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6日,在新加坡電力站健力士劇場舉行,史無前例的「Short Circuit」酷兒電影影展。
上週五在新加坡電力站健力士劇場,在一個名為「Short Circuit」的小型電影展上,首次在一夜之間展出了九名當地電影製作人的十二部同志電影短片。
電影發表會由詩人兼劇作家亞菲言(Alfian Sa'at)和電影製作人巫俊鋒(Boo Junfeng)負責徵集遴選,甄選原則是影片內容必須含同志課題,或者製片人本身是同志。
這次活動是由當地同運組織我等之輩(People Like Us)在網路上讓網友在一個星期前以電郵方式報名出席,吸引了144人登記,然後再發出邀請信件,把活動辦成一個閉門的私人活動。該組織做出這樣的安排,主要是考慮到新加坡的法律限制。
主辦單位負責人歐偉鵬(Alex Au)解釋說,在當地幾乎所有的同性戀電影都被官方的媒體發展局(負責電影分級和檢察的政府部門)歸類為R21限制級(只供21歲以上的成人觀賞)。然而很多製片人本身都未滿21歲,而且他們也有很多朋友和支持者都很想觀賞他們的作品。因此我們覺得限制他們觀看很不恰當。
歐偉鵬也表示,主辦者在原則上不希望電影作品受到電影檢察局的刪減,因此寧願把放映會辦成私人活動也不愿委屈折衷。
諷刺的是,雖然當晚絕大部分觀眾都是同志,為放映會揭開序幕的短片,竟是充斥了新加坡電影史上最大膽聳動的異性戀性交畫面。
這部名為《春光蕩漾》(Bedroom Dancing)的短片,是女導演Sun Koh的作品,靈感來自一宗發生在新加坡的真實故事。這部18分鐘長的短片,劇情是說一名新加坡男子,因每天早上在臥房的窗口手淫,被一名在對面偷窺他的婦女向警方舉報,這名男子後來被逮捕並因猥褻罪遭判罰款新幣6,500元(約4,000美元)。
影片在一片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結束,而接下來播放的是一出由Loo Zihan拍攝的為時七分鐘的短片《無題》(Untitled),則講述一名年輕男子在和一名陌生男子發生了一夜情之後在浴室中陷入痛苦惆悵。
在放映會結束后舉行的討論會上,觀眾向導演提問,同志影片是否有義務反映同性戀者生活的正面寫照?Loo回答說,他所發表的短片所要表達的是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個體體驗。
同時身為社會評論家和同志人權倡議者的歐偉鵬就在他的Yawning Bread的部落格(blog)網站發表他對觀眾反應的觀察,「在這裡一針見血地呈現了我們很多人,不論異性戀或同志,曾經經歷的苦楚的真實寫照。這裡有的是欲望,以及提供肉體性行為來滿足的欲望。然而它卻又往往並非機械化的性愛而已,我們只是在否認中試圖去處理它(比如告訴自己那無所謂)。不過有些時候否認是行不通的,或者會讓自己感覺齷齪或受人利用,以致深陷懊悔自責。」
新加坡社會發展、青年與體育部長維文醫生曾經領導「重建新加坡」委員會,在2003年8月15日的對話會上,黃煜佩問道:「新加坡社會能否接受同志電影?」
在西班牙拍攝的《家庭寫真》,劇情講述一位小女孩瞥見父母和伯父在進行三人行的性關係,便開始向她的哥哥發問有關性是什麼的問題。巫俊鋒在短片放映後披露,該部短片後來在他21歲那年他向母親出櫃時,成了一個重要的工具。
至於黃煜佩的《粉紅身份證》,是一部12分鐘的紀錄片,是她於2003年8月15日在澳洲伯斯墨道什大學(Murdoch University)出席新加坡社會發展、青年與體育部長維文醫生和新加坡的大眾傳媒系的大學生的一項「重建新加坡」對話會上的採訪實錄。
她當時向部長發問,新加坡社會能否接受同志電影?部長的回答是:「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都是公民。身為公民,可以在合理的情況下生活、工作、找房子、求職及追求和一般人一樣安居樂業的生活。雖然同性戀者是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向他們投擲石頭(攻擊他們)。」
「但話雖如此,寬容和贊同或支持是不同的,作為政府,我們是不會支持,甚至宣揚同性戀的生活方式。有鑒於此,我對同性戀者的忠告是──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不過你必須認識到并尊重目前大多數新加坡人比較保守的現實,所以如果無謂地搗起輿論的對立,只會讓你們得不償失。」
當時,由維文醫生領導的「重建新加坡」委員會剛發表了強化新加坡在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生存能力的系列建言。而同個時候,當時的總理吳作棟在和《時代週刊》亞洲版作專訪是透露,政府聘用不少同志在公務機構服務,進而引起熱烈的輿論。
黃煜佩告訴Fridae,在那次討論中,被提及的另一個問題是:女同志的聲音在哪裡?她們為何沒有參與討論?
「《粉紅身份證》就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我希望新加坡的酷兒人士(queer),不單是女同志而已,也不單是新加坡的華人,開口道出作為酷兒、作為女性、作為新加坡人,是怎樣一種感覺,而週遭的政治發展又如何在影響著他們,或可能會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
出席放映會的觀眾和製片人在討論會上積極交流了關於酷兒電影和電影中同志的呈現等話題,而當晚最令人印象深刻,是來自野米劇團(W!LD RICE)藝術總監,同時在新加坡藝術界備受敬仰的王愛仁(Ivan Heng)的一席話。他在強調主辦「Short Circuit」這類活動的意義時說:「今晚的聚會是意義深遠的。我們進來的時候,大家都是陌生人,但是在同堂一室目睹了這些影片之後,我們會以一個社群的姿態步出去。」
台灣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教授
根據台灣教育部上週公佈一項調查顯示,在台灣,有嚴重憂鬱傾向以及有自殺企圖的同性戀大學生高出異性戀學生三倍之多(12.9%)。
這項由台灣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教授與一群研究生共同完成的調查,抽選出4,900多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2,656人(男生1,353人,女生1,303人)同意參與調查,並填妥問卷。
在完成調查的大學生中,其中自認為性傾向為「絕對異性戀者」的,共有2,220人(83.6%);「大部分時間為異性戀」有264人(9.9%);「雙性戀」有54人(2%);「大部分時間是同性戀」有16人(0.6%);「絕對同性戀」有19人(0.7%),而「性傾向不確定」有39人(1.5%)。
當查問受訪的學生是否在過去的數星期有自殺意念時,24%的同志大學生承認有過,然而異性戀的學生則有8%。
調查也發現,雖然台灣社會逐漸接受同性戀,但仍大多數同志大學生還是不會把自己的性傾向告訴父母。同性戀大學生中,把性傾向告訴父親者僅26%,告訴母親者為33%,但朋友知道其同性戀性傾向的同學,則高達81.8%。
柯教授發現受訪的同志大學生多數是情緒困擾,而且自我評價也比較負面。他們比非同志大學生所遇到的感情壓力更大。
有鑒於此,柯慧貞教授表示,台灣教育部將會舉辦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課外活動,破除性別的偏見與刻板歧 視,營造尊重包容的環境,同時也將加強輔導資源,讓學生、老師與家長,多認識與了解同志學生所承受的壓力。
另一方面,柯慧貞教授呼籲男女同志大學生學習獨立與學會情緒處理,避免自己的情緒和感情輕易受他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