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Jun 2010

華裔同志導演李孟熙:我是喜歡說故事的人

或許也是這一份善於表達與堅持自己的個性,才令到現在李孟熙成為了現在很多人所熟知的,專門從同志題材與小眾題材來尋找靈感的電影導演。

關於 李孟熙 Quentin Lee
李孟熙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十一歲時便開始執導影片,他用超八攝影機,於同學一起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短片《The Road》。十五歲移民加拿大,兩年後赴美國讀書。

李孟熙大學期間製作了多部實驗短片,並在各大國際影展參展。他成長後首部短片《騎牛找馬》(To Ride a Cow)更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中展出,並贏得香港獨立錄像比賽戲劇組的冠軍。其後,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電影時製作的一系列十六厘米實驗短片結集成《我心所向》(Flow),於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又在洛杉磯公映,獲得廣泛好評。

1997年,李孟熙在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上展出其首部長篇《人海奇花》(Shopping for Fangs)。影片獲得成功,並為他拍攝其第二部長片《漂流三部曲》(Drift)鋪平了道路。2004年,李孟熙的第三部長片《志同盜合》(Ethan Mao)也拍畢上映。

2007年,李孟熙製作了另一部紀錄片《無浪城市》(0506HK),而第四部長片《姣妹日記》(The People I've Slept With)於2009年公映。最新作品《Little Love》(小情人)今年4月在美國邁阿密首映。



採訪李孟熙導演以前,一連看了他數部電影作品,包括前段時間那一部故事主調並沒有搭上太多同志元素進去的《姣妹日記》(The People I've Slept With)。無論是在他電影裡面,還是和他在電話中交談時,都感受到他是一個善於表達自己的人。

這是並不是大多數人所有的印象,因為好很多人都更善於把自己的話、把自己的的感受藏於心裡……當然,和很多善於表達自己的人不同的是,在他的說話中,還會感受到他對於自己的理想、或是目標、以及價值觀的執著與堅持,就如在他的幾部作品中所看到的、領略到的那些源於平凡生活的各種細微、而又帶著小眾意氣的質感。或許也是這一份善於表達與堅持自己的個性,才令到現在李孟熙成為了現在很多人所熟知的,專門從同志題材與小眾題材來尋找靈感的電影導演。

Fridae:其實你小時候的夢想是不是成為一個電影導演呢?在你尚未正式成為導演前,你是透過什麼方式來實現的?

我小時候就是很喜歡自己編故事、講故事,而且我很愛看電影,特別是恐怖片。所以12歲左右我就開始用Super 8(手提攝像機)拍攝短片了。後來我停了一陣子,然後在我們家移居加拿大蒙特利爾市之後,我在高中時期編、導、兼製作了三部舞臺劇。

從16歲起我就一直夢想要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影學院(UCLA Film School),但是終究還是等到我從耶魯大學研究所(文學碩士)畢業後才得以如願。我從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畢業後,申請入UCLA電影學院沒被錄取,就想說,要拍電影倒也不必等進了電影學院才拍。我在伯克萊製作了一部紀錄片,然後在畢業那年夏天開始拍劇情短片。

我的第一部短片《騎牛找馬》(To Ride A Cow)參加了多個影展,之後直到進入UCLA電影學院,我都在拍實驗錄影短片。《騎牛找馬》贏得了首屆IFVA獨立錄影競賽(IFVA Independent Video Competition)的獎項,當時徐克是評委之一。

Fridae:聽說你11歲就已經和同學一起拍攝了個人首部作品《The Road》,其實當時是什麼令到你有這個沖動而拍攝這部作品的?

我11歲的時候,我好朋友的哥哥想要參加一個恐怖短片比賽,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好朋友做了一部片,他兩個兄弟也各拍了一部。而《The Road》則是我的傑作。我承認《The Road》大概是四部短片中最爛的。不過我當時才11歲罷了。

Fridae:對你來說,哪些導演是一直影響著你的呢?又喜歡那些導演呢?

