欢运动中性打扮丶身为T的潇恒仍在寻找自己理想中的P。


个案1:曾被逐出家门增值终获认同

为了家人,潇恒依然不愿意面对镜头,她遵守着不将「女朋友」带回家的承诺,亦从不和家人谈同性恋这个话题。对她来说,父母的默认已经是最大的宽容,她还记得父亲曾斩钉截铁地说:「除非法律承认,否则你休想将她带回家!」

当潇恒才18岁时,她第一次发现自己爱上了女人;20岁时,选择「出柜」的她被母亲赶出了家门;然后,飘泊丶违心地向父母认错丶读书丶做志愿者丶积极参与NGO的各种培训,直到2003年,她创办了「同话舍」。如今,她已获得了父母的初步认同,心疼女儿的父母还主动出资为她购买了单身公寓,潇恒如今已可以平静地接受采访,向别人坦陈她的「女同」身份。

有保留地「出柜」,是中国很多「拉拉」的选择。按「拉拉」的话来说,「自我认同」是「出柜」的前提,即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否则,「当我们出柜后,父母就入柜了!」


个案2:幸福「月恋花」成拉拉热点

自从2006年接受了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的专访后,成都的于是(上图)就成了「拉拉」圈中的名人,来自全国各地「拉拉」丶包括异性恋者寄来的巧克力丶土特产丶餐具等礼物堆满了她的家。更有天南海北的「拉拉」们不远千里来到成都,找到她开设的「月恋花」酒吧。她们当中,大多有过婚姻和孩子,有的来自农村,甚至还有一对已经70岁和62岁的来自山西的「拉拉」。于是说,她们太孤独了,来找我,是为了寻找一种认同。

其实早在2002年,于是在成都开设「月恋花」之初,她就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只是在面部作了特殊处理。如今,于是完全向社会公开了自己的「拉拉」身份,她和女朋友,还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和祝福,于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日志油画影展 「拉拉」多招博「出镜」去边缘化

1998年,由昆明「拉拉」创建的「玉碧园」网站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最早的「拉拉」网站诞生。据潇恒回忆,这个虚拟的精神家园,以个人随笔日志丶收集女同油画丶论坛等形式记录着云南女同的存在和发展。

此后,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拉拉」精英们逐渐浮出水面,她们正致力于将处于边缘的「拉拉文化」融入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北京「拉拉」石头,除了筹拍独立电影外,还与「女友」一起积极奔走于各大城市做同志影展。有过留学经历的她,在「拉拉」中颇具代表性—她们在性迷茫中选择出国,又将风靡西方的「拉拉」思潮和方法带回国内。


「同志」草根组织渐具规模

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同性恋,上海丶昆明等地的「拉拉」正筹备口述史的搜集和整理;原本处于地下状态的「拉拉」酒吧,如今在北京丶上海丶成都等城市,也开始公开举行周末「拉拉」Party。去年圣诞节,某酒吧甚至吸引了500位「拉拉」到场。

如今,北京的「同语」丶昆明的「同话舍」丶上海的「女爱」丶成都的「les关爱小组」等「拉拉」草根组织已颇具规模,「让大众看见同志丶让同志看见彼此」正成为「拉拉」们的目标,复旦大学一度开设同性恋课程,或许正说明了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中国「女同志」大事记
■ 1949年至90年代初期,「同性恋」这个词在中国的法律上和媒体中都几乎是绝迹的。直到1995年,8个「拉拉」在北京一家名为「一半一半」的小酒吧,举行「美国石墙同性恋运动」周年纪念日活动,以及之后以公园讨论丶舞会等形式的同性恋活动悄悄浮现,国人才开始渐渐知晓这个俗称「同志」的特殊群体的存在。
■ 1997年「同志」酒吧丶「同志」舞厅兴起。当年夏天,几名在北京的中外「同志」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台BP机,「同志BP机热线」开始运行。通过热线,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同志们」有了寻找志同道合者以及讨论同性恋相关知识的渠道。
■ 2000年「拉拉」网站开始在内地兴起,通过网络发布日记感想丶寻找伴侣,虚拟的网络世界解放了她们压抑的内心。
■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公布,删除了同性恋是「性变态」的条款。
■ 2002年4月昆明有了第一家拉拉酒吧。
■ 2004年香港「同志」华人大会举行。
■ 2005年随着男同社区的渐渐活跃,北京丶昆明丶上海丶成都丶鞍山等城市开始出现les公益小组。
■ 2006年2月14日北京「拉拉」走上街头向路人派送玫瑰。
■ 2008年10月香港女同活动家珀琛丶台湾女同活动家丶上海女同代表小燕以及成都女同代表于是,与「同话舍」相聚昆明,以图片展丶纪录片及论坛的形式探讨「拉拉」文化及生存环境。



本文原载: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