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对父亲的爱与崇拜也顽强地对抗著自己难以克制的欲望,父亲也挣扎于对儿子的爱与难以容忍之间。他们彼此交战,同时也和自己的信念交战。
影片叙述关于一场父子间长达二十载的交战,父亲的期望与偏见顽固地对抗著儿子与生俱来的本性,儿子无法改变的天性无可避免地向父亲的不宽容和不理解宣战。
同时儿子对父亲的爱与崇拜也顽强地对抗著自己难以克制的欲望,父亲也挣扎于对儿子的爱与难以容忍之间。他们彼此交战,同时也和自己的信念交战。
这是个关于亲情、宽容和自我认可的故事。
1960年的圣诞节,在加拿大魁北克区(Quebec)的一个小康之家,查克(Zach)诞生了。
父亲爵乐瓦(Gervais)是个注重家庭观念的传统父亲,极富男子汉大丈夫气概,连续生养了五个儿子是他的骄傲。
查克自幼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他的母亲认为他天赋异能,有遥控治伤的能力,但查克「与众不同」的地方却不仅仅如此。
开始时查克与父亲的关系挺密切的,虽然父亲对于他弃男生玩具而偏爱女生玩意的举止感到不安,但后来发现他拥有音乐潜能,所以还是对他疼爱有加。
不料,有一天爵乐瓦从外归来意外地发现查克身穿着母亲的长袍,戴著母亲的珍珠项链,扮演著母亲逗玩著新生的小弟。
父子之间的关系即时破裂,从查克望着父亲脸上逐渐溶化的雪和父亲望着他的眼神的那刻开始,他知道他已身不由己地向父亲宣战……
爵乐瓦绝不允许儿子做不成真正担当的男子汉,他可以容忍和原谅雷蒙嗜毒、闹事种种不羁的行为,却不能「体谅」承继了他音乐细胞的查克的「与众不同」。
爵乐瓦深爱他的每个儿子,但他却绝不允许他们做不成真正担当的男子汉,因此他可以容忍和原谅雷蒙嗜毒、闹事种种不羁的行为,却不能「体谅」承继了他音乐细胞的查克的「与众不同」。
查克是爱他的父亲的,甚至崇拜他(尤其在他年幼的时期)。因为他对父亲的爱,促使他逃避自己的性取向,尽其所能地避免成为兄弟们声称的「Fairy」(意即仙女,是对同性恋者的贬称)。
在戏中,查克有医伤治病的天赋,但却对自身的「病症」无能为力。
他压抑著欲望,企图证明自己可以成为父亲所期望他成为的真正男人。
毕竟天性难移,天意难敌,就像他痛殴了那个对他「有意思」的男孩后,最终还是不禁与他在车里做了一些事,经过一番颠覆起伏的挣扎后,他全然地接受了自我。
查克与雷蒙的关系也很微妙。查克是雷蒙作弄取笑的对象,两人彷佛水火不容,但雷蒙却因查克遭受讥笑而与外人大打出手,而在查克最脆弱的一刻,他「瞧见」向他伸出援手的却是雷蒙。
那一幕充分地表现了兄弟俩长年纠纷下,埋藏著的真实感情。
导演很准确、很细腻地以音乐、服饰、道具等带出60、70年代的气氛和味道。尤其是音
乐和歌曲的运用。
他不惜重本地购买歌曲的版权以便在影片使用中,让Patsy Cline、David Bowie、The 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Jefferson Airplane、Pink Floyd等等的歌曲衬托出主角查克疑惑叛逆、愤怒落寞、自恋自怨、爱恨种种如过山车般起起落落的心情。
其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段是查克在教堂内幻想著自己在集会群众唱著滚石乐队的《对魔鬼的同情心》(Sympathy For The Devil)的歌声中缓缓升空飞起。
这部片子的主题并非同性恋,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宽容的彼此接纳,是关于坦诚地面对自己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挣扎。
象其中有一幕镜头从查克在耶路撒冷的旅馆房间窗口直接拍摄出去,然后观众便发现查克正处在一无人迹的荒漠中,从房间到荒漠,有种轰出去的感觉,就像查克终于决定解除束缚轰出去寻觅自我的去向。
影片中同性恋情节的戏占有很微小的成分,查克也似乎不热衷于寻觅任何形式的爱情,就如导演曾声明说:这部片子的主题并非同性恋,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宽容的彼此接纳,是关于坦诚地面对自己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挣扎。
说法不算新颖,但也解释了为什么戏中没有象《断背山》那样男男痴情缠绵的镜头。
如果观众对片名有所不解的话,不妨仔细瞧瞧这五兄弟的名字。
或许影片的名称取得缺乏新意,虽然角色的际遇并非任何人都会有所认同(魁北克区的观众应该会比我们较能对角色有所共鸣),但演员们出色的演出,很轻易地带动观众的心,尤其是饰演父亲爵乐瓦的Michel Cote和主角查克的Marc-Andre Grondin,演出情感层次分明。
年纪轻轻的Grondin把查克各种感情起伏都掌握得很精确,而且影片风格有趣味、很别致,是部很讨好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