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特別評審獎,由阿根廷和英國聯合拍攝的《古兒:一個發生在不知名地方的少年故事》,藉用一群很年輕的演員們,成功 地呈獻了他對青春期的複雜概念,影片精確地敘述了劇中三名主角眼中今日的阿根廷。
──取自第22屆的都靈同志電影節目錄
閉幕當晚,整個電影院大廳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同志群,搔頭弄姿的,雄赳赳氣昂昂的,清潔溜溜的,滿腮鬍鬚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老少咸宜。
今年電影節的謝幕特備節目是「紀念珠妮茹蘇歌唱會」(Tributo a Giuni Russo),去年病逝的珠妮茹蘇是意大利著名音域很廣的女歌手,也是眾多同志心目中的偶像。
謝幕的影片則很適當的選擇了由Todd Stephens執導,基情洋溢,瘋狂無厘頭的《又一部基片》(Another Gay Movie),在接連不斷地放映了整個星期的同志電影之後,壓軸的理所當然的又是另一部「基片」。
今年的都靈同志電影節和往年一樣的主要共分劇情片、短片和記錄片三個競賽和非競賽單元。
今年劇情片競賽單元中的作品都出乎意料的棒,從亞洲地區送來的有去年韓國大熱門賣座電影《不後悔》,來自菲律賓並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Netpac大獎和馬尼拉國際電影節(CineManila)本地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影片獎,關於少女對抗傳統禮俗的《割禮》(Tuli),台灣出品,細膩感人的《盛夏光年》和出爐不久,剛榮獲柏林泰迪熊最佳影片大獎,由周美玲導演,楊丞琳和梁洛施主演的女同志影片《刺青》。
此外,以《我的軍中情人》(Yossi & Jagger)和《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Walk on Water)備受讚譽的以色列導演伊藤福克斯(Eytan Fox)帶來了他的最新作品,以特拉維夫市(Tel Aviv)為背景,講述一段因種族政治糾紛,而最終以悲劇收場的苦戀的《氣泡》(The Bubble)。這部影片深得觀眾的贊賞,並榮獲了本屆的觀眾投選最佳劇情片大獎。
來自歐洲的參賽作品則有意大利和法國合資拍攝,關於兩個男人之間介于友情和愛情曖昧關係的《他生命中的男人》(L'homme de sa vie)以及敘述兩女一男,錯綜複雜三角關係的《庇護所》(Riparo)。
榮獲本屆「Ottavia Mai」大獎的德國影片《正當你在此》(So Lange Du Hier Bist)。這部底成本,由初哥導演Stefan Westerwelle執導,僅靠兩名演員撐大局的片子,以簡單的場景和劇情,帶出故事人物一老一少親密關係中,幾經痛楚、折磨的心情,抒情詩意的風格,極受評審團(中國知名同志作家兼導演崔子恩是評審之一)的青睞。
獲得特別評審獎的,則是由阿根廷和英國聯合拍攝的《古兒:一個發生在不知名地方的少年故事》(Glue - historia adolescente en medio de la nada,英譯Glue - A Teenage Story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導演Alexis Dos Santos借用一群很年輕的演員們,成功 地呈獻了他對青春期的複雜概念,影片精確地敘述了劇中三名主角眼中今日的阿根廷。
以色列和瑞士聯合製作的《紙娃娃》(Bubot Niyar),它講述一群從菲律賓遠渡重洋,離鄉背井到以色列以照顧年邁老人為業,以異裝表演為娛樂副業的異裝儷人的故事。
意大利的《叔本華》(Schopenhauer),英國的女同志影片《妮娜的天大喜悅》(Nina's Heavenly Delights),美國的兩部作品《胖妞》(Fat Girls)和《我所認識的野老虎》(Wild Tigers I have Known),每一部參賽作品都各具特色,挺有看頭的。
獲得評審團最佳記錄片大獎的是來自美國Mary Jordan的《傑克斯密和亞特蘭蒂斯的滅亡》(Jack Smi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tlantis),評審團認為它完美而有效的描繪出這位堪稱為美國表演藝術開山鼻祖的精神面貌。
而獲得觀眾垂青的卻是以色列和瑞士聯合製作的《紙娃娃》(Bubot Niyar),它講述一群從菲律賓遠渡重洋,離鄉背井到以色列以照顧年邁老人為業,以異裝表演為娛樂副業的異裝儷人的故事。它以輕鬆,踏實的手法把這群異鄉異裝麗人充滿憧憬、失望、喜悅、悲哀的生活絲絲入扣地帶出,贏得了這一屆的觀眾投選為最佳記錄片。
其他的競賽記錄片還有法國關於同志少年遭遇殺害的《超越仇恨》(Beyond Hatred)、古巴的《兩個家鄉,古巴和夜晚》(Dos Patrias, Cuba Y La Noche)、西班牙有關妓女足球隊的《全星軌道》(Estrellas de La Linea)、意大利向政府和教皇抗議的《西班牙不也是天主教國家嗎?》(Ma La Spagna Non Era Cattolica?)、俄羅斯關於女同志家庭的《我的幸福家庭》(Moja Schastlivaya Semja)以及英國涉及「父代母職」的《我的母親曾經是男人》(My Mums Used to be Men)。
至於短片參賽作品,評審團選擇了來自瑞典,集合了支配、權勢和性誘惑的《批准》(Godkand),而觀眾則偏愛有趣詼諧的西班牙作品《Groucho》,另外評審團也頒發了特別獎給加拿大的《世界上最悲哀的男孩》(The Saddest Boy in The World),以紀念不久前剛在都靈因承受不了被譏笑為同性戀,而自尋短見的十六歲少年。
在短片參賽作品作品中,中國的王暉樂也帶來了首部關於少數民族女同性戀的影片《女神的眼淚 》(Tears of the Goddess)。
