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Feb 2009

情遇巴塞隆纳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给我个燃烧的爱情,不要给我只有包装纸的爱情。

导演: Woody Allen

主演: Rebecca Hall, Scarlett Johansson, Javier Bardem, Penélope Cruz

包装是门学问,可以让原本浅薄的事物变得精致,原本庸俗的事件变得深刻,可是打开包装,原形毕露后,本质才是唯一让人感动的东西,适称的包装因而相得益彰,过度包装反而更显虚假与空洞。

电影中的主角如果是位摄影师,它的身份丶镜头和照片往往扮演着一定的解说功能,从外语片《春光乍泄》(Blow-up)到《偷情》(Closer),华语片《恐怖份子》到《文雀》,男主角身上的摄影机都诉说着他的身份,梦想或疑问,但在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情遇巴塞隆纳》(Vicky Cristina Barcelona)中,女主角反而对他有了怀念。

《情遇巴塞隆纳》的女主角克莉丝汀娜(由史嘉莉·乔韩森/Scarlett Johansson饰)是一位还在探索生命可能性的摄影爱好者,来到巴塞隆那旅游,没事就会拿着照相机上街捕捉镜头,有这样的旅游写真心情,《情遇巴塞隆纳》因而就蓄积了巴塞隆纳观光旅游片的半调子能量,但是也因为伍迪·艾伦一直没有深入角色内心,以致于照片拍了不少,甚至还特别搞了间冲洗照片的暗房,观众还是无法从相片中看出克莉丝汀娜的向往与追求,半调子因而也就成为《情遇巴塞隆纳》的致命伤。

让人深情相系的事物,在情人眼中和心中总是一再放大,透过电影银幕的再现功能,刻意放大的美丽就容易绽放感动的力量,反之,如果拍了上千张照片,却没有一张值得特别的拿来端详与放大,照片的意义与功能就启人疑窦。

关键在于伍迪诠释的克莉丝汀娜就是一位不确知自己追求目标的女孩,她是青春美丽又性感,可是她不明白自己要什么,只能纵浪大化中,让命运和心情决定自己的方向,所以她的照相机就成为她碰触巴塞隆纳的一种工具而已,随意走随意拍,却总是缺少灵魂特质,也就乏善可陈,也就不必放大细品了。

正因为克莉丝汀娜的镜头人生都只是一种文化姿态,只是美女气质的包装纸,华丽归华丽,却无法回避空洞的本质,只能走马看花带过,巴塞隆纳的街景和人物因而都只是浮光掠影,没有重量,亦没有质感,她既然和被摄的对象没有任何感情,完成的作品也都只是墙上的装饰品而已,不值得一提的。

然而所有的照片,包括那一间暗房,其实只是提供一次同性恋情的火花媒介,女星潘妮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饰演的Maria是一位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女郎,爱得火热,恨得也火辣,她们原本是爱上同一个男人的情敌,却在克莉丝汀娜的照片中找到了共鸣,一起讨论,一越钻研,也就在暗房的昏暗与狭小空间中有了耳鬓厮磨的情欲燃点。

爱情有多种可能,异性恋也可能是双性恋,情敌也可能变成情人,一夜情更可能瞬间成陌路,《情遇巴塞隆纳》基本上是一首歌咏着「乱爱」主题的昏头小情歌,观众和克莉丝汀娜都无法从观景窗中看到她所爱慕的人物与深情,相机成了道具,相纸成了壁纸,留下的何只是一声叹息呢?


演员不能彼此相吸,他们诠释的爱情,又如何感动观众?

