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Sep 2009

台灣才叫人不安

著名作家龍應台曾經寫過《我的不安》,掀起論戰,通常這類事情取得了輿論的重視,就會變得很cliche,許多不相干或不甚了了的人也參進來,眾生喧嘩之餘也一片混亂。

總之,她指出了一個現象,寫出了一些關於上海男人的個人觀感。

事實上,上海男人似乎不是一個特例。台灣男人可能早就是軟軟的。

最近在《康熙來了》,小S和一位女主播開戰,互指對方的老公像gay。女主播的那句「拜托,你老公(穿得)超緊的好不好」堪稱經典。談話類節目說真的實在是一個公共輿論空間,讓人把心裡最真實的話說出來。

另外一集談媽媽經,其中一個女藝人很公然的說:孩子跟什麼人在一起都可以,只要不是跟同性就好。

然後不只一次,節目以男藝人的「娘」作主題,大家笑得不亦樂乎。又或者不停的試探,問某某男藝人是否要出櫃,主持人和來賓都曖昧地笑。

我最佩服的其實是蔡康永。他看透世事,非常清楚了解社會上的偏見,也知道他能夠公然出櫃後加以維持自己在主持界的地位是很特別的個案,因此他更是小心翼翼或有意無意地向小S代表的主流偏見靠攏,調侃取笑所有的非主流,包括屬於他的同志身份。

所以我說,台灣才叫人不安。

作為一個高度開放、擁有民主、相對成熟的社會,其實偏見、歧視可能反而處處存在,還換了一個更理所當然的呈現方式,因為掌控了話語權,他們代表了美麗、時尚、正統、活潑、風趣,具有難以批判的姿態,同時顧盼生姿。

這也許和台灣社會從封閉到分化、撕裂有關係。人們雖然號稱民主、開放、成熟了,一整個社會未必跟進。蔡康永出櫃六年了,但是一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以緩慢的步履慢慢鬆動,同志們不可以急不可以催,甚至要容許更多的偏見反撲,偶爾有更刺耳的反對聲音,也要「尊重」。

台灣男人的不爭氣可能也是個原因,但這現象絕對不僅限於台灣。我認為,男人越來越不雄赳赳、越來越不能有所擔待、越來越「對啊對啊」的沒有主見,是因為生活條件越來越進步了。這些男人很多是獨子,從小就被捧為掌上明珠,被過份溺愛,在漫畫、虛擬世界、網絡遊戲中長大,使他們更脫離現實。他們可以學術成績很標青,很容易就獲得一份很好的工作,然後transform成為meterosexual:有品位、上健身房、愛打扮等等。

他們很多當然是直男,但由於他們的某些特徵和同志很相似,他們反而更害怕,更恐同。愛他們的女人們也要一起跟著害怕、恐同,不論她們其實跟同志可以多投緣。

很高興看見來自馬來西亞的梁靜茹成為「彩虹大使」,想當年她在吉隆坡的演唱會玩遊戲,讓現場的情侶當場接吻,她忽然拋出一句:男男或女女不可以哦!我聽了蠻不是味兒。現在忽然成為大使,可能是人之將嫁,其言也善吧。

這些聰明的女人和同志們很快也會洞察:表面光鮮亮麗的對方,可能抗壓性不足,如果幸運沒有成為草莓族,但也總在人生中浮浮沉沉,沒有大方向,沒有高志向。對待伴侶也總是欠缺些什麼,不是太大男人就是太小男人,因為他們往往愛自己多過愛別人。

所以我想很多敗犬姐姐們根本沒有在怕的。在等的同時不停自我增值,增到離男人太遠的時候就扮扮天真,偶爾遇上可愛的flirt一下遊戲人生,男人不男人,似乎擁有醫療保單更切身。

至於「還是不能接受」的爸爸媽媽們,我建議他們去看看《Brothers & Sisters》這套影集。當然我不是說美國的就是好的。看看他人怎麼應對,發生過怎樣的情境也不錯。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比較容易處理嘛。

小S說過如果她女兒是同志就打斷她雙腿,談笑當然容易,倒不如讓她自由決定喜歡腿細或粗、黑或白。這世上如果都是王子公主,那豈不都面目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