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童群益會裡的兩位社工,7位同志青少年義工和城大社工系老師 Diana 首次開始同志父母的服務。初時會很擔心父母會否對同志充滿惡意,誤解和謬誤。作為兒子的我,儘管面對的不是自己的父母,但面同志身份,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堅持,畢竟也感到壓力。
Diana 起初向三對同志父母講解一些同志過往的歷史,現時科學怎樣解釋同志,還有父母最關注的的:我的兒子可以變為異性戀嗎?面對種種的提問,其實很多時也沒有絕對的答案。有些論據說是幼年時形成同志,有些說是基因的問題,更有些無稭的說是欠缺父母的照料,或是被別人強暴完後的後遺症。對於作為同志的我,同志就是同志,不用問為什麼,也沒有什麼不妥當。但對於父母,同性戀的成因絕對是一個問題,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可以不追根究底嗎?
「其實結婚與否,有沒有孩子也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快樂,將來有沒有幸福。」三對在場的家長異口同聲的說了,說了一直想對子女說,而又說不出口的話。
我們一班義工聽了這句的反應是驚訝。
或者我們都不太了解自己的父母。
我們一直認為不出櫃是保護自己和父母最佳的辦法,怕父母受傷,將所有所有的都藏在自己心裡。因為我們明白,作為同志的我們雖然辛苦,面對歧視仍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我們分擔、傾訴,但作為我們的父母親,難道可以期望他們和親友分憂嗎?還是跟朋友哭訴?最怕的是他們會怪責自己,單是想想,已感到強大的無力感和罪恐感。
我們是否先入為主嗎?
那些父母對我們說,他們從生活中已看出一點端倪,到了掌握到子女是同性戀的證據時,心裡開始慌了,又不敢跟你正面對質,怕傷害雙方的關係。但在日常生活裡又要若無其事地跟你相處,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卻有成千上萬的問題往腦子裡鑽。最怕一天你什麼也不說,離他們遠遠後不再回來。
然後,在沒有協助下,他們自己找書,找文獻,在網上亂找一通,最後連精神病醫生也查詢過,得到了一大堆關於同性戀的資料,這些資料他們看了千百回,卻找不到關於兒子的生活,他生活面對的煩惱,還有他是否快樂。
「不管你怎樣,只要你開心過日子,我就心滿意足的。」這種單純得笨拙的愛,還有憑著親子間不可分割的關係,而那種綿綿,又說不出口的愛,大概只有父母才有資格給予你。我很佩服當時說這話的那位母親,因為她那份愛,守護了一直辛苦經營的母子關係,道出了天下父母心。還有,我媽媽對我的愛。
同志們經歷過的,感受過的,捱罵的日子。滿以為自己是獨行者,暗暗為自己的歷史唏噓。可記得,在遠方那對眺望你背影的父母,還有口中訴不盡的綿綿情話,一直以來都保佑著你。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同志父母服務,感受良多,體會到同志父母需要更全面的照顧和溝通,相信有更多的父母躲在衣櫃裡未能面對同志的子女,因此更希望同志父母的服務得以延續,令同志以及他們的家人有更融洽的環境成長。
背景資料──香港小童群益會 | |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02年開始有關性傾向的服務,在最近更開始了服務同志的家長,附上一篇義工的分享文章。 碇 |
附錄:一封沒有寄出的家書:在牆的最高處,與父母相擁
這是一位義工寫的家書,沒有寄出,卻寫下了很多同志朋友想說但不敢講出口的話
親愛的爸媽,
新的一年來了,首先祝爸媽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新年就是一家團聚迎接新一年的日子,我相信當你們得知我是同志身份後,我們一家仍會快快樂樂的繼續將來的生活。
雖然我很少說,甚至沒有說過自己是同性戀的身份。當中很多成長的經歷,自我認同的過程,我也省去有關同志的部份,這是因為我不懂得如何交代這個複雜的課題,尤其是你們要承擔的已經太多,向你們表示同志的身份我實在沒法說出口。
然而當知道我是同志的身份後,有很多個晚上,我們都是躺在床上獨自面對,獨自流淚 。有很多的事,我想一一細說交代,但不知什麼時候,同志這個身份竟成為我們之間的隔膜,昔日有說有笑、分享心事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我們之間彷彿有一道很高很高的牆。有時我也為此感到沮喪,不知你會否有同樣的感覺?
可是,儘管這道牆有多麼高,我知道終有一天,會與爸媽在牆的最高處擁抱相遇。儘管我有時變得冷漠,偶爾跟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吵架,不太願意交代自己的事,但其實我一直最怕是得不到你們的認同,感受不到你們的愛,你們不再理會我。一個家最重要的是齊齊整整,和和氣氣。發生任何事我們也是一家人,有什麼事我們也一起面對,這就是我理想的家。我新一年希望這個家仍然是充滿了愛和關懷,一起跨過這隔膜的高牆,在新的一年繼續互助互勉。
這就是我的新年願望。
你們最愛,最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兒子上
本文原載香港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