我在成長的時期特別受到80年代恐怖片導演的至深影響。我可是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的死忠影迷。我在《Premiere》雜誌的訪談中讀到他導戲的過程,他如何為分鏡做故事板等等,覺得很欣賞他,也領略到身為導演是需要具備很強的組織能力的。

我也深受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的影響,少年時代我特別為他的《變蠅人》所著迷。我也喜歡大衛·林區(David Lynch),他的《藍色夜合花》(Blue Velvet)令我震撼不已。我還喜歡肯·羅素(Ken Russell),他的《魔鬼》(The Devils)和《變形博士》(Altered States)我是百看不厭的。我也為達理歐·阿基多(Dario Argento)著迷。

山姆·雷米(Sam Raimi)的《鬼玩人》(The Evil Dead)是我最愛的影片之一,所以知道他後來去拍《蜘蛛俠》我更是欣喜若狂。在片種的另一端,我也深受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芬妮與亞力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和萊斯·哈爾史卓姆(Lasse Halstrom)的《狗臉的歲月》(My Life as a Dog)所影響。

Fridae:你15歲就離開了香港到了加拿大生活,之後又去了美國讀書。其實這些生活的經歷,會不會成為你今天拍攝電影的素材呢?

影響我創作的因素,是我的移民經歷、個人體驗和我所看過的所有電影的混合體。還有因為我在學校裡研習的是文學批評和經典文學,所以也頗受感化。我也喜歡流行文化,哪怕是中文的、美國日語的、泰語的……我就愛那些活潑又有趣的東西。不過,我也會欣賞素有藝術品位的作品,我特別喜歡各種在文化邊陲的奧妙、奇特的東西。

Fridae:你曾經在香港、加拿大、美國,三個個不同的國家生活,都分別給你留下那些深刻的印象呢?

在香港、加拿大、美國三個地方生活的體驗影響了我作為藝術工作者的視角,以及我的作品的同理性。我對香港文化和美國文化都能理解,因此我覺得我的目標或工作的方向會是想把這兩個世界聯系起來。同樣的,你會發現,我的影片是一個單純生活在香港或美國的人拍不出來的東西。你會不會覺得,我的作品有種混搭的視野。

Fridae:可以說一下你成為導演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現在拍片和11歲時候拍片,會不會有著同樣的理由?

在我11歲的時候喜歡做的事情是講故事,而現在的興趣還依然是說故事。所以可以這麼說──是對說故事的熱忱在驅使我吧。而通過說故事,我希望可以跟別人產生共鳴,讓他們了解我的觀點,從而認識我所熱愛的人、事、物。
 
Fridae:一直以來,你拍攝的電影作品基本上都是和同志有關的,這會否是因為你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同志呢?

當然啦。特別是作為獨立電影人,你的觀點就是你的一切。

Fridae:《人海奇花》(Shopping for Fangs)、《漂浮》(Drift)、《志同盜合》(Ethan Mao),這三部電影給人的印象都是有著一股很濃烈的「非主流」氣息,而且從故事上來說都有著一種無形的牽連。其實,當時你拍攝的這三部電影的時候,會不會是已經安排好讓它們成為一個系列的呢?

聽你這麼形容倒是很新鮮。《人海奇花》對我來說是富有美國亞裔色彩的,特別是該片是我跟林詣彬(Justin Lin)的初次合作,使影片更獨具一格。《漂浮》是最貼近我個人的一部作品,因為講的就是我的一段感情經歷。《志同盜合》雖然和《漂浮》一樣是個亞裔同志的故事,但是較偏向叛逆青少年的劇情。整體來說,這三部影片都絕對是挑戰極限的,而且我都是身兼編導兩職,相對於不是我由編劇的《姣妹日記》。

Fridae:你之前拍攝了這麼多同志電影,有沒有擔心留給影迷和觀眾一種印象,就是每當提起你的名字,都會想到同志電影?

我是完全無所謂的。我們沒辦法去主宰別人會怎麼看你,況且我當初的確就是想拍亞裔同志影片的。我們對照一下山姆·雷米早年拍的超低成本恐怖片《鬼玩人》,到他四年後才拼出《捉蟲殺人事件》這部新穎的喜劇片,然後又費了六年從《鬼玩人》發展成《鬼玩人2》。直到20幾年後,他才拍了三部蜘蛛俠電影。所以,我沒什麼好擔心的。

Fridae:其實這些年來,你所拍攝的電影作品在國際上都得到了很多良好的口碑與獎項,對你來說是怎樣看待這些讚譽的?

