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性恋者看过这部电影以后,都感叹一句为何自己没有像吴艾草的亲人,或者会去疑问,为何自己的家人在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者的身份时,会摆出愤怒丶不解等等代表着不可饶恕的态度。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重点描述的地方──每个人衡量「社会道德」的尺度。
导演姜秀琼想借着女主角吴艾草丶以及她的家庭,来转述与传达每个人对「社会道德」所抱着的不同尺度。不过,可能是与这部作品原本是放到公共电视频道放映的关系,导演并没有把很多原本应该和剧情有关的敏感字眼和镜头,投放到电影里去。反而,姜秀琼巧妙地将镜头放到很多小故事里面,用不同的人的言行,来表现出面对他们「社会道德」所抱有的不同的尺度。
电影一开始,出现在镜头前的杂货店老妇人阿乖(艾草的母亲),借用她的说话来表现出一个将近百岁的老人的内心严密丶拘谨丶保守的思想。慢慢地带出,她在电影中曾经也是反叛的,和自己的思想背道而驰的女儿吴艾草,以及是那一段属于另外两代人之间的思想丶社会价值丶道德基准等观念差异──吴艾草与她一手抚养成人的儿子丶女儿。
和母亲相比,电影的剧情告知了我们,吴艾草的思想纵然是保守,但又会比她的母亲来得宽容。起码她坦然地接受了同性恋的儿子宋海丶和做了单亲妈妈的女儿宋伶。这可能和吴艾草也曾反叛过有关,起码她也曾经历过不顾母亲的反对,曾未婚先孕,嫁给了一个比自己老二十年的男人。
当吴艾草逐渐从生活中,察觉出自己的儿子宋海与男友小凡的亲密关系之后,作为母亲的她并没有立即去指出这段不寻常的爱情,反而是主动去亲近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这是很难发现的故事,起码有很多同志朋友都会像宋海那样不敢去轻易地告知家人自己的性倾向,以及坦承自己真实的爱的需要。继而,会去寻找一段形式婚姻……但,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会有很多人把自己逼进死角,毕竟并不是很多母亲都像吴艾草这样触觉敏锐丶善解人意。就算最终,宋海没有真实的告知母亲自己的性取向,其母亲都在他的言行丶生活痕迹中找到答案。
撇开爱情,再看远一点,这样的事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都随处可见,无论异性恋者丶还是同性恋者,无论是老人丶还是年轻一代的人……还是会有很多人,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都徘徊于「大潮流」与「自己真切需要」里,更有甚者连什么真正合适自己丶自己真切需要什么都一概不知。
每当看到,一个人盲目地逗着「大流」在转丶盲从着别人的旨意,这个是悲剧丶还是闹剧,就不得而知了……宋海算是这样一个人吧,起码他的「同性爱」的生活一直都闪躲在母亲丶旁人的视线之外,虽然同事表示了怀疑丶母亲感到疑惑,但他始终没有勇气去告白。
对于吴艾草而言,宋海和宋伶两姐弟都是反叛的一代,也是走回她自己年轻时走过的路,因此,默默去接受是或许是一个方法,但接受并不等于认同。所以,当Nina第一声对吴艾草叫出「阿嬷」时,从艾草脸上发现的更多是茫然的神情。或者说,吴艾草对Nina丶宋伶丶宋海的态度的转变,和前面所说的「大潮流」与「自己想要」的两个抉择有关,如果把范围缩窄到她的家里去说。当一家三口里面,有两位成员同时违背了「大流」,去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二人的「反叛的行为」或许就成了这个家的一个突然出现的「大流」。或许,默默去接受丶认同的路,是对于已过50岁的吴艾草来说,是唯一可走的路,因为她自己曾经也反叛过。
因此,在电影接近结尾的时候,吴艾草无奈地对儿子宋海责骂了一句,「给你们太多自由,才会让你们连那个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不看在眼里。」也在和宋伶的对话中,吴艾草无奈地说道,「也许碰到好一点的女孩,他会有机会改变……」
其实在电影中,导演姜秀琼对社会价值丶道德等方面的议论,并不止于在艾草的家人身上,只要细心观察便会发现是随处可见的。如故事刚开始时,到杂货店找阿乖买东西的老妇人的谈话,两位老妇人的对话的落差表现出她们面对价值的观念;拖着Nina的吴艾草在地铁站遇见到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张老师时,张老师得知可爱的Nina的身世后,所展露在脸上的惊讶的表情,也巧妙地和艾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表现出两个不同经历的人把持「社会道德」的尺度的差异;在阿乖的生日晚宴中,她的小儿子新娶回家的大陆媳妇,和在场的一众亲友的对话也不为是一种社会价值观丶道德观的对比,而且是一连列出来的老丶中丶轻之间的对比,在小媳妇阿虹的趣味十足的言谈中。
《艾草》,作为一部带着少量同志成份的电影,入选成为本届香港同志电影节的开幕电影,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在85分钟的故事片中,不断地去将不同人的社会价值丶道德观念的碰撞,来直视到那些反叛的心态和背道而驰的行为,或多或少令很多仍在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茫然同志朋友,更真实地去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
同性恋没有错丶未婚先孕没有错丶忘年恋也没有错,如果那真确是自己所需,经历的所有在没有触犯法律的前提之下。而另外,故事中作为母亲的吴艾草和儿子宋海丶女儿宋伶的关系,从逐渐的抗拒丶到慢慢的接受的沟通过程,也可以让部分想对家人公开的自己性取向的同志朋友们去学习与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