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障礙,差點讓這兩個男生錯過了相識的可能。短短几分鍾的故事里,Gus Van Sant巧妙地設計了一場美國人(或任何旅人?)身在巴黎(或任何語言不通的城市?)跟愛情不期而遇的故事。
「我一看到你就想要說話了。」
「你相信soulmates這回事嗎?」
如果有個陌生男子用以上的開場白跟你搭訕,你會給他怎樣的回應?你會唾棄這老套的搭訕技巧,還是嘲笑他的唐突舉止?或者,就這樣被他的主動跟真誠吸引住了呢?
《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這部匯集了18部短片的法國電影里,由Gus Van Sant執導的《Le Marais》段落中,就讓美國男孩Elias McConnell(曾演出Gus Van Sant的《Elephant》)和法國男孩Gaspard Ulliel(《Hannibal Rising》里的年輕吃人魔)上演了兩個陌生少男之間的相遇經過。
平頭男在一家畫廊上班,長髮男尾隨一女客戶前來裱畫,對平頭男一見鍾情,對他說了一長串的情話。
可是,長髮男說得激動,害羞的平頭男卻近乎沉默不語。長髮男並未氣餒,臨走前遞上了寫了電話號碼的紙條。從稍後平頭男跟他老闆的英語對話中,觀眾才知道平頭男其實不諳法語。可憐長髮男滔滔不絕說了約三分鐘,平頭男大概只聽懂了几個字。
老闆說,你不妨給他打個電話吧。平頭男想了片刻,沖出門,於巴黎街道上拔足狂奔。
語言的障礙,差點讓這兩個男生錯過了相識的可能。短短几分鍾的故事里,Gus Van Sant巧妙地設計了一場美國人(或任何旅人?)身在巴黎(或任何語言不通的城市?)跟愛情不期而遇的故事。異國情緣的戲碼,大概是很多寂寞旅人渴望在事情吧。
每個導演眼中的巴黎都不一樣,就像每個旅人眼中的巴黎也不一樣。最能體現電影主題的作品,應該是Alexander Payne壓軸的《14e arrondissement》(《第十四區》)。
《巴黎我愛你》,宛如各位導演寫給巴黎的一封私密情書。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這個迷人都市的不同角落里安排了一則則尋常人生里的喜悅悲傷。每個導演眼中的巴黎都不一樣,就像每個旅人眼中的巴黎也不一樣。
除了Gus Van Sant, 《巴黎我愛你》里還有數個導演也說了很精彩的故事(雖然也有瑕疵,譬如杜可風極為造作的短片)。
Walter Salles的《Loin du 16ème》描述了一個女褓姆感傷的早晨;Gerard Depardieu的《Quartier Latin》講的是一對準備離婚的老夫婦;Oliver Assayas的《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里,美國演員Maggie Gyllenhaal在巴黎拍戲時因為嗑藥而邂逅了藥頭男子。
不過,最能體現電影主題的作品,應該是Alexander Payne壓軸的《14e arrondissement》(《第十四區》)。
美國女子用濃濃的美國腔說著自己的旅遊心得,鏡頭尾隨她緩緩走過巴黎鐵塔、街巷、墓園、公園……。她說:「……就像記起某件我從來不自知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東西!可能是一件我已然忘記,或人生中已錯過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喜悅與哀傷,也不全然是哀傷,因為是一種活著的感覺。就從這一刻起,我愛上了巴黎,而巴黎也愛上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