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Oct 2008

同志風集結

說出來真失禮:我第一次留意保羅紐曼(Paul Newman),是遲至看《神槍手與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的事,忠實粉絲會告訴你,那既不是他最精彩的作品,也不是他最俊俏的時刻。

銀幕上兩個美男勾肩搭背,嫩的烈福奪目熟透的紐曼耐看;《神槍手與智多星》開創「友誼片」類型,一夜間男性的惺惺相惜過了明路,在同志電影尚未正式誕生之前,自作多情的觀眾有種與替代品暗渡陳倉的錯覺。
他們會連連搖頭嘆息,就像聽到有人直至《色,戒》才發現梁朝偉一般,「孺子不可教也」鯁在喉嚨底不兜口兜面吐出來,不過因為有修養。更難堪的是,墮入他的迷魂陣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當時我和全世界同齡小影迷臭味相投,捧的是如日方中的羅拔烈福(Robert Redford),一心一意看新紥的金童子,完全不知道天外有天。誤中副車並沒有光天化日被雷劈的轟烈感,反應比較接近戲中主題曲的名字:《雨點不停瀟落我頭上》。銀幕上兩個美男勾肩搭背,嫩的烈福奪目熟透的紐曼耐看,喜歡喝可樂的我忽然嚐到酒的滋味,朦朦朧朧體會了「醉」這個遙遠的字的意義。

《神槍手與智多星》開創「友誼片」類型,一夜間男性的惺惺相惜過了明路,在同志電影尚未正式誕生之前,自作多情的觀眾有種與替代品暗渡陳倉的錯覺。錯也錯得心甘情願,不敢說出名字的愛其實三緘其口,但慾望寫在眼神的交流,結局還要是纏綿的只願同月同日死,簡直公然向張徹撮合的狄龍姜大衛越洋飛吻。

很久之後才聽聞,最初紐曼打算飾演太陽舞小子,希望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借出大哥哥的肩膀讓他歇息,可惜神女有心襄王無夢。跟著次選史堤夫麥昆(Steve McQueen)也推三推四,幾經波折,才得到烈福點頭,既然拍檔年輕十一年,角色只好重新定位,年長的一個演牛脾氣的卡西迪。縱使後來一切成了美滿歷史,這樣的軼事還是令人惆悵,白蘭度加紐曼的組合,想想都即時起生理反應。

與白蘭度同輩的男演員,似乎沒有誰不必仰他的鼻息,比他晚生一年的紐曼當然不例外。五一年二十七歲的小雄獅,得到《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這隻燙手的山芋,整個好萊塢不分男女流著口水把他當神拜,凡有劇本先打躬作揖讓他過目,不獲垂青其他虎視眈眈的同行才有機會指染。紐曼在那個年代企圖上位應該十分辛苦,隔一陣還崛起年輕五六歲的占士甸(James Dean),天份和性感指數一樣超標,如果不是天妒英才意外身亡,夾在中間的同類小生簡直連油水也沒得撈。

資料寫得一清二楚:五四年紐曼企圖爭取《碼頭風雲》(On the Waterfront)的角色,敗在白蘭度手下不特已,並且眼白白看著對方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次年為《伊甸之東》(East of Eden)試鏡,不要說占士甸的飯碗搶不到,連演哥哥的配角戲份也落空。同樣演反叛戲,當前勁敵銳不可當,亦步亦隨還有外型相近的麥昆,是我就改行賣熱狗,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居然捱出頭,這個人不簡單。

他比白蘭度經得起歲月,就以拍於六九年的《神槍手與智多星》作座標,四十四歲又精神又壯健,一點沒有中年人跡象,後者之前兩年演光鮮的《香港女伯爵》(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已經不折不扣肥佬一名,同期《金眼的反射》(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扮借酒澆愁的性苦悶軍官,徇劇情要求滿臉紅光口腫面腫,與《慾望號街車》中扯爛汗衫疾呼「史蒂拉」的浪子判若雲泥。

最近看到紐曼同年演的《逃獄金剛》(Cool Hand Luke),皮膚繃緊曲線玲瓏,全身沒有一分贅肉,鐵窗後的兄弟起碼有一半時間袒胸露背,令人緊張得呼吸急促。匯合烈福在西部刮起的同志風,原來這時已於半空集結,而風眼的源頭,當然是更早的《豪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