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心》是一部處於現代與懷舊之中的電影,也是一部屬於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的電影;時代的共存展現在場景的轉換上,全球與在地化則呈現在片中人物情感交流的模式中。說來似乎是部雄心萬丈之作,然而實際上,這些可能看上去矛盾的字眼,在片中實際上僅是人物間的各式各樣細微互動的背景,從瑞典中年女子與台灣男子的網路交友、跨國尋找網路男友、屬於台北凌亂巷弄間異國少年間的信任感、老舊旅社窗外透出的霓虹閃爍底下中年女子的寂寞與渴愛、廢棄在海邊的飛碟屋中包納著青年曖昧的試探與互動,以及無處不在的母子情感探索。如同導演劉漢威所言:「這是好的亂,一下子101一下子小巷子,這是我的台北。」
依賴真實經驗的掌鏡者
目前旅居瑞典的導演劉漢威,是名挪威與台灣的混血兒,年紀34歲的他,生命迄今在台與國外居住的時間恰巧各17個年頭,畢業於瑞典哥德堡大學電影系後,《霓虹心》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儘管接受瑞典Rookie Film電影基金的贊助,劉漢威還是相當堅定地說:「我來台灣拍片,拍這裡的故事,我就是台灣導演。」
或許正是外貌上以及旅居東西方之間的經歷,劉漢威的《霓虹心》呈現了些許疏淡的氛圍,儘管片中許多場景具有強烈的張力與戲劇性,卻似是不經意地被呈顯出來。然而一種不經心的氣氛,卻是含納著劉漢威自身拍攝電影對於「真實」的信念,他說道:「我不可能拍跟我無關的故事,我不是那種會躺在床上想故事的人。」而這種真實除了劇情的設定之外,更擴至他由演員而來的電影創作,以及演員之間實際相處的經驗所帶到戲中的互動。
《霓虹心》是為了柏格曼御用女主角潘妮拉奧古斯特(Pernilla August)所構思,「我第一次碰到女主角時,只看過一些柏格曼的片子,她都是演那種北歐穩重、嚴肅的角色,本人好活潑、好熱情,我就迷上她了,決定要為她寫故事。」另一方面,面對角色間的互動,劉漢威也特別在乎真實性,不僅將男主角之一黃河帶到挪威去與潘妮拉、路威帕莫(Ludwig Parmell)實際相處以培養感情,更表示劇中許多人物對白、互動是現場即興的成果。
而片中的各種人物感情,包括疏離又渴望聯繫的母子關係、向來被歸類為虛幻的網路交友、中年男子在婚姻中的精神情感外遇、曖昧不明的小男同志情誼,以及屬於中年男女對愛的渴求,也是產自導演自身或身旁友人的生命經驗,對這種「真實」信念的確立,劉漢威表示:「我最裡面的故事,以前以為是我最不一樣的地方,後來發現其實是最常跟別人一樣的地方。這讓我覺得很舒服,知道我不是個寂寞的人,別人想要的東西或黑暗是跟我一樣的。所以我就只想我自己是什麼樣,拍的電影或許別人就可能會認同。」
我要去跟我小時候的歐巴桑講故事
個性爽朗又好動的劉漢威,自稱自己「坐不住十分鐘」,實際上在投身電影之前是學習純藝術(fine art)創作,提起此事,他直嚷著「好寂寞!」說道:「不只創作時沒有互動,創作完互動也好少。我看我身邊那些演戲、音樂、跳舞的朋友,都好開心,所以我 念了將近五年的純藝術,快畢業的時候,才決定要轉去念電影,重新念一次大學。」而就讀電影系的日子,成為劉漢威口中「到目前為止最快樂」的時光。
延續著劉漢威在拍電影上所注重的真實信念,他表示:「我的故事是從日常生活出來的,所以我的故事回去也要給這些人看。」比起傳統藝術作品與觀者的關係,劉 漢威更熱愛他的故事被各式各樣可能的觀眾觀看,也喜於聆聽各種不同的心得感受。或許正是以往學習藝術創作上所缺乏的大眾互動空間,相較於獨自一人創作出藝 術作品而後束之高閣並等待藝評或蒐藏家的青睞,劉漢威所選擇的則是「要去戲院!我要去跟我小時候的歐巴桑講故事,不要跟有錢的香奈兒小姐說故事!」
本文原載:《破報》復刊588期
《霓虹心》導演劉漢威給台灣觀眾的中文祝福
《霓虹心》預告片
《霓虹心》幕後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