你要這麼說也好,不過我真的希望把精力專注在拍攝我所在乎的影片,而不是去操心評價如何。對我來說,與其去在乎影評人的反應,不如重視那些真的關心你的作品的人的看法。我寧願心無旁騖地去接觸我所設定的觀眾,並開拓這個觀眾群。

Fridae:其實,現在很多主流的華語電影裡面,如《亂青春》、《花吃了那女孩》等等,都加入了同志的故事素材在裡面,對於擅長拍攝同志電影的你來說,你是怎么看待這一個狀況的?

我還沒看過那兩部影片,所以不方便置評。我是認識《亂青春》的導演李啟源,他結了婚,也不是同志。我比較關注同志導演的作品,以及他們在男女同志電影這個領域中的貢獻,就是這樣。讓我問問大家,保羅·範霍文(Paul Verhoeven)的《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算是同志電影嗎?我很喜歡那部戲,也很瘋莎朗史東的演繹,但是我是不會把它當同志電影來看待的。



Fridae:你的上部作品是《姣妹日記》(The People I've Slept With),看到你之前的訪問說這是一部喜劇。其實,是什么令到你突然想去拍一部帶有喜劇色彩的作品的?

其實我也沒有想到要拍喜劇片,而是想拍一部關於一個性關係紊亂的女生的故事。本來影片是做得很戲劇化又相當嚴肅的。女主角她覺得受盡委屈,哭個不停。後來我們跟編劇兼製片整理劇本的時候,發現喜劇手法更適合表達我們的想法。就這樣選用了喜劇片的風格。

Fridae:對比起你以往的作品,《姣妹日記》除了是一部喜劇外,它的最大的不同之處是?

很多人說這是我至今最大眾化的影片。我就當那是個讚賞吧。跟前面三部影片比起來,它的確沒有很前衛或破格。而我本來就打算拍一部比較迎合美國亞裔觀眾口味的影片。我想拍的是一部週五晚上美國亞裔觀眾約會時可以去觀賞的輕鬆溫馨的愛情小品。

Fridae:《姣妹日記》有別於你之前幾部作品的是,你沒有直接參與編劇的工作,和之前的作品比較起來,會不會更具有難度呢?

我想專注製作一些詭異、幽暗而淒美的作品。我對那些即駭人又優美的人與物總是非常著迷。我想該是著手去做這些東西的時候了。



Fridae:這次的女主角Angela,是第二代的美籍華裔。從她身上可以看到的故事、以及那份保守與開放的對比,是否為在美國生活的第二代的美籍華裔最突出的特徵?可以說一下你生活中碰到的,第二代美籍華裔的生活是怎樣的嗎?

我是屬於第1.5代(一代半)美籍華裔,所以從某些方面來看,我似乎兼收了兩方面的好處。我一方面了解亞洲文化,另一方面也感受得到移民的經歷。我同時也明白在美國出生的那種美籍亞裔的處境。我在設法扮演跨越這兩種文化背景之間的橋樑。美國文化和亞洲文化,對於我都一樣迷人,或者說,我對文化一般都很著迷。

Fridae:Angela,從她身上可發現的除了是性開放外,她還是一名雙性戀者(電影中有一幕是她在酒吧和一個女侍應激吻的劇情)。其實,在你生活裡面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呢?她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我的第一位男友就是雙性戀者。他現在有個男友,但他還是雙性戀。我們往往都假設人們不是這樣就應該是那樣,非此則彼,但我覺得人的性向比我們想象中還要來得變化多端。我絕對支持這種性向的不穩定性。我覺得若做到跟兩性都能享受性愛的歡愉是很棒的事。

Fridae:從Angela身上可以體驗到的是「性自主、性自由、性平等」,以及是北美文化對於重視自我價值的心態。其實你是怎么樣看待忠於自我價值的思維的?你自己是不是一個抱著這一種價值觀的人?

