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ug 2009

Sex & Love in《倒数第二个男朋友》

「为什么现在很多电影导演都要拍同志片?」电影课现场,一位学生问周美玲导演这个问题。

一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通常感到很不耐烦。周导演大概是我目前听到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彻底的导演。她说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的电影或者爱情故事,几乎都是异性恋为主,看不到同志,但是人性又是很多元的,一旦有同志电影出现,她倒希望多多益善,许多同志在同志电影可以找到认同与情欲出口,因为其他媒体哪有同志啊?

其次,她又说台湾应该是华人社会电影创作比较多元的社会,就是说目前有只有台湾持续在拍同志华语片的意思,连她导演的《刺青》,至今还无法在中国上映。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周导演又跟台湾同志运动的历史脉络连结,还是第一次在谈电影的课堂上,让同志电影找到一个更贴切的位置,电影不再只是电影本身,而是有其社会背景,就好像我们谈义大利新写实电影也会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如果同志电影很多,最简单的反例就是数字,台湾一年也不过生产大约20部的国片(演员与剧组人员都必须是设籍台湾才算),以同志为主题的电影最多不过两部,大致符合同志约占人口10%的比例,这表示90%都是异性恋电影,同志片不算多。



我个人认为许多人会觉得同志片越来越多,但是当我们回头看1970年代琼瑶电影,以及现在的电影偶像剧,这不都是异性恋故事?但不会有人说异性恋故事好像太多了吧!这感觉就像是20年前,台湾的汉人看不见原住民,或者没有环保意识,或者现在的外籍配偶等等议题,应该没有人觉得这些都不重要。

另外,可能就是同志电影本身的新闻性。每当有同志片发行时,饰演同志的异性恋演员如果有男男或女女床戏,通常成为最大卖点,也是是媒体焦点而大幅报道,以致于许多人会觉得到处都是同志片。



然后,有人会说同志片一定要有性爱吗?电影《倒数第二个男朋友》的男主角小时候遭到诅咒,凡是每个和他做过爱的女人,在和他分手后,都马上找到真爱。电影还以男主角跟不同的女人做爱的分割画面呈现,观众会觉得很写实还是那只电影?但没有人会说异性恋(男人)是性爱猎食者呢!

真的拍太多同志片了吗?导演李安将在今年底前开拍新片《Taking Woodstock》(《胡士托风波》),呈现1960年代纽约摇滚同志生活。如果我们总沈醉在好莱坞的了无新意异性恋电影时,别忘了还有一部分人栩栩如生的生命故事还没有被完整叙说,因为主流社会亏欠他/她们实在太多了。




本文原载洪文龙网志「一道彩虹经济」,May 28, 2008


《倒数第二个男朋友》(精华版)



《倒数第二个男朋友》预告片




《胡士托风波》(Taking Woodstock)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