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典型的倫理影片中,疾病在身,衰弱無能的總是同性戀的那方,而這部戲卻恰好相反,身為同志的弟弟路克是性格溫和、健康,工作和感情生活都穩定的一個,而異性戀的哥哥湯姆斯卻是心浮氣躁、病弱,有感情問題,也就是較不「正常」的那個。
這部《死亡詩篇》(獲2003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另譯《他的兄弟》)的情形有點不同,戲中的主角並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而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弟。
弟弟路克(Luc)是名同志,與他的男伴文森(Vincent)定居在巴黎,哥哥湯姆斯(Thomas)在多年前因弟弟的同性戀傾向而疏遠了他。
有一日,湯姆斯出其不意地來探訪路克,原因是他患上了血小板逐漸消失的病症,隨時都會有生命的危險,所以他希望弟弟能陪他到醫院做治療,并在他的養病期間陪伴他。
在這期間他們重溫了以往的記憶,爭議著兩人之間的矛盾,在重建以往親密的關係時,也嘗試去了解以前沒有機會知道關於對方的點點滴滴。
通常在典型的倫理影片中,疾病在身,衰弱無能的總是同性戀的那方,而這部戲卻恰好相反,身為同志的弟弟路克是性格溫和、健康,工作和感情生活都穩定的一個,而異性戀的哥哥湯姆斯卻是心浮氣躁、病弱,有感情問題,也就是較不「正常」的那個。
這個不尋常的安排挺有諷刺性的,當他們的父親在醫院大發牢騷,說道:「為什麼患病的不是路克?他比較強壯。」,他其實想說的大概是,反正他是同性戀,他本來就有病,也就正好地道出了這個觀點。
《死亡詩篇》是一部很「陰郁」的電影,無論是鐵床白牆的醫院裡,或者是路克陰暗的房間裡,又或者是陽光明媚的Brittany海灘上,都有一股冷冷靜靜的氣氛,就連路克和情人交歡時,也是冷冷淡淡地。
可是在這冷淡靜穆的氣氛中,從他們的言談和眼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們之間那份漸漸再次濃烈的手足之情。
兄弟倆在死亡陰影的覆蓋下,重新地去「認識」對方。
這部片子拍得很真實,導演沒有利用煽情的對白或矯情的畫面去刺激觀眾的感覺,兩位主角超實力的演出是影片中最大的強點。
路克看到哥哥的恐懼、疲弱,看到哥哥赤裸裸無助的一面,雖然他埋怨湯姆斯未曾照顧過他,甚至在他最需要的時候離棄他,但當湯姆斯躺在病床上任由護士們剃除體毛時,他看到了哥哥的無助。
當他看了哥哥在手術台上時,他想像是他自己躺在那裡承受著痛苦,他可以感覺到哥哥的痛楚。他知道必須照顧湯姆斯,因為他們終究是親兄弟。
整部片子在時間順序上交疊錯亂,開始時會覺得混亂,一會兒他們在醫院裡,一會兒他們卻在海灘上,可能導演要借此減輕醫院片段中給予觀眾過於沉重的感覺。
兩個場景的片段像是兩個同步進行著的故事,當他們開始到海邊的故居時,另一個片段卻是湯姆斯去找路克,然後住院留醫。
當湯姆斯在手術後出院時,下個片段卻是他將不辭而別。
在醫院裡,湯姆斯必須治療他身軀上的傷,而在海邊,他卻在治療著一道心裡的傷痕。
這部片子拍得很真實,導演沒有利用煽情的對白或矯情的畫面去刺激觀眾的感覺,兩位主角超實力的演出是影片中最大的強點。
飾演哥哥的Bruno Todeschini陰沉的演出,不僅把苦澀的湯姆斯演得絲絲入扣,再加上犧牲「色相」,鏡頭前剃除體毛,堪稱勇氣可嘉;而Eric Caravaca內斂的演出,把弟弟路克對哥哥湯姆斯的愛怨交錯,最終疼惜愛憐的心情表現得很有真情實感。
頭一回看這部影片,覺得它節奏有點緩慢,戲有點悶。
第二回心無旁騖地重新看它,看後心裡有種莫名的感動。
兩個本來就互相愛護的兄弟,卻因為沒好好把握住溝通的機會,而白白地任時間疏遠了他們,直到時限不多時,才有機會向對方說:我真的很愛護你!
影片的結局雖然令人感到惆悵不已,但他們兄弟倆終究能及時禰補那份流失的親情,避免了一個終生的遺憾,我想那就是湯姆斯來找路克真正的原因。
注:本片獲選為今年新加坡第20屆法國電影節節目之一。>> 電影節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