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對星馬港台等地區的歷史及文化有興趣的研究者,在西方(尤其北美)的漢學學術界裡都抱著莫名或間接的緊張關係。眾多學者已習以追溯所謂「區域研究」(area studies)的冷戰根源,其環繞著20世紀下半葉美國(新)帝國主義所產生的知識偏傾。即便如此,在眾多理論的包圍下,中國與東(南)亞不同角落中所殘夾的歷史足跡(甚至利害關係),常常受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而被刻意區分以導致撇開而論。
非正常的「酷兒」
這就是筆者為何在上次〈華言巧語〉的首篇文章裡,透過台灣跟香港的後殖民共鳴介紹了「華語語系」(Sinophone)這個貫通的概念。在香港反國民教育科事件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焦點之際,眾多華人抗議的對像變得模糊但又靠攏。這證明了引用華語語系文化政治的觀念必要性,來取代長久以來「現代中國」或「大中國」在漢學及普遍思想的霸權思維框架,並突破此執著的種種限制。運用在文學上,華語語系文學包含了通常不被歸類為傳統中國文學的馬華、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在地作品。作為一個分析模式,華語語系文化政治讓類似當代港台的種種比較,跳脫傳統漢學的視野。
今天筆者想再度嘗試一個大膽的挑戰,把華語語系的概念應用在理解酷兒文化生產(queer cultural production)上。酷兒一詞本身的含意很廣,通常是用來形容奇妙的、怪異的或非正常型態的現象。
在1980年代尾聲,許多研究同志文化的學者,受到傅科(Michel Foucault)及其他「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理論家的影響,漸漸挪用酷兒概念的廣泛批判潛能,從反抗異性戀的普遍社會地位,延伸到批評社會型態的種種性別基礎根源,顛覆男男或女女同志研究的侷限。同時,1990年代掀起了空前的「跨性別研究」(transgender studies)風潮,別於傳統的同志研究,卻更擴大酷兒理論的多元觸角。酷兒一詞的中文翻譯,最初是在1990年代中台灣大學的外文系萌芽,後來受到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推廣,充分挑戰婦女研究及同志研究長期以來的種種議程。
酷兒與華語語系的文化重疊有眾多的例子,但也許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得不提到香港導演關錦鵬所導的電影《藍宇》(2001)。《藍宇》敘述一個事業有成的高幹子弟捍東,與一個從東北到北京念建築的窮學生藍宇,兩人橫跨數年的細膩愛情故事。有趣的是,即使當時北京政府禁止《藍宇》在內地播出,該片仍然引起了橫跨兩岸三地的熱烈迴響,並讓《藍宇》男主角劉燁勇奪金馬影帝,也讓《藍宇》迅速成為全球華人同志討論的焦點。
這部電影推出之後,許多評論都著重於電影裡兩位男主角的象徵性對比。簡單的說,大部分的解讀都把捍東視為一個資本主義的成功模範(捍東除了大方地照顧藍宇的吃跟穿,他後來甚至還投資了他們倆專屬的愛屋)。套用這個詮釋方法,捍東便是藍宇的完美對照,因為藍宇戲中的身份無庸置疑地象徵著落後的社會主義產物。再加上這部片子是在香港製作的,由一位知名的香港導演所導的,企圖表達的卻是發生在北京的同志愛情故事,電影發行的環節難免讓人聯想到香港九七後非常直接的後殖民緊張氣氛。當香港特別行政區漸漸融入北京政府的管轄範圍內,還有什麼比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共存遐想更能代表當今大中華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均勻的容貌與重疊?
從周圍解剖中心
從酷兒華語語系的角度看來,或許捍東跟藍宇之間所象徵的關係更為廣泛,而非單單綑綁在一個「後社會主義」(post socialism)中國的架構裡;或許他們之間的情感傳遞的,是中國大陸與其邊緣華語語系社會(如同香港、台灣)的複雜關係;亦或捍東本身就是一個華語語系的聲音?還記得片中藍宇開口第一句問捍東的問題:「大哥,你去過美國嗎?」之後捍東回覆:「你過來,我有東西給你。」為何美國是這個情感(藍宇與捍東、中國與港台)敘述開頭的橋樑?捍東可以給藍宇什麼是藍宇本身沒有的?顯眼的物質引誘背後是否隱藏了某種企圖延續中美在東亞地區的冷戰張力?再回到整個大眾媒介的運作,為何一個代表「中國」的同性愛情故事,要透過邊緣(香港)的折射才能合法且成功的受到全球華人的注目?
透過《藍宇》的例子,讀者不難發現,華語語系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充斥酷兒成分的理念。唯獨以中華文化的周圍做為出發點來剖解中心的定位,才有可能把「大中國」意識形態的自然現象視為一個基本問題。這也映照在電影裡最出名的一幕:六四天安門後藍宇與捍東擁抱的那一幕(見圖)。在國際形象裡,六四事件另人印象深刻,突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港台的民主區別,透過這個觀點,我們對當下兩位主角擁抱的解讀,絕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大中國」的縮圖。捍東跟藍宇的擁抱是一個未來居先(future anterior)的合併,合併了中國的崛起與中國地區以外全球華人所面臨的均質。相對的,電影結尾藍宇的離開,不單代表香港對北京政府表面的批判或反抗,而是促使把鏡頭拉到捍東的不捨。「捨」呈現出另一個未來居先的奢望,清晰的敘述中國與華語語系社會的矛盾情感,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引起迴盪。
本文原載: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東方文薈:學術五劍客專欄 2012年12月1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