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May 2010

他是Gay嗎?

很有意思的是,一向以一個堅定的「同志」自居的我,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好端端的漢字漢語「同志」不 用,非要夾雜一個洋文Gay來表達「他」的性身份?

且容我前因後果細細道來。

正是因為這個Gay字是洋文,其中的含義,內涵和外延,自然也就帶有洋人的視角,洋人的觀點,洋人的標準和定義,所以啦,每回我八卦臧否中國人華人華裔的人物角色,是不是同性戀者,或者用我習以為常的寫作用語,這樣的東方文化背景的人物,是不是吾輩同志,俺覺得吧,就得先用一用這個刺眼的洋文Gay,在一隊隊排列的方塊漢字的隊列中,出現這幾個洋文字母,格格不入,非我族類,提醒我自己,Gay是一個外來的概念,套用在任何國人身上,俺都得小心翼翼一點,生怕犯生搬硬套的錯,Lost in translation。

今天我想八卦的這個「他」,說起來應該是兩個人,一個洋人,一個華裔,洋人他是Gay嗎?華裔他是Gay嗎?他和他是Gays嗎?他們是Gay嗎?

洋人的名字叫Ben Stevenson,在Google谷歌上查這個名字,跳出來的搜索結果,最吸引人眼球的,自然是Wikipedia維基百科。我的思維慣式是,凡是維基百科上建立得有專門條目的主兒,大小也是個名人吧。運氣不錯,還真是讓我在維基百科上,以他的名字,找到關於他的條目。

維基百科上名人詞條,多少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現成格式,舉一個現成的例子,我下邊接著要八卦的那個華裔李存信,我也查到他的維基百科條目,他的名下,分門別類列入他的:

1)早期生活
2)國際事件
3)事業
4)個人生活
5)他的回憶錄《毛的最後舞者》
6)外部鏈接
7)注釋
8)參考文獻。

而這個洋人的名下,卻沒有這樣的約定俗成,只有

1)Early life(早期生活)
2)Career(事業)
3)Notable work(值得注意的作品)
4)References(參考文獻)
5)External links(外部鏈接)

最值得注意的是,李存信的條目下,「個人生活」子條目,明目張膽列入他兩次合法婚姻,他前妻和現任妻子的名字,他的三個孩子,但那個洋人的維基百科條目,「個人生活」子條目莫名其妙地缺如,讀者無從得知他專業成就之外的任何信息,也就是我的疑問,沒有答案,他是不是Gay?

我不得不跳出維基百科,重新用他的名字,直截了當加上另外一個關鍵詞Gay,感謝谷歌,得到的搜索結果,立馬有了結論,是的,這個洋人,他是一個如假包換的Gay。

本來嘛,我現在八卦的這個洋人,他年輕時是一個有點名氣的芭蕾舞演員,年齡稍長,成為很有名氣的芭蕾舞編舞,是好幾個知名芭蕾舞團的藝術指導,按照一般人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按照吾輩同志的一廂情願,有這樣的專業背景,哪怕只是簡潔到一行小字,立馬就有「寧肯錯殺三千,不肯放走一個」的猜測,這露胳膊露腿的芭蕾舞演員,只怕是十有八九是個Gay吧?

不知道,網絡搜索如願以償的得知他就是個Gay,這個意料之中的結果,我該對強化了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而憂愁呢,還是該對自己的Gaydar猜測的命中率高而欣喜?

而維基百科他名下的條目,居然跳過他的個人生活,只字不提他的Gay身份,上綱上線地說,這正是homophobia同性戀恐怖症的症狀之一哦,掩耳盜鈴,鴕鳥政策,以為不提,就不存在了,以為跳過忽略,就沒有發生,人啊!

我之所以對這位洋人的性身份有所懷疑,除了他十有八九是Gay的芭蕾舞演員身份,也是因為看了一部電影,片中有他真名實姓的角色,請了一位加拿大演員Bruce Greenwood來演繹,我的Gaydar對銀幕上的表演掃描過後,猜測他是吾輩同志,主要依據是他的舉手投足之間,他的情態言語之間,有一種娘味,他不僅是吾輩同志,他更是我心目中的顯而易見的C男同志。

更好笑的就來了,我確認他是Gay的網絡資源,對他的介紹居然是:

Bruce Greenwood is outstanding as Ben Stevenson, the gay (but not camp) artistic director.

注意那個括號中特意說明,意思是,雖然他是Gay,但是他不C。天啦,維基百科的詞條,只字不提他的Gay身份,這回子承認他是Gay了,又拼了老命要否認他身上的C,這都是怎麼回事兒呀,同性戀恐怖症剛剛發作,這回子又冒出來一個C恐怖症,難道這「不C」(but not camp)真的值得特意打個括號,特意指出來?難道不C的Gay,真的比C的Gay高級一把?

好了,這個洋人的性取向疑雲,甭管同性戀恐怖症的躲避還是C男恐怖症的此地無銀三百兩,至少是雲開日出,得以見了分曉,現在要輪到華裔李存信的性取向疑雲,就不是那麼青蔥拌豆腐一樣的一清二白了,他是Gay嗎?

