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六屆香港區「國際不再恐同日」,是首次以跨宗教座談會形式舉行,主題是「宗教與恐同」,由基恩之家主辦,九龍佑寧堂、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社關團契、回歸基督精神同盟及基督徒學會等協辦,活動於五月十五日下午舉行,約有六十人出席。
多個參與的宗教團體均希望向同志釋出善意,呼籲社會不同宗教放下成見,本著寬容和慈悲的精神,致力為宗教與性小眾的復和締造空間。
恐同隔絕基督的愛
座談會以一個特別開幕紀念儀式展開,紀念全球各地的受苦同志。主持先誦讀一些有關同志被打壓的事件,讓參加者默想,並邀請嘉賓及參加者到台前,以七色彩筆在一個名為「彩晴」的裝置藝術上,將空白的眼睛塗上色彩,喻意這些原被偏見所遮蓋的眼睛,能夠變得開明,以不同角度理解和接納不同性取向的社群。
同志基督徒文可風表示,曾在一次同志分享會中,看見很多人走出來反對及批評同志,令他心裡很難受。「感覺就像踐踏我多年來的生命,否定我跟神的關係,我不明白為何要由第三者來判斷我跟神的關係。」他反問,為何基督徒只懂強調神的慈愛和公義,卻不肯相信神會在性小眾人士身上工作。文可風續說,同志放棄信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基恩之家的每一個同志都沒有放棄,依然堅持走下去,對神不離不棄;相反,恐同社會帶來的白色恐懼,便真正使人與基督的愛隔絕。
聆聽邊緣人的聲音
基督教神學教育工作者胡露茜(左圖)認為,現時主流社會接納異性戀,認為同性戀是「變態」,違反倫理文化,因而對同性戀產生恐懼。她表示若要衝出恐同,教會需要肯定性與情慾是神賜予的禮物,不能以「正確與否」來判斷一個人的行為,並否定其人性。她建議教會多聆聽邊緣人和性小眾的聲音,不應拒絕接觸他們,因耶穌是與弱小的人同行。
香港聯合猶太教執行委員會成員兼禮儀委員會副主席佐敦布達殊指出,不同的詮釋聖經方法,都影響我們對上帝心意的理解──即使是查看英語,也未必能反映其真義:「文本一旦經過翻譯,就會與原文有所出入,因此必須查看原文希伯來文。」佐敦布達殊表示,每次提到聖經反對同性戀,很多人都引用利十八22,他指出該節經文的原文不是直指同性戀──當時並無同性戀的身分和觀念。他又說,我們解讀聖經時,除了要看文本的字面意義和隱藏意義外,還要切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佛門網總編輯法護法師表示,佛教的經典沒有提及反對同性戀,也不認為同性戀者是罪人。他指出,佛教主張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提升、成佛,即使是同性戀者也可以。
本文原載:時代論壇每日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