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颇为感人的电影,但,我相信它的动人之处不单单是我们从内容所看到的,辐射作为同性恋者的我们外,应该还有很多人,都会喜欢这部电影丶以及是米尔克身上的那份面对自己的人生的锲而不舍的态度。
应该都会有很多新闻报道,介绍过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所以,我不想多去介绍了。反正,用文字来描述出来的电影内容,都会是大同小异的。我这里想说的说,我眼里面的米尔克,因为他对在某些事情上的执着与遭遇,感动和鼓励了我。
记得大概一个月前,和陈珊妮做访问的时候,我问到她新专辑的名字《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事,她给了我一个很清晰的回答,「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过程,我们会从所有得意和失败的时刻中,获得许多许多经验,人生是不断的累积。」我尝试把这番话所描述的细节,套在米尔克身上,他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对自己的认同。这个有关「认同」的问题,其实无论是过去70丶80年代的美国,还是现在的世界各地,都仍然存在,虽然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学历丶身份丶年纪丶工作丶宗教信仰……但,那个时代的美国加州,同性恋者庆幸地遇见了米尔克。他的直率丶风趣丶友善丶与勇敢,在面对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下,率领着一众同志朋友迈开了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社会对同性恋者的认同的平等条约。
因此,便有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米尔克去参选从政的故事。这部分,让我很感动,感动的除了他肯站出来为同性恋者争取,还有的是他的坚持。和我在国内看到的很多同志朋友的经历有着甚为大的差别,我看到很多朋友为了隐瞒丶为了工作,都跑去了和异性恋者结婚,为求让家人感到安心丶为求自己的同志身份不被揭破……甚至,有部分被老婆发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的男人,对老婆说「那是病,我得了这种病」的荒谬事。在观众的过程里面,让我产生了一种疑问,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在倒退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让我们很多同性恋者都不敢站出来,不敢向家人丶朋友丶亲人来告白自己的真正需要……也很难以去相信,在三四十年前,这么一个对于我们同性恋者群体来说的伟大的人物,是确确实实地存在过。
记得,在和《艾草》的导演姜秀琼访谈的时候,她跟我说道,其实故事在讨论两代人的社会基本责任的观点而已。让我再用这一番话,套用到我们现在的同志群体中去说吧,父母与孩子丶朋友与「我」,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丶宗教信仰丶经历,都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基本价值。对于那些不能自我认同丶还出于柜子中的同人来说,难道你们就可以一直地,萎缩在别人的社会基本价值的框框条条之中?难道,就可以用别人的快乐的因素,来捆绑着自己人生丶与性向?
还是用米尔克在电影里面说的那句话来总结吧,修女的身后都跟着那么多孩子,难道你们不怕孩子以后变成修女……虽然,这番话所说出的成因不是基于「社会基本价值与责任」,但我觉得这句话绝对是,对那些歧视同志丶对同性恋存在偏见的人们的最好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