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Dec 2008

米尔克 Milk

美国30年前后的同志平等权利斗争,究竟取得了多少进展?

导演: Gus Van Sant

主演: Sean Penn, James Franco, Josh Brolin, Emile Hirsch

在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虽然奥巴马大胜,但在加州,第8号提案(Proposition 8)也因而通过,可说是美国同志人权的一大挫败。这又跟《米尔克》(Milk)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早在30年前的加州,就已出现过一个称为第6号提案,也是「对付」同志的法案,在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的领导与防抗下,竟被成功推翻。

可惜的是,像哈维·米尔克这种人物千载难逢,但他却在他政治事业的高峰遭人杀害。虽然米尔克的故事早在1984年在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生平与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有所记载,但加斯·凡·森特(Gus Van Sant)执导的这部电影不止着重在米尔克的政治事业,也带出了他的私生活,用不同的角度让观众更了解这位充满魅力与魄力的政治人物。

电影设于70年代,身为保险销售员的哈维·米尔克(西恩·潘饰)与史考特·史密斯(Scott Smith;James Franco饰)一次的邂逅发展成为一段恋情,而两人也从纽约搬迁至三藩市,并在卡斯楚街(Castro Street)设立了一间相机店,名为Castro Camera。

虽然当时的卡斯楚街已逐渐成为一个同志聚集地(特别是Castro Camera),许多街上的商家以及居民仍然对同志非常不友善。米尔克感到愤愤不平,也因而决定参加竞选从政,但却屡次落败,直到1977年才成功被投选为市政府监察员,也成为美国第一位当选入公政的公开同性恋者。

米尔克一上任便开始挑战第6号提案,这个方案如果通过,所有同性恋的教师将被开除,而任何支持这些教师的职员也会同样被解雇。米尔克把所有精力投入反对这个方案,也深信一般人只需了解同志也是人,而他们的亲戚朋友中也有同志,便不会对这个方案有所赞同。于是,米尔克鼓励所有的同志「走出柜子」,让社会对「同性恋」这个名词不再陌生。

米尔克不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第6号提案没被通过,米尔克也被视为同志平等权益的救星。可惜的是,他在这个时期也结交了不少敌人,包括他的同事丹·怀特(Dan White;乔什·布罗林饰),而米尔克也在他48岁时被怀特枪杀,结束了他短暂的政治生涯和一生。

为了让电影感觉更逼真,导演加斯·凡·森特选择了非常朴实与写实的手法,因而电影所呈现的画面与现实所发生的事件非常接近。导演也常在电影里穿插真实的电视与纪录片的片段,观看时感觉就好像坐入时空穿梭机,回到了70年代,身在其境中。虽然近年来加斯·凡·森特较趋向拍摄文艺电影(如《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但这部电影却比较相似他早期的电影(如《心灵访客》Finding Forrester)。

除了导演火候够足之外,最让人难忘的就是西恩·潘(Sean Penn)的精湛演技——虽然西恩·潘近年来都是选择一些难度较高的角色,但他从来没有像在《米尔克》里如此彻底的融入角色,简直摇身一变,成为了第二个哈维·米尔克。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哈维·米尔克的任何片段,比较西恩·潘的诠释,一定会啧啧称奇。今年的最佳男主角奥斯卡奖有他提名根本不在话下,而西恩·潘的获胜机会也非常的高。

《米尔克》其他配角的演技也让人刮目相看,虽然James Franco,Emile Hirsch,Diego Luna,及 Alison Pill几位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最出位的是乔什·布罗林(Josh Brolin)所饰演的丹·怀特。虽然丹·怀特算是电影里的「恶人」,但却不是一个平面的角色;外表刻意木讷的他,时不时展现了角色的胆怯及疑惑,让观众在憎恶中有感到一丝同情。这个复杂而多层面的角色诠释,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第8号提案的通过足以让人看到30年前开始的同志平等权利「战争」,即使在第一世界的美国也尚未结束,而在这个时候观赏《米尔克》更会让人产生共鸣。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不止适合同志圈子里的人观赏,任何注重人权丶政治丶历史的观众,也一定会感慨万分。若要列出2008年最佳的美国电影,《米尔克》肯定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