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Sep 2009

林奕华:0和1的蒙太奇

他说,性别不是一个器官,性别是心理认同,是心理角色的扮演,性别是一种气质的体现。可能,人们会关注林奕华的才华,思想,以及作品。然而在这样一个娱乐的年代,确实也会有很多人更关注林奕华的「双重性别」。人生的戏台上,他既是男主角,又是女主角;生命的电影中,他将男人女人,年青年老,平庸传奇都演绎的淋漓尽致。

男人和女人

听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完美的女人,与一个完美的男人相爱,两人结合为完美的一对,过着完美的生活。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平安夜,完美的一对路遇因为麋鹿罢工而只好步行分发礼物的圣诞老人。于是,两人决定帮助圣诞老人一起发礼物。然而,因为风雪太大,他们在路上发生了严重的事故。结果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只有那个女人活了下来。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圣诞老人,也没有完美的男人。
 
当林奕华的话剧《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演到结尾处,大伟(王耀庆)死了,李想(郑元畅)死了,舞台上只剩下撕心裂肺的张威(张艾嘉)时,忽然想到这个情节有点无聊丶结局有点伤感的故事──只有那个女人活了下来,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男人。

这完全是我的胡思乱想。林奕华显然并没有想要去讲这样无聊的一个故事。他希望一贯的华丽外衣里面,能够包裹着一副灵魂。

消费时代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鳞次栉比当中,而「戏剧的力量能够让你在写字楼的重重包围之中找到灵魂。」
 
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之后,重新洗牌,适者生存。

那么,为什么男人死去,而女人活着?

或许,在温文尔雅却心藏狂乱,将男人的绅士有魄力和女人的细腻神经质完美融合的林奕华心中,默许了上面那个故事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男人。

这出戏虽叫座却并不叫好,原因大概在于他的贪婪──试图在同一时间展现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在同一空间展现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还要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舞台上呈现蒙太奇的效果,并不是每个导演都做得到,做得好。

也许因为,林奕华本身就是个复杂的蒙太奇。男人+女人,许多闪亮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才等于林奕华──「鬼才导演」。


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蒙太奇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如今已经成为影像艺术最主要的叙述和表现手段之一。简单的说,蒙太奇就是镜头的组合,同样的镜头以不同顺序组合,所呈现的表达也不同。

蒙太奇理论大师丶前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杂耍蒙太奇》中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爱大师的《战舰波将金号》当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成功的运用蒙太奇手法,使一段短短的台阶变成走也走不完的漫长路。




在我眼里,林奕华就是一个奇妙的蒙太奇。不同的是,组成他的不是角度不同景别各异时间长长短短的镜头,而是最简单,却最复杂的元素:男人,和女人,或者说,1号,和0号。


1号,男人,无印良品

我所知道的人里面,但凡跟娱乐传媒文化圈沾点边的,几乎都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当年一个老师说:「我的生活从下午一点开始。」这是实话。

而林奕华却是个异类。许多年来,他一直早睡早起,过着极有规律的生活。

早上七点多起床,八点到游泳池,然后找一个吵闹嘈杂的茶餐厅,写完当天必须完成的稿子,然后去教书──他是香港大学丶浸会大学和香港演艺学院的讲师。

他过着简单到单调的生活,运动,教书,写东西,看书,看碟,看电影。
 
就是这样简单的男人,却有着难以界定的多重身份:他是戏剧导演,也是电台主持,在大学教书,还是专栏作家,并常常参与电影的编剧与策划。更重要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近三十年中,林奕华成功地参与创建了两个在香港乃至亚洲地区都极具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以及之后的「非常林奕华」。
 
即使身份这样复杂,他依然上演着简简单单的人生,彷佛娱乐传媒文化圈的种种,都无法在他身上留下哪怕丁点儿印记。

他说,他最喜欢的品牌是「无印良品」。简单的,纯色的,环保的,却是最熨帖,最舒服的。

而他的内心,却多情火热。文弱的外表下面,是一颗强大的心。

他十四岁时辍学进入电视台任编剧,同龄人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拿着令人咋舌的高额薪水。

1989年到1995年,他在英国居住期间创立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在伦敦丶布鲁塞尔丶巴黎丶香港都曾经发表过舞台创作。1994年,他凭借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95年,林奕华回到香港,全力推动舞台创作,编导了超过四十部作品,并与不同媒体丶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

