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人不是假装男人、假装女人,他们是拒绝只做「男人」、只做「女人」;更不是患了性别认同错乱症,只是积极地主动建构自身的性别表现而已。
近年来,走精致豪华路线的红顶艺人、舞厅的Drama Queen和综艺节目的扮装秀也激起一股风潮;许多或幽默风趣、或发人省思的跨性别电影、小说,也越来越直接点出性别多元的观点,渐渐开阔了我们的性别视野。
跨性别的暧昧身体最常遭遇的质疑就是「你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的诘问。这并不是在谴责、规训性别暧昧的主体,它更重要的效应是企图肯定性别「真实身份」的生殖依归,以建立其绝对性来湮灭身体的多样面貌和主观选择。
也因为这样,拒绝被归类的主体常回应:「我都不是」、「我都是」、「你管我」。
其实,对跨性别的欲望是普遍存在所有人身上,只不过多数把这样的迷恋解释为「只在幻想层次」、甚至把女人对gay的倾慕当成「异性恋行为」。这些欲望哪一点不是溢出性别规范的范畴?
跨性人不是假装男人、假装女人,他们是拒绝只做「男人」、只做「女人」;更不是患了性别认同错乱症,只是积极地主动建构自身的性别表现而已。
《摇滚芭比》就是关於一个从小对存在於自己内在的另一半感到好奇的少男Hedwig,为了要嫁给美国大兵,远离柏林围墙而去变性,未料变性手术失败,大致上变成女儿身,却残留一点点男性象征,之后在肯萨斯州结识一少男。
就在两人逐渐变成绝佳的创作伙伴与情侣时,少男却弃她而去,还摇身成了摇滚巨星。
Hedwig遂组成一支带有斯拉夫色彩的乐团,走访变装皇后酒吧,而他从变成不完整的她的故事,就在一场又一场的稀落听众中揭露。
《摇滚芭比》原始且不经修饰的表演形式,让愤怒与激情更具粗暴的冲击,十足庞克精神包装,没有华丽排场,只有排解不完的狂野情绪,还有对世故社会的冷冽抨击。
《摇滚芭比》将这样的纠结迷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原始且不经修饰的表演形式,让愤怒与激情更具粗暴的冲击,十足庞克精神包装,加上70年代复古色彩的片头设计与一些帮故事主题进行辩证的狂想线条动画,没有华丽排场,只有排解不完的狂野情绪,还有对世故社会的冷冽抨击。
《摇滚芭比》的两位创作灵魂──剧场界出身的John Cameron Mitchell与摇滚乐界出身的Stephen Trask,是在飞机上偶遇闲聊之下孕育这个被世界所忽视的摇滚歌手的故事。
两人与Trask所组的乐团Cheater就带著这故事走唱纽约Soho区的庞克乐变装皇后酒吧,口耳相传之下,故事登上外百老汇舞台,瞬间横扫传媒与剧场圈。
开场的《Tear Me Down》流畅琴音与摇滚劲道汇聚成庞然的情绪,摇滚乐的叛逆性格极致呈现,带出主角针对世俗二分法的强烈质疑与不满,也提出「争议」与「对立」相互依存的观点,传承蓝调摇滚味道的迷思。
小品《The Origin of Love》算是此戏的重要题旨,以戏谑的寓言拨开性别谜团的源头──寂寞。
调点乡村民谣、蓝调、摇滚口味的《Sugar Daddy》撕裂色欲狂底层的控制欲望。哀伤迷惘与轻快潇洒情绪交错的《Wig in a Box》道出变装女从悔意与无奈里慢慢走出岁月阴霾的百样心情。
由钢琴主奏带出的绝佳酒吧气氛小品《Wicked Little Town》则描述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沦落人,患难与共的失落感。
他就站在那里,随时准备牵你走过潮湿的街角,因为他也从那里来,所以可以灵巧的带你避开那些你不乐於见到的事情,然后带你一起摇摆身躯。
他就站在那里,随时准备牵你走过潮湿的街角,因为他也从那里来,所以可以灵巧的带你避开那些你不乐於见到的事情,然后带你一起摇摆身躯。
他不太流泪的。眼睛总是睁得老大,把眼泪给硬生生的撑住。心疼,想驱身前去给他一个扎实的拥抱,他反而笑了出来。
他总是掩饰,你知道的,他总是掩饰。唯一不变的,当音乐围绕,摇滚细胞开启,他会用直接明白的方式,表达他的喜怒哀乐。
他爱人也毫无保留,也因此伤痕累累。但是,若当给爱之初便考虑到受不受伤,那麽他也将不再是他。
所以我说,一直摇滚下去吧!摇滚芭比!那股热情与不保留,终有一天,会找到那能完美结合的缺失一角(见下:注1)。
注1:
《The Origin of Love》歌词说的是一个关於爱的故事:世界上原本有三种人,这三种人分别长得像两个人背对背黏在一起的模样,有两张脸、四只手与四只脚。
其中一种是太阳之子,由两个男人组成;一种是大地之女,两个女人组成;还有月亮的子女,由一男一女组成,但是有天电神把这三种人全都给一劈为二,从此人们便开始不断的找寻失落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