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Aug 2009

彩虹六月 驕傲北京

2005年6月,十餘位同志及友好人士在北京八達嶺長城放飛彩虹風箏,拉開了中國同志群體公開舉行慶祝同志驕傲月的序幕。到了今年,中國各地的慶祝活動已經十分豐富了。

6月是世界同志驕傲月,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會在每年6月舉行同志驕傲遊行,或開展慶祝同志驕傲月的其他活動,以紀念1969年6月27日紐約「石牆事件」對同志平權運動的重要歷史意義。同志驕傲月活動已經成為全世界同志群體表達人權訴求、促進社會平等、提高社群可見度、增強內部認同感的最主要方式。

就在今年6月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務卿克林頓於分別發表官方公告和聲明,宣佈6月為像征同性戀者及其他少數性傾向或性別身份者自豪存在的主題月份,可謂是從官方層面給予了肯定。

2005年6月,十餘位同志及友好人士在北京八達嶺長城放飛彩虹風箏,拉開了中國同志群體公開舉行慶祝同志驕傲月的序幕。

到了今年,中國各地的慶祝活動已經十分豐富了。6月7日—14日舉辦的「上海驕傲週」率先拉開本年度中國同志驕傲月的帷幕。隨之,北京宋莊藝術區接過了接力棒,6月14—21日舉辦了「別‧性」首屆中國多元性別藝術展,6月17—21日舉辦了第四屆「北京酷兒電影節」,可謂好戲連台。



 
「別·性」首屆中國多元性別藝術展

藝術,特別是當代藝術的重要功能,便是對大眾的啟蒙作用:一方面,藝術可以最直接地表達人類內心深處的訴求與聲音;另一方面,任何人在遭遇藝術時,哪怕是他不喜歡的形式,也會表現出少有的寬容與接納,甚至理解與感動。

對於當下中國的同志群體而言,其自身在社會的能見度和被接受程度還不高,同性戀藝術作品的社會能見度和影響力自然也相對微弱。

於是,通過藝術作品的展示來提高同志群體的社會能見度,促進公眾對於「性」與「性別」多元化的理解和體驗,就成為主辦者組織本次展覽的主要目的。

在為期一週的活動中,共計展出的16組作品,包括油畫、裝置、影像、雕塑等多種形式,表現主題涉及「性」、「性別」、「性身份認同」等多個切入點,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性與性別的多元化」。參展作者中,既有已經卓有成績的藝術家,也有尚未踏出校門的青蔥學生,更有面朝黃土的農民。有趣的是,參展作者中不僅有同性戀和雙性戀,也有異性戀,還有不願為自己的性別身份標記的酷兒,這本身也是對「多元性別」主題的一種呼應。

由於受限於地理位置和宣傳上的偏於保守,本次藝術展的觀眾主要以同志群體和同志友好人士為主,並沒能吸引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離「通過藝術展提高同志群體社會能見度」的目標還相距甚遠。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中國有史以來首次成功舉辦的同性戀藝術展,其成功舉辦的意義或許遠遠大於其實際產生的影響力。它向世人表明,中國同志群體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性的獲得和性傾向的自我認同,而有著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於同志群體而言,這不僅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也必將激發整個群體的藝術創作熱情。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同性戀藝術展的成功舉辦也像征著中國社會正朝著更加寬容和開放的方向進步。




「第四屆北京酷兒影展」

緊接著「別·性」藝術展開幕之後,「第四屆北京酷兒影展」也在宋莊美術館熱烈開幕。

「北京酷兒影展」始創於2001年舉行的「首屆中國同性戀電影節」,並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以「第二屆北京同性戀電影節」和「第三屆北京酷兒電影節」的名稱進行延續。

所謂「酷兒」,來自英語「Queer」,其本意指古怪的,與通常不同的。在20世紀,Queer一度成為對同性戀帶有貶損意味的代名詞。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同性戀內部開始廣泛使用這個詞語稱呼彼此,其含義也演變為指稱所有對性愛表達方式所持立場與傳統標準不同的人,而這個人並不局限於同性戀。許多同性戀、變性者、雙性戀、甚至部分性愛方式與傳統一夫一妻婚姻模式有所不同的異性戀者都對「酷兒」這個稱呼欣然接受。

因此,作為「酷兒電影節」,本屆影展的參展影片自然也涵蓋了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多個題材,形式上則囊括了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等多種類型。

與前三屆影展不同的是,本屆影展不僅包括了《誌同志》、《孤火》、《戀夕陽》等中國本土酷兒電影的最新作品,也吸引了眾多港台、日本、新加坡的影片參展,其中就包括剛剛參展柏林電影節的《無聲風鈴》和《漂流青春》。除此之外,本屆影展還新增了名為「有朋自友邦來」的單元,特邀已有24年歷史的「都靈國際同志電影節」和剛剛誕生於2008年9月的「薩拉熱窩酷兒節」的選片人擔任特約策劃,精心挑選了幾部能夠代表該國或地區酷兒生活及文化現狀的作品在影展上展出。

不難看出,經歷了八年四屆的北京酷兒影展,不管從影片數量和質量,還是其與國際電影節的交流上看,都在逐步朝著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方向前進。