當然。我就是喜歡北美洲的這點特色。就是那種可以去圓夢和追求理想的平等和自由。我們即便未能達成自由與平等,不過如果不去努力爭取,我們是注定無法成功的。很多人以為美國人只愛說說而已,但是,如果我們連談都不談,或者連談論都不准,那就連門兒都沒有了。就如電影和藝術一樣,輿論和交流是探討議題和激發點子的可靠途徑。

Fridae:如果換作你是Angela,當你有一日知道自己懷孕,卻又不知道胎兒的父親是誰,你又會怎么去做呢?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養個自己的孩子……如果我是Angela,我可能就會把孩子留下,雖然我實在覺得當個單親家長是很幸苦的,所以我要不就得找個伴侶,不然就得想辦法組織一個非典型的家庭。

Fridae:除了女主角Angela的故事主線外,這部電影裡面還夾雜了多元的故事分支。例如,女主角爸爸與白人女子結婚、不同國籍的男士聽到女主角懷疑的表情、還有共和黨之於性觀念保守的刻板印象、以及圍繞在男配角Joey身上的同志生活素材,都會在電影裡面出現。其實你想透過這部電影,刻劃以及討論的是什麼?

這部影片是關於自我認同,以及如何去接納那些不符合社會規範或未能符合你個人期待的人們。它是一部讚揚對多元性的包容的頌歌。

Fridae:對自己這一作品《姣妹日記》有什麼評價呢?對它的票房會不會有很大的期待呢?

其實,這部影片是相當低成本的製作。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只希望儘量讓多點觀眾看到這部電影。作為製片人,我當然也承擔著一些財務上的責任和指標,必須努力去實現它。

Fridae:有很多關於你的報導,都會提到你是一名同性戀者。其實,關於你「同志」的身份,你的家人是抱著怎樣的態度來面對的?還記得自己是在怎樣的狀況下,和他們告白自己是同志的嗎?

我是在19歲的時候出櫃的,以當今的小同志們的標準來說真是慢了半拍。我的父母一直都在儘其所能地接受這一切。還有,我出席伯克萊(加州大學分校)的畢業典禮時就是扮女裝去的,那是我唯一一次出席畢業典禮。我把照片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也歡迎大家到我部落格/博客上看看我的變裝日記。



Fridae:當初其實是什麼令到你會想到以女裝去參加加州大學分校的畢業典禮的?

對啊,我是為了什麼變裝去參加畢業典禮?在伯克萊分校,我主修的是文學理論,專研了大量的酷兒理論,也就包括了易裝文化。我對變裝是很著迷的。我的教授還告訴我說,當年他在伯克萊上課的60年代,畢業生甚少出席畢業典禮,而有出席的只是為了去對教授罵些髒話。所以為了秉持伯克萊分校的叛逆精神,我覺得沒有比變裝出席畢業典禮更合適了。

Fridae:另外,你生活中遇見的朋友是怎么看待你同性戀的性取向的呢?

如果他們無法接受我是同志,我想我也很難跟他們做朋友。好在目前整個社會,以至我們這一代的人的觀念都相當開放。



Fridae:你有沒有計劃過自己下一部電影作品是怎樣的嗎?

手頭上有好幾個項目在進行中。有一個是關於一位亞裔同志連環殺人狂的驚悚片──非要讓你看得又愛又恨!

Fridae:除了拍攝電影以外,你有沒有想過去做一些新嘗試呢?

我有一部連環畫小說《校園鬼故事》(Campus Ghost Story,網站:http://www.campusghoststory.com),是跟我的畫家朋友(John Hahn)的合作。去看看吧!

Fridae:有什么話想對亞洲各地的同志朋友說的?

歡迎上我的部落格/博客http://www.filmhustler.com。還有,到Facebook跟我聯絡吧!


《Little Love》預告片




《姣妹日記》(The People I've Slept With)預告片




《志同盜合》(Ethan Mao)電影片段




《漂流三部曲》(Drift)預告片




紀錄片《無浪城市》(0506HK)預告片





李孟熙專訪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