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Apr 2010

基督徒共賞《為巴比祈禱》──談同志的家庭、生命與信仰

應許者基督徒行動聯盟舉辦《為巴比祈禱》電影試映募款晚會上,真光福音教會的張懋禛牧師表示,這部電影探討生命、信仰以及親子關係,希望大家能夠藉由這部電影開始暸解同志。張牧師說,每次有人找他談論同志議題,他總是回答:「同志不應該是一個議題,是一個個真實的生命。」

有時候,再怎樣精闢的論述都比不上一個生命故事更容易說服人。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另譯《天佑鮑比》)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述說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瑪莉(Mary Griffith),在兒子巴比出櫃坦承自己是同性戀後,認為同性戀是上帝所不喜悅而無法接受,用盡各種方式想要治好巴比的「病」,卻讓摯愛的兒子陷入困境。最後巴比選擇自殺,瑪莉才終於了解巴比當初想傳達給她的心情,發現是自己對信仰及同性戀的錯誤認識迫使巴比走上絕路。瑪莉開始接觸同志父母組織PFLAG(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並挺身而出,為同志平權運動發聲,希望藉由巴比的犧牲幫助更多青少年同志和他們的家庭。

昨晚(4/12),應許者基督徒行動聯盟在真光福音教會舉辦《為巴比祈禱》電影試映募款晚會,約有100位關心同志議題的基督徒參與,會中邀請到許多支持同志的牧師。真光福音教會的張懋禛牧師表示,這部電影探討生命、信仰以及親子關係,希望大家能夠藉由這部電影開始暸解同志。張牧師說,每次有人找他談論同志議題,他總是回答:「同志不應該是一個議題,是一個個真實的生命。」


同志父母團結不孤單

和美國的PFLAG一樣,台灣也有由同志父母組成的台灣櫃父母同心協會。參與櫃父母活動六年的郭媽媽表示自己是天主教徒,在參與櫃父母活動後,對信仰的領受更深。過去,在孩子向她表白同志身分時,她也曾經犯錯,傷害到孩子,但這都是因為對同志與孩子的不了解。現在,她了解也接受孩子的性向,希望能像片中主角瑪莉,幫助更多的同志父母,不會再有同志家庭付出生命的代價。

郭媽媽解釋,異性戀父母不能了解同性戀,不是父母的錯。櫃父母協會可以提供父母、家人對同志的正確知識和資訊,讓慌張的父母有機會可以更認識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其他同志孩子及父母,讓彼此互相了解、互相陪伴,也就不會互相傷害。


同志神學爭議如何解

一直以來,教會對聖經的保守詮釋是同志運動最大的威脅,許多反對同志的基督徒認為,同性戀是罪,是上帝所不喜悅的。台灣近年來有教會成立「走出埃及」,要協助同性戀者藉著信仰,從性的綑綁中得釋放。去年在同志大遊行前,一些反同志教會及牧師發起「反同志遊行」來宣揚自己的理念,希望陷在錯誤的同性戀者可以回歸「正常」,否則將導致大災難。

應許者基督徒行動聯盟的成立,或許可以讓同志平權運動更進一步。張懋禛牧師表示,希望可以藉著這個跨教派的聯盟,結合同志基督徒以及對同志友善的基督徒一起行動,蒐集翻譯國外教會界對同志議題的討論或資訊、分享同志生命經驗,期許這個聯盟為同志平權運動及其他人權運動努力。



同樣是基督徒的音樂人朱頭皮在映後座談時分享,每次聽到教會的牧師或朋友討論同志議題,都會覺得「同志議題是基督神學討論中,人類的最後一個議題」。因為支持同志與反對同志的教友總是難以對話,他期待應許者基督徒行動聯盟可以在台灣保守的教會界中開創出一些對話空間。

另一位自長老教會退休的張牧師指出,反同志的牧師可能是先受了傳統價值的影響,才對聖經做了不合適的詮釋。張牧師解釋,神學對聖經的詮釋方法有很多種,他認為,上帝並沒有責備同志或任何人,主張聖經反對同志的牧師們可能要回去好好研究聖經。

張懋禛牧師說,《為巴比祈禱》不但是一部討論同志與信仰議題的電影,也是一個真實的生命故事,是青少年同志的生命、是家庭的生命、也是父母的生命,他期許應許者基督徒行動聯盟可以逐漸改革教會界對同志的歧見。


本文原載:苦勞網2010/04/13(責任主編:陳寧)


于美人在節目《國民大會》推薦《為巴比祈禱》




《為巴比祈禱》中文宣傳曲~ 江美琪《月光下》完整版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