作為開幕影片,剛剛在第24屆「都靈國際同志電影節」上斬獲三項大獎,並成功入圍「柏林電影節」的《無聲風鈴》無疑是本屆影展的一大亮點。該片由香港導演洪榮傑執導,由香港藝術發展基金會,瑞士政府共同出資,耗時5年拍攝,地跨香港、北京和瑞士,可謂是繼《藍宇》和《斷背山》之後,又一部備受矚目的同志大片。

該片講述了香港打工仔Ricky與瑞士人Pascal因為一場誤會相愛,在不足10平方米的愛巢裡,充斥了兩個人的濃濃愛意,也夾雜著猜測、不安和爭吵,但始終是兩人最幸福的時光。直到有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橫禍,奪取了Pascal的生命。為了追憶逝去的愛人,Ricky只身前往瑞士,偶遇了外表酷似Pascal的Ueli。在Ricky返回北京後,Ueli前往北京尋找Ricky,卻意外趕上了Ricky母親的去世。

導演洪榮傑坦言,故事其實是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幾年前,自己的瑞士男友的父母忽然在兩個星期之內雙雙過世,讓他深刻地體會到心愛的人忽然離去的痛苦,因此希望借《無聲風鈴》喚起人們對生命和心愛的人的珍惜。

影展中的熱門人物當數曾經獲得德國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的周美玲。在未作任何宣傳的情況下,一位自稱是「百度周美玲吧」吧主的粉絲,特意從鄭州趕來與偶像見面,足見周美玲的號召力。

本次電影節播放了周美玲的三部作品:《私角落》、《刺青》和《漂流青春》。每場放映結束後,周美玲都與觀眾進行樂熱烈的互動,從創作心得到台灣同志運動,甚至對個人的感情生活都有問必答,令現場觀眾對她的落落大方大為讚賞。整個影展期間,周美玲的女友──台灣著名女性攝影師劉芸后也一直陪伴在她左右,二人十年來相濡以沫的愛情更是讓所有觀眾羨慕不已。

作為周美玲的最新力作,《飄浪青春》代表了周美玲「六色彩虹系列」電影中的紅色,像徵著「生命」。周美玲希望通過該部影片來展現台灣同志的「生命史」。該片用三段式的結構講述了幾位同志一生對於性別認同和愛情的彷徨和追求,卻將結尾放在了主角的青少年階段,希望藉此表達「即使以後會有生老病死,會和愛人分離,生活在此刻的我們依然要勇敢的活下去。」

影展的閉幕影片是日本導演今泉浩一執導的《初戀》。該片講述了一個高中生在面對自己性傾向時的迷茫,後來通過一對恩愛的同志情人的幫助,認識了自我,並勇於承認自我,最終和所愛的人一起步入婚禮殿堂的故事。該片的獨特之處在於運用了許多喜劇和歌舞劇的元素,使整個電影的節奏顯得十分歡快。在影片結尾處,當看到兩位主角手牽手走進婚禮儀式時,現場觀眾無不鼓掌祝賀,既為片中的主角叫好,也為影展的圓滿結束喝彩。選擇這樣一部擁有大團圓結局的輕喜劇作為閉幕影片顯然再合適不過。



相比之下,中國本土的參展影片整體上與港台、日本、歐洲等其他地區的作品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從題材的選擇上看,中國本土的作品仍停留在以展現同性戀群體和多元性別的存在為主的階段,還很少有作品能夠觸及和挖掘一些深層次的內容;從創作者的構成來看,他們有的是尚在高校或者剛剛畢業的學生,有的是業餘的DV愛好者,許多人都還處於嘗試階段,尚不能熟練運用各種電影技巧,也未能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從製作精良度來看,由於普遍缺乏資金,多數本土作品在製作上都略顯粗糙。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影視製作的管理體系使得同性戀電影從投資到創作再到市場推廣基本還處於龜息狀態。另一方面,由於大陸同性戀群體的權益和文化狀況整體上還落後於其他地區,這自然也會影響到同性戀影像的孕育和發展。

正如周美玲在本屆影展的討論會上所言,同性戀電影的發展與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狀況和權益狀況是息息相關、相得益彰的。在搖搖晃晃中,同志影展能夠在中國堅持下來,並成功舉辦至第四屆,不僅得益於一批同志獨立影像工作者和活躍分子的不懈努力,也與中國同性戀群體生存環境和權益狀況的進步密不可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同志觀眾之外,非同志觀眾也越來越多地關心並參與到影展的活動中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在對待同性戀群體的寬容度和接納度上的一定進步。

6月21日晚8點,在100餘位觀眾的熱烈掌聲中,「別·性」中國首屆多元性別藝術展和「第四屆北京酷兒影展」同時宣佈閉幕。儘管受制於宣傳和推廣的力度,社會大眾對於本次藝術展和電影展幾乎一無所知,好像根本不曾發生過。但是對於中國的同志群體而言,能在國內首次成功舉辦藝術和電影的「雙展」,無疑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同性戀群體正以越來越公開和積極的姿態出現在社會面前,也必將對長期處於滯後狀態的中國同志文化和藝術產生積極的推動力。


本文原載:中國雅虎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