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作品中,太神经的伍迪,或者看不见伍迪的踪影,都是麻烦事。

我曾在撰写《遇上塔罗牌情人》(Scoop)的评论时,曾经嫌伍迪·艾伦的神经质表演让人焦虑不安,;如今看了他隐居幕后,既不亮相又不献声的《情遇巴塞隆纳》 ,反而对他有了怀念。

关键其实不在于伍迪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情遇巴塞隆纳》全片少了叙事魅力,一男三女的多角恋更少了爱情火花与磁吸效应,一个慵懒的夏日,一个未曾让人流汗与流泪的青春逐爱记。

从女性的观点来看,《情遇巴塞隆纳》描写的是美国女郎 Vicky和Cristina结伴到西班牙渡假,遇上了一位曾被爱人Maria用刀抵住胸口的画家Juan Antonio,结果Vicky和Cristina先后爱上了Juan Antonio,偏偏Maria又回到Juan Antonio的身旁。从男性的观点来看,《情遇巴塞隆纳》可以解读成Juan Antonio才刚结束了与Maria一段情,就又被Vicky和Cristina的魅力吸引,不但邀请出游,而且公然表示希望能有三人性爱,Vicky和Cristina的反应各不相同,已有未婚夫的Vicky怒不可遏,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Cristina却欣然受邀。然而,因缘际会下,Vicky却先和Antonio有了一夜情,但是Antonio却又另外与Cristina双宿双飞,被爱情搞昏了头,却又同样被爱情折磨得进退失据的Vicky,于是回头接受了未婚夫的爱与婚约,只是心头怎么也割舍不了Juan Antonio的身影。

是的,《情遇巴塞隆纳》中的爱情习题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或者遇见的,一男两女原本即很棘手,再加上一位爱恨交织的前妻Maria,变数就成相乘直接跳过了平方,进入了立方,而且Maria和Cristina竟然也在照相暗房中发展出一段同志情,光是「乱」字都无法形容电影中的男女情,昏头的何只是那一男三女,所有的观众也都昏晕了。

旧约圣经中有着「巴贝塔」的传说,只说一种语言的世人打算兴建直达天庭的巴贝塔,惊动了神明,于是错乱了世人语言,让世人不能再同心,其实,只要让世人成天泡浸在爱情漩涡中,就够让世人忙碌,无暇再与神明争天下了。

《情遇巴塞隆纳》的故事只发生在那年夏天的七八月之间,但是爱情热能已经够让Vicky丶Cristina丶Maria和Juan Antonio四人晕头转向了,激情或许都很短暂,然而留连在胸口和脑海的折磨,却像魔咒一般盘旋噬人,四段错乱爱的爱情,其实只是重复唱出了《卡门》那首歌曲曾经唱过的歌词:「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玩意儿,一点也不稀奇……什么叫情?什么叫意?还不是大家自己骗自己!什么叫痴?什么叫迷?简直是男的女的在做戏!」伍迪·艾伦的剧本其实只在重复人间一再上演的五味杂陈乱爱剧,并没有特别的观点,人生情爱的各种可能排列组合,早在他的旧作《大家都说我爱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和《贤伉俪》(Husbands and Wives)中讨论过无数回合了,新意不多,意外不多,趣味亦不多,都是《情遇巴塞隆纳》触礁搁浅的原因之一。

不过,《情遇巴塞隆纳》最大的问题在于伍迪·艾伦采取的叙事观点。

如果导演是位说书人,他的旁白导言就要有顺手推舟的力量,《情遇巴塞隆纳》的结构仰赖着说书人的旁白导引剧情前行,但是那位说书人的腔调毫无磁力,也没有任何尖锐犀利的警世真言,平铺直叙的结果,就如同阅览着一部淡而无味的罗曼史,话音一落,男女主角的对话就接随而上的剪接章法,更让全片陷入了招式看老的传统窠臼了。

至于男主角哈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也许比较适合恶魔角色,遇上情圣的戏路挑战时,就觉得浑身不对劲,他直视三位女主角的眼中其实完全没有火花,一切都只是戏剧要求下的表演而已,爱情的神秘就在于它总是悄悄地改变你的肉身,让澎湃的情欲再也无法躲藏,如果独缺爱情,再怎么诠释似水柔情,就是不对劲,爱情无法勉强,爱情的戏亦然,《情遇巴塞隆纳》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透过演员的失职,正确诠释了爱情的一个面向,虽然,那是莫大的嘲讽。


本文全文《情遇巴塞隆纳:包装纸》,原载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1/post-784.html;《情遇巴塞隆纳:不来电》,原载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1/post-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