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来,我不喜欢《爱在暹罗》罗?仔细想想倒也不尽如此。《爱在暹罗》的确是这阵子最为清新的同志电影,美少年们在萤幕上展开一场微酸略苦,过程中却漾出一丝甜蜜的美好初恋,有谁不喜欢呢?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小爷而言,前2/3沈长拖沓的叙事节奏,的确不若后1/3来得精彩。
更何况我作为这段文字开场的句子,搞不好已有人开始质疑:《爱在暹罗》真的是同志电影吗?还是说,它刚好有「些」同志角色?更甚者,如同导演和演员们极力强调的,这其实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只是刚好小男生们亲在一起罢了?
我在撷图的时候,再次碰见这个问题。
仔细想想,如果把《爱在暹罗》当成一出包含友谊丶泪水与笑颜,以及得不到的爱这类coming-of-age(转大人)戏剧,将近30分钟的小正太开场,似乎没有强烈到非留不可的地步(听到导演剪辑版居然是增加了这部份时,一瞬间害小爷我有点头晕)。毕竟导演在中间及后段都未曾刻意强调两人从小注定的命运羁绊,从这角度来看,让两人在街头因找唱片偶遇后擦出火花,青春的戏码也不见得编不下去。
更何况还有个拓宽观众讨论空间的结局,真的有人能「清楚地」感受到,身为主角的Tong(Mario Maurer饰演)和Mew(Witwisit Hirunwongkul饰演)在这场感情的纠葛中,领悟到了什么丶体认到了什么,在增添灵魂的重量后,进而成长吗?(Tong因为有个大抉择场面,所以好些,但Mew呢……)
事实上,我反而倾向把《爱在暹罗》当成亲情剧来看,唯有如此我才能说服自己,这漫长的铺陈,都只是为了在两段时空中,反射出割舍不断的血亲之情及其温润的光芒。Mew的阿嬷不愿搬离故居,为的是守候这一生关于爱的回忆,让老伴哪天回来时,还有个认识的人可以聊聊;Tong的父亲Korn(Songsit Rungnopakunsri饰演)领着家人前往新天地展开新人生,却因无法宽恕自己当初对女儿一时心软的放任,以及选择离开而不继续等候的愧疚,日日借酒浇愁;Tong的母亲Sunee(Sinjai Plengpanit饰演)则反过来以双手强力地圈住这濒临溃散的家庭,企图借由精密的控制,留住她仅有的丶值得守护的唯一。
也就是说,如果照我这样胡扯下来,小帅哥们的青春之恋,其实只是一段对于逝去过往的不舍与回顾,是一段可以舍去或简略的插曲,而恋爱的部分嘛……看起来像是某人的单相思。
但导演奸诈无比的无懈可击的选角,却成了《爱在暹罗》最为成功之处!看着Mario Maurer目光含泪地凝视着丶微笑着,听着Witwisit Hirunwongkul温柔低语丶巧笑倩兮地与之互动,很难想像观众得以抵挡清澈如此的眼神,以及遮掩不住的明星光芒(对,我故意用演员的名字)。但《爱在暹罗》却也因此被模糊了焦点,让June(Laila Boonyasak饰演)勇敢向未来迈步而去的象征,彻底失却了意义。
说到这不得不提,整出戏演得最好的角色,不知怎地通通都是女性。前半段要不是有美少女Ying(Kanya Rattanapetch饰演)花痴演出,缺乏诙谐灵动的气氛转换,势必让Tong和Mew两人相遇后的互动更加沈缓而无惊喜,更别提最后牺牲色相圆满 Tong的心愿,Ying借此默默回应Mew那份得不到的爱,格外引人心疼。
此外,随着故事转往中段,《爱在暹罗》几乎可说是Sinjai Plengpanit撑场的天下(在小爷看来,主角两人整出戏最佳的演出,皆出现在与Sinjai Plengpanit的对手戏中)。无论是先前对儿女扮黑脸的溺爱丶担忧儿子「走歪路」的谈判,以及与丈夫两人的争执对手戏,演来层次分明,丝丝入扣。尤其是当一肩挑起的家庭重担,突然压垮以强悍作风武装内心脆弱的她时,涕泗纵横的情绪溃堤,更让人对着萤幕,止不住地潸然泪下。
于是,问题又再度摊在眼前。我的理智告诉我,我得这么「顺」这则故事,略去我觉得其实可以删截省略的美少年之恋,主题才得以彰显,两段时间的空白才得以有意义上的连贯;但感情上又迫使着我正视角色的魅力,指着鼻子般地嫌自己太罗唆,长得帅又不是演员的错!更何况感情得是全心投入的,怎能用烧杯量?
