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Sep 2009

從歐洲的負同態度研究看香港

負同態度(Homonegativity)代表對同性戀又或同志的負面態度。較同志團體常用的「恐問」(Homophobia),負同態度更能正確反映一般民眾不接納同性戀的態度,而又不致於濫用/誤用phobia這個醫學名詞。

最近某位著名牧師,從宗教領域潛越至醫學領域,公開聲稱「把同志納入家暴條例保障範園會增加愛滋病」這錯誤醫學概念,背後其實亦是負同態度所驅使。

來自三十一個歐洲國家,超過四萬名民眾,參加了一項名為「歐洲價值研究」。受訪者會於家訪中回答一百一十二條問題。來自克羅地亞的研究員就其中兩條與同性戀有關的題目,分別是:「你是否想同性戀者作為你的鄰居?」和「同性戀是否合理(justified)?」進行微觀研究。

一如所料,北歐國家對同性戀者最為接納,只有百分之六至八的受訪者表明不願意與同志為鄰居。認為同性戀「經常合理」比「絕不合理」的多近三至四成。相反,立陶宛、羅馬尼亞、烏克蘭、俄羅斯以白俄羅斯等一眾前共產國家的負同度就最高,超過六成人表明不願與同志為鄰,認為同性戀「絕不合理」比「經常合理」的多近七至八成。

歐洲宗教以新教、天主教以及東正教為主。研究發現負同態度最低的頭四個國家,都屬新教國家;相反,最不能接受同性戀的五個國家中,有四個以東正教作為主要宗教。東正教國家比天主教國家的負同態度更為嚴重。換空間之,當宗教價值越為傳統,對同志的負面態度就會越嚴重。

研究對香港有什麼啟示?東正教在香港只屬小眾,而天主教和新教卻各佔三十多萬人。但與歐洲不同,香港的新教絕不比天主教開明。中產階層之所以成為香港新教的中流低柱,其賣點往往就是「信仰能維護傳統家庭價值」。接納同志,對他們而言,無助鞏固傳統價值,也無助擴闊信眾以及奉獻收入。

此外,歐洲間的移民潮,或會將前共產世界下的負同態度,帶往本來對同志開放的國家。在香港,暫未見有研究針對新來港移民與本地人在負向態度的分別。但香港新教教會著力標榜服事新移民這公共參與角色,卻是不爭的事實。前共產國家生活的經驗,再加上新教積極的拉攏,究竟會為下一代的負向態度帶來什麼效應?就得留待有心人作研究了。


(胡金榮:年過三十,行將入木。每天簽發醫學死亡證無數,每天也在數算自己死亡的日子……)

本文原載:《META》08期2009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