俺這所有的八卦,其實素材都來自一部澳大利亞拍攝的電影,改編自李存信的自傳體回憶錄,跟電影同名的暢銷書《毛的最後舞者》(Mao’s Last Dancer),我甚至連這部書都沒有看,不知道李存信在書中,如何介紹他的美國舞蹈導師,就是上邊八卦的那個洋人,又是如何敘述和評說,他的舞蹈導師對他的關懷和愛戴。

將李存信的大半生,中國,美國,澳洲,三大洲的漂泊,壓縮成一部兩小時片長的電影,洋人導演和洋人編劇的大刀闊斧,削減的那些情節,那些回憶,李存信自己在書中,都寫了些啥?選他到美國,挑他到美國,教他在美國,幫他在美國,這一切的一切,這所有的所有,都是前邊講過的那個洋人Gay,一點一滴,提攜李存信,幫襯李存信。

李存信到美國做交換學生,就住在這個單身洋人Gay家中,幫他買時裝,打扮他,幫他做飯吃,朝夕相處,關懷備至,這個洋人是一個明目張膽的Gay呀,不管李存信是不是洋人概念中的Gay,面對一個Gay如此近距離的體貼關照,熱心盡心相助,李存信他自己到底有怎樣的心態?

電影當中,用文學語言來講,對此只字不提!

作為電影觀眾,我們能看到的就是,李存信在短短三個月的交換學生期間,跟一個美國女孩墮入情網,愛得昏天黑地,愛到可以婚嫁的地步,也正因為他和這個女孩子的言正名順合法的異性戀婚姻,李存信得以叛逃,以神聖不可侵犯的異性戀婚姻證書,得以留在美國。

這還不算,人算不如天算,李存信和美國妻子愛得死去活來的火速婚姻,居然也在柴米油鹽中消磨了愛的神聖光芒,以離婚收場。離了婚的李存信,重整旗鼓,再次回到愛恨情仇的世俗世界,第二次墮入情網的,依舊是一個女性,以我「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同志八卦頑固精神,人家一而再地都跟女人結婚啦,尤其是第二次婚姻,已經是到了自由國度的西方世界,李存信已經是名芭蕾舞演員,如果不是出於一份真愛,還真的犯不著弄虛作假,十之八九,李存信他還真的不是吾輩同志。

由此而來的聯想就很多啦。

李存信1961年出生在中國青島郊外的農村,1972年陰差陽錯被挑選到北京學跳芭蕾舞,當年11歲的農村孩子,如果不算八個革命樣板戲中的兩個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拍攝的電影,他對芭蕾舞了解多少,他進劇場觀看過現場表演的芭蕾舞劇嗎?

所以,對他來講,他是否了解芭蕾舞,他是否喜歡芭蕾舞,他是否對芭蕾舞有一份思維的執著事業追求,這些都成為題外之議,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他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個人自主選擇,在黨的指令下,他被選派,被培養,被教育,被訓練,成為芭蕾舞演員。

以普羅大眾的刻板印象,芭蕾舞演員十之八九是Gay的話,李存信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身邊的Gay一定不少,被暗戀,被明戀,被欣賞,被喜歡,被關懷,被愛護,年長的Gay,同齡的Gay,甚至有可能有低齡的Gay,這麼多年在Gay成堆的芭蕾舞圈子中混,對芭蕾舞可謂是一張白紙的李存信,被強制地塑造成為一個出色的芭蕾舞演員,但一個異性戀者,卻無論如何耳濡目染,無論如何誘惑騷擾,也沒有被「培養」成為一個Gay。

我不會老話重提,呼籲吾輩同志中不幸迷戀異性戀直男的人兒,丟掉幻想,忘記直男,我倒是要反問一句那些一心指望改造同性戀者,治療同性戀者,糾正同性戀者的恐同症患者,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以此類推,那麼多的Gay前赴後繼的愛戀你們的異性戀者李存信,都沒有將他拉進同志隊伍中,憑什麼就那麼自信,能將吾輩同志,扳成異性戀?

還有一個道理,恐同症患者的一個說辭是,我們同性戀者四處誘惑拉攏「你們的」異性戀小孩子,將你們的異性戀小孩子,教唆,腐蝕,墮落,扳彎,「變」成同性戀者。這樣的痴心妄想,這樣的胡說八道,只需要一個反例就夠了,異性戀者李存信11歲起,就在Gay堆中打混,天天被Gay拉攏,怎麼就沒「變」成吾輩同志呀?!

最後,回到Gay這個詞上,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如果李存信漫長的芭蕾舞生涯中,真的和一個兩個男性,有過肌膚之親,那又怎麼樣咯?So What?Gay這樣的詞,Gay這樣的概念,Gay這樣的西方觀點,依然套不到一個東方已婚男人好爸爸好丈夫李存信身上,這算是我頑固使用這個洋文Gay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