電影節也安排了幾項特別單元,在「歐洲吾愛」(Europa Mon Amour)單元里,幾部六、七十代的西部牛仔電影,如《土匪》(Bandidos)、《槍擊最多的地方》(Dove si spara di piu)、《面對面》(Faccia a faccia)、《活著,就開槍》(Se sei vivo spara)、《歌手該死,歌曲無罪》(The Singer Not the Song)等等,讓觀眾重新以「有色」的眼光去窺視在這些牛仔陽剛的形象下,可有隱約地暱藏著蛛絲馬跡的同志情結。
另一個令人驚喜的致敬單元是較少為人知的法國同志導演Philippe Vallois,他的作品如《彩虹蛇》(Halteroflic)、《我們曾經是同一個男人》(Nous etions un seul homme)、《神之性別》(Sexus Dei)同志情色意味強烈,且及具個人風格。
全長百多分鐘的《副歌》,就只有十一個鏡頭,要不是大半段的戲,兩個秀色可餐 的男演員都赤裸裸,坦蕩蕩的演出,大概大半的觀眾都會沒耐性看完整部戲。(坐在我旁邊的王暉樂也只有耐心看了三分之一的戲,便悄悄地溜掉了。)
另一個令人驚喜的致敬單元是較少為人知的法國同志導演Philippe Vallois,他的作品如《彩虹蛇》(Halteroflic)、《我們曾經是同一個男人》(Nous etions un seul homme)、《神之性別》(Sexus Dei)同志情色意味強烈,且及具個人風格。
電影節開幕當晚,在戲院外見到一名手臂、肩膀、頸項、下巴、半邊頭部都布滿刺青的光頭佬,牽著他那滿口金牙的男伴,妖嬈地走過,不禁側目而視。後來才知道他就是致敬單元中的Ron Athey,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擅長人体表演藝術和極限表演藝術。單元中呈獻他一系列的演出,其中包括同志導演Bruce LaBruce 的《皮條客》(Hustle White)和一小段由荷蘭導演Knud Vesterskov執導,知名導演Lars von Trier的製片工作室Zentropa製片的唯美色情片《Hot Men Coo Boyz》。
其他的致敬單元還包括了呈獻長達210分鐘的經典地下影片《切爾西女孩》(Chelsea Girls)、《寂寞牛仔》(Lonesome Cowboys)和《我的男妓》(My Hustle)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致敬單元;同志電影先鋒人物,著名網站PlanetOut的創辦人之一的Jenni Olson致敬單元。
遺憾的是,由於過去幾年的電影節中,已放映過她的作品如《The Joy of Life》、《Bride of Trailer Camp》、《Afro Promo》和《Homo Promo》,所以這次僅僅從她的收藏檔案中,選擇抽出了六部女同志影片,其中包括了著名的《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和《That Tender Touch》。
本屆的特別回顧展,回顧的人物是美國地下電影大師Kenneth Anger。Kenneth Anger因在巴黎撰寫並出版了泄露好萊塢名人醜聞的《好萊塢巴比倫》(Hollywood Babylon)而名噪一時。他是美國最早公開同性戀者身份的影壇人物的代表者,也是最早將同性戀赤裸裸,毫不掩飾的呈獻在影片中的影片製作人。
回顧展中,觀眾也有幸的欣賞到他一系列涉及同性戀、神秘玄學和超現實主義,難得一見的作品,如《天蠍上升》(Scorpio Rising)、《路西法上升》(Lucifer Rising)、《煙火》(Fireworks)、《水花》(Eaux d'Artifice)。同時基於他和法國名同志導演熱內(Jean Genet)不俗的交情,回顧展也放映了熱內那部唯美,富詩意的《情歌愛曲》(Un Chant d'amour)。
法國片《頑皮基情鬼》(Poltergay),以基佬幽魂來搞笑,詼諧幽默,而且針對同性戀有挺積極的看法,是值得推薦的喜劇片。德國的《放你的心在我腦海里》(Dein Herz In Meinem Hirn)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重述一名同性戀男子心甘情願地讓一個變態男子把他殺了,然後吃掉的經過。
另一部法國片《頑皮基情鬼》(Poltergay),以基佬幽魂來搞笑,詼諧幽默,而且針對同性戀有挺積極的看法,是值得推薦的喜劇片。德國導演Rosa von Praunheim的《放你的心在我腦海里》(Dein Herz In Meinem Hirn),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重述一名同性戀男子心甘情願地讓一個變態男子把他殺了,然後吃掉的經過,電視記錄片形式的拍攝,加添了影片的真實感,看了令人不寒而慄。
深刻批判美國電檢尺度的荒謬與無謂的《本片尚未分級》(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周游列國影展,此時此刻應該早就頗有名聲了,所以無須多談。亞洲電影就包括菲律賓的《夏暑》(Kaleldo)和中國導演朱義葉的《啦啦啦》(Lost in You),兩部片子都沒能讓人留下多深刻的印象。
今年的電影節最特殊的地方就是筆者的「光榮參與」,投身義務幫忙工作,以本身少許 卑微的時間,換取觀賞幾場免費的電影和幾頓免費的午餐 ,又可以近距離的觀看來賓,也能竊聽到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內情,比如聽說原本受邀前來擔任評審的Joe Dallesandro,收了錢後,人卻不見蹤影,身為當年受盡安迪沃荷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愛將,如今卻對同志電影節如此不敬,該當何罪?
當然,更大的滿足感是來自能有機會與土生土長的基群交流認識,讓本人在本地基界大大增加了曝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