在香港,他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第一个将同性恋群体翻译为「同志」。他的舞台作品多关注性别议题。

他说,性别不是一个器官,性别是心理认同,是心理角色的扮演,性别是一种气质的体现。

可能,人们会关注林奕华的才华,思想,以及作品。然而在这样一个娱乐的年代,确实也会有很多人更关注林奕华的「双重性别」。
 
他是个男人,生理结构和社会角色规定了他「1号」的身份。作为男人,他简单到近乎无聊,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热情,丰富,多姿多彩截然相反。

可能,戏剧中的他又是另外一个他:那个作为「0号」的他。


0号,女人,对抗平庸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感慨男性女性化的趋势。

对于男性而言,很久没有打仗,很久都没有发生过天灾人祸,他们都在一个爱护他的母亲面前长大,所以要找一个有承担的男人很难。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爱护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没有谁愿意为别人改变。

从前,女人可以找一个男人来承担,来分担生活中的苦难,现在却不可能了,这是现时社会的最大问题──虽然表面看起来个个都是1号,都在乎自己的个性,显得很强的样子,但是一到需要负责任的时候,就个个都是0号了。很多矛盾都出在,一个人觉得「你要为我的不快乐负责任」,而那个人有同样的想法。即使这个人勇敢地自己去做1 号,最后也很有可能不成功。

这就是男和女的矛盾,性别的矛盾。0和1的矛盾。

十四岁的时候,香港少年林奕华迷上了张爱玲。他没有同龄的朋友,「觉得他们幼稚,只会念书」。

而他心中,已经有巨大的令人不安的隐秘,他早已知道自己不喜欢女生。那些来家中拜访的叔叔,尤其是成熟的丶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令他仰慕。成年后,他坦然公开自己的性取向,高调歌唱自己的爱情。

在爱情中,他是0号。

然而他绝不是想要寻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1号,然后过一辈子平淡生活的0号。他永远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自己的欲望,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是爱自己的0号,他笃信,真正的爱情一定是爱自己之后才能爱别人。

他说,做戏剧最大的目的是对抗平庸。

比如,平庸的爱情。

1995年,他结束云游回到香港之后,每年推出两三部戏,此外还创作剧本丶写歌词丶写专栏,主持大学课程,推动新颖舞台艺术在香港的发展……忙得不可开交。他的好友丶香港作家迈克在《到处睡的男人》一文中调侃他「恨不得蜡烛两头烧」。
 
他的作品部部不同。相同的是,都尖锐丶大胆丶先锋,甚至颠覆。

林奕华说:「我的戏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因为它有个先天性在那里,它是在大舞台上做小剧场。它从根本上是对社会主流认识的批判,是有颠覆性的,不妥协的。这么做一定有人不喜欢。它的出发点就不是取悦观众的。」
 
然而有很多人喜欢他的戏,每逢他的作品上演,总是票房满满。或者,更多的人是因为欣赏林奕华,才乐意掏钱买票。说句实话,林奕华的戏前卫到只剩了戏剧的概念,充满了像征,充满了误读。

反正,我愿意买票,但是我不会觉得林奕华的戏好看。至少不是全部。


年华永不老去
 
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下笔是林奕华,脑子里却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梁遇春。
 
梁遇春是我喜欢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作家之一。我宁愿相信他是个如莫扎特一般的天才。他只活了二十七岁,出自他手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却篇篇不同,篇篇精彩。他的个人化风格是那个年代的另类,但是几十年之后却成了文坛的风向标。他有与生俱来的悲剧感,笑中带泪,泪中求笑;他的文字青春,率性,天真而不幼稚,情绪化却不疯癫。虽然他几乎被中国现代史忽略甚至遗忘,但是,他笔下时常闪现的灵动,激情,张力甚至悲壮,仍然让今天的我们无法不为之激动。

说林奕华是今天的梁遇春,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二人总归有那么些许的相像。悲剧感,天真,率性,以及其他什么。
 
梁遇春没有老去,是因为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二十七岁;林奕华没有老去,是因为他的心一直停留在青葱岁月。人生的戏台上,他既是男主角,又是女主角;生命的电影中,他将男人女人,年青年老,平庸传奇都演绎的淋漓尽致。

希望到了六十岁,他还是那个「没有一根白发」的偶像。


本文原载:明宗网 200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