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988电台最近大革新,把一些节目改头换面,然后请一些人们记忆中的DJ回归,企图心蛮强。作为扭开电台不只希望听到音乐的听众,这样的改变是好事。可是,钱投入了,内容尚未加强,商业性却首先突显。
比如一个称之为「有时想念」的环节,他们定位作「经典歌曲1990-2000」,等于是老歌时段。我没有真正听过这个周末的节目,毕竟安排在这样的时段有点歧视性。星期六丶日的晚上8点至12点,是多数人一周内的精彩时间,有多少人会静静呆在家听这些歌曲?这样的安排似乎在暗示我们这班「老饼」已经到了周末晚无处可去无人可约的阶段,只好在家回味过去?
节目时段其实并不能苛求,他们有他们的商业考量。其实惹怒我的是有关这个节目的置入性行销,在每天的各个时段,他们会播一首经典歌曲,一开始是惊喜,之后就奇怪,怎么歌播到一半开始有李宗盛丶周华健丶罗大佑的介绍?莫非他们也像MJ一样……去了?
DJ用故作感性的语调介绍完了之后,就说:「谁谁谁所组成的Superband即将在N月N日来马举行演唱会,记得……」然后再继续播那首歌。就这样,之前被这首歌唤起的美好回忆即刻烟消云散,原来我们这班老饼有资格听见自己喜爱的歌,是因为他们看中自己口袋里的钱,又知道我们很吝啬,要呼唤我们买票看演唱会。
置入性行销也不是不能做,但中文台的做法不知怎的总让人有种突兀的感觉。英文台的DJ在做这种事的时候,念台词很随意,有时根本就在「演」,但听起来就很自然,不会制造让人想打他的感觉。
另一个电台My FM的定位是音乐台,之前有个DJ叫马俊源,他主持的老歌节目就很棒。他对香港丶台湾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曲发展脉络较熟悉,以不同的主题制作每一期的节目。比如:东洋歌曲翻唱,同一首曲的华语丶广东版本比较等等。准备功夫丶认真态度叫人敬佩。
友人一听见纵贯线要来,不假思索地一定要去看。我却考虑了很久才被逼着去。有时候,你很喜欢一个歌手,还有他的歌曲,但你不一定能在演唱会上得到美好的记忆。演唱会得要看曲目的安排丶场地丶观众素质等因素。尤其马来西亚的观众,时间到就赶着走,encore也不愿意一齐喊,讨厌极了。
很多人去看演唱会,只因为有那个消费能力,不想落伍。他们其实也不太懂那些歌,那就没办法投入丶联系与互动。但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曲,那个年代的流行曲,培养了我丶影响了我丶触电了我丶羞涩了我丶小鹿乱撞了我丶暗示了我丶丢脸了我丶成长了我丶掉泪了我丶苦痛了我丶沉溺了我丶自拔了我丶警醒了我丶随遇而安了我丶提升了我。
那一个个名字,曾经在我们人生扮演多重要的角色。而当我们出来社会,却看见他们渐渐陨落丶消失,几个运气好的,还可以出来「会会歌迷」,捞一笔的同时消费着过去。这种夹杂着心酸和欣慰的感觉,其实在提醒着自己,青春已然过去,属于自己的时代很快即不属于自己,而且终将结束。不论多少那个年代的歌曲被翻唱,不论你多想抓住那最好的时代的尾巴。
歌唱选秀的年轻歌手们,不论把我们的流行曲诠释得多好,在他们心底深处,经典就是过去的东西。他们需要利用这些来取得观众群,来证明他能唱。但是音乐上,他们需要创造自己的风格,走一条自己的路,也同时越来越难达致那层重要性与标示性。陈淑桦和齐豫不曾陪伴他们的成长,更不用说潘越云丶万芳丶辛晓琪丶娃娃丶李度丶赵咏华丶许景淳丶那英丶张清芳丶苏芮丶黄莺莺的歌怎样抠心丶暖肺。他们也不知道许茹芸丶刘若英丶陶晶莹丶彭佳慧曾经很红。
梅艳芳丶王菲丶林忆莲丶关淑怡丶郑秀文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歌手,而是他们的成长与挣扎。是有这样一个年代,在商业的运作下,很多人不能做自己,必须以被认为有商业价值的形象示人,而之后他们又一点一滴地把「自己」给争取回来,有些人迷失而放弃丶有些人来不及丶当然也有人成功,但,也老了。
所以Joanna王若琳的cry foul不是我们这一辈人能够谅解的,林宥嘉的心神恍惚我们也只能一笑置之。Y时代拥有上一代没有的种种资讯丶才能优势,但是他们最可惜的就是为了做自己而和历史切割,他们可能需要明白一件事:曾经,在华人世界里,歌女和戏子是不受社会所尊重的。而现在他们所享有的一切,也绝对不是理所当然的。
那个年代,那个年代,我们不是「有时」才想念。
我们,活在其中;他们,也活在我们之中,与我们的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