好吧,或许这差异在于,我对故事的要求,倾向于所谓「以所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或是如同《同位素》电子报多年来的刊头所言,冀求「看见他人不同的生命历程,累积自己的生命厚度」。而我的朋友们则反其道而行,他们将自己未径的丶带着遗憾(或甜蜜)的往昔,投注于角色之中,汲取感情的能量以寻找自己当年青涩的身影。于是,我总是容易在不知觉间将自己抽离出故事本身,试图转过身来分析,而不是带着大感动的情绪,任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在其中沈醉悠游。
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所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瓦尔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然而我还是想谈结局(羞)。
老实说,我一向不喜欢开放式结局,即便作者笔下胡斐一刀如何精妙,再美的意境总还是给人一种取巧捡便的遗憾。但偶尔又会想,开放式的结局是不是更贴近真实人生?如同生命中的起伏涨落,有很多时候,事情往往也只能「这样子」,力犹未逮地带着遗憾;有很多时候,即便尽了人事,在这阶段也只能做「这样的选择」。
看着《爱在暹罗》的结局,以及那大小完全不合的小木偶鼻子,我忍不住想,就像那些老套掉牙的「最佳的时间丶最合适的人选」这类相互错置的情境,如果在当下恰巧就是不合拍,是不是即便有一方义无反顾地投身而入,最终还是会走向妥协的结局?
或许正因如此,Tong在《爱在暹罗》里一句未说出口的话,反而成了两人的感情戏中,我最喜欢的注解。
不,不是那个什么「我可能没办法做你的男朋友,但这不是说我没有爱着你」或是「我们还是不要在一起了,但这并不是说我不爱你」这句绝佳发卡词。不管采用哪种翻译,这个结局终究还是让我觉得导演做了妥协,是一种向市场妥协下的产物,当然,这让小爷更加好奇泰国对同志的态度究竟是如何。
我总觉得,结局关键的对话,不太符合剧中人物的心境转折(对我来说就是突兀丶傻眼咩,虽然听起来意境是很美),亦不符合最后June留给Tong父母的那封信提示着「生活总在给我们重新开始的机会」,更不符合影片中心主旨「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希望」。我真正喜欢的,是那句透过简讯在手机里一闪而逝,几乎被观众忽略的句子,透过冰冷的01讯号传输,却道出了「能再遇见你,真是太好了」的诚挚情感。我想,或许在多年后的某天,两人再次于街头偶遇,也许心里会想着:「如果是这时候遇见你,应该能顺利交往吧。」
我现在要正式地跟你道别,虽然有点难过,但并不是只有难过而已。再怎么说,能在同一个季节里,和你走在相同的街道上,对我来说是很值得回忆的。完治,现在这个时刻最美,跟你离别的这个时候,能够这样子和你在一起,我想我将来也一定能坚强的过下去。能遇见你,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不道别,也不跟你约定,我想我们一定能再见面的。
赤名莉香
ps. 你好吗?
──【东京ラブスト?リ?,东京爱情故事】
剧末,导演把这部片献给了爱。比对下来,或许,有人在两人初萌的爱情里,听见了那首经由爱凝结而出的动人词曲,以及那份无言的心痛,和带着微笑的祝福;但我却喜欢拍照的譬喻,以及婚姻里那段经过争吵丶冷战后,却决定重拾的感情,彷佛以平淡的老歌旋律,向身为观众的我显现着,关于爱的永恒,及其可能性。
《爱在暹罗》预告片
《爱在暹罗》预告片(中文字幕)
本文全文原载于 Vale of the Still网志之 《放映室》:http://silentmonster.blogspot.com/2008/04/song-for-y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