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登入

記住我

初到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新聞&特寫

« 較新的 | 較舊的 »
17 Oct 2009

同志自由Gay Liberation──六月的纽约

当前第一夫人希拉蕊经过时,民众报以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时,往身后望去,才发现四周尽是身材健美丶帅气的男同志们,自己成了打扮最不入时丶最格格不入了的一员。难怪九○年代末的《村声》(Village Voice)杂志曾形容纽约是「一个同志的世界,一般人只是住在里面而已」。

一看到商店开始以六色的彩虹旗帜装扮橱窗,就知道又到了六月,各商家正忙着月底的大游行。每年纽约都有一些定期的大规模游行活动,像是万圣节丶圣派翠克节丶波多黎各日丶希腊日丶以色列建国纪念日游行,甚至中国年的舞龙舞狮等活动;其中最盛大丶参与人数最众多的,应该就是六月底的同性恋大游行了。

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会当然不容错过,我很早就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旁找了个好位子等候着。中午时刻,装扮独特丶舞技高超的男女同志丶变性人丶双性恋者,和支持同志的家人丶警察丶消防员丶政治人物丶演艺人员等组成的游行队伍便开始由52街出发,沿着第五大道前进,一路走到格林威治村的克里斯多福街。超过五十万人的游行队伍和群众遍布在三英哩长的游行路线上,城市成了一个热闹的嘉年华会场。当前第一夫人希拉蕊经过时,民众报以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时,往身后望去,才发现四周尽是身材健美丶帅气的男同志们,自己成了打扮最不入时丶最格格不入了的一员。难怪九○年代末的《村声》(Village Voice)杂志曾形容纽约是「一个同志的世界,一般人只是住在里面而已」。

从最初被社会排挤丶被视为异类,到为大众接受丶甚至到现在成为主流文化之一,同性恋者历经了一段漫长丶艰辛的路程。由于缺乏对同性恋的认识,一开始社会大众多以有色眼光看待同性恋者,视其为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当八○年代爱滋病在同性恋圈蔓延时,甚至有人认为那正是老天给予同性恋者的惩罚。其实我对同性恋原本也是蒙懂无知,直到搬到纽约,有机会接触出柜的老师和同学,才了解同性恋者的人格特质。在推翻同性恋者都是性情古怪的刻板印象之后,我发现同性恋者通常是团体中最活泼丶对美的事物最敏感的一群。一名同性恋友人曾表示,他们在寻找心灵相通的伴侣时,往往跨越了社会既定的男女角色扮演丶交往模式,性别当然也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

虽然同性恋者在纽约已拥有一定的地位,但直到三十多年前,同志们仍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倾向,在公共场所更不敢招摇丶表达感情,生怕一举一动引来警察以「危害善良风俗」之名加以逮捕。他们多聚集在格林威治村的克里斯多福街附近,因为那里的酒吧提供了同志们一个交流的环境。其中一九六七年开幕的石墙酒馆(Stonewall Inn),更是同志圈内耳熟能详的喝酒丶跳舞的私人俱乐部。

一九六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凌晨,警察以非法卖酒之名袭击石墙酒馆。在一一检查酒馆内两百多名顾客后,酒馆的工作人员丶几位变性和男扮女装的同志们被戴上手铐。这时,群众开始聚集在酒馆附近,对着由石城酒馆走出的同志欢呼;当一辆大型囚车抵达,将遭逮捕的人们送上囚车时,旁观者更开始鼓噪;有人对警察丢掷酒瓶丶垃圾桶丶砸玻璃,双方展开肢体冲突。抗争结束后,总计有十三人被捕,好几位警察受到轻伤。随后几天,石墙酒馆外不断有示威抗议活动。一个月后,为同志争取平权的「同志自由前线」(Gay Liberation Front)在七月二十四日成立;同志们也于七月二十七日当天,由华盛顿广场出发,游行到石墙酒馆。一年后的六月二十七日,纽约举行了石墙周年纪念的同志游行,将六月二十七丶二十八日两天定为「同志荣耀日」。昔日的石墙酒馆早已关闭,但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s)作为同性恋者积极争取自己权利的滥觞,已成为全球同志运动最重要的转捩点。

现在的克里斯多福街上各式情趣用品商店丶同性恋酒吧丶巧克力店丶咖啡店林立,著名的王尔德书店(Oscar Wilde Bookshop)也在同一条街上。随处可见一对对亲密的同志手牵手丶悠闲地走在街上。即使当非同性恋者走进同志的咖啡厅时,满室的同志们也不会多看你一眼。克里斯多福街附近的道路错综复杂,每当迷路要找人问路时,为我们解答的也都是那些热心的同志们。

就在原石墙酒馆对面,克里斯多福街丶Grove街丶第七大道交叉的谢瑞登广场(Sheridan Square)上,一座由四个如真人般大小的人像组成的白色雕像群,就竖立在克里斯多福公园(Christopher Park)内。其中两名女子坐在公园的绿色座椅上,一个将手放在另一个人的大腿上,两人的双手轻微接触;在她们前面站着两名男子,其中一人轻拍另一名两手插在裤子口袋里的男子的肩榜。这四个人像是在互相鼓励或彼此安慰。这是乔治·席格尔(George Segal, 1924-2000)为纪念同志争取平权,于一九八○年铸造丶一九九二年正式设立在克里斯多福公园的《同志自由》(Gay Liberation, 1980)雕像。



我自己对这座雕像的第一印象是:不到六英呎高的雕像比想像中小多了。原来纪念雕像不需要以大取胜,最重要的是如何引起共鸣。不走刻画同志与社会抗争或受歧视的悲情路线,《同志自由》的人物和你丶我一样,他们用肢体语言传递温情与关怀,和任何一对恋人者间真挚的感情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全白的外表却像个幽灵,深沈的表情丶紧闭的双眼,让我们无法接触雕像人物的目光。这种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丶提醒不足为奇的人事物也有深不可测的一面,正是席格尔作品的特色。

雕像人物的毛细孔依稀可见,所穿的衣服皱褶也栩栩如生。雪白的《同志自由》像是以石膏直接将真人固定或在真人身上涂上白漆似的,轻轻触碰后才知道是座铜雕。席格尔以亲朋好友作为取模对象,用浸泡过石膏的湿布条环绕在模特儿身上后制成模型。后来他发现可以使用现成的医疗用的石膏绷带;首先将干的石膏绷带缠在模特儿的身上,在绷带上加水,待石膏固定后,再将完成的石膏模具由模特儿身上取下;接着将石膏浆注入模具内,等石膏浆凝固后,雕像便大功告成。这个技巧很像铸造大型铜雕时所使用的「脱蜡法」(lost wax casting):将融化的铜浆注入蜡丶陶土制成的模具内,铜冷却后再将外层的陶土模型除去。《同志自由》便是运用脱蜡法,然后在铜雕的外表涂上白漆。

虽然经过了二十年,《同志自由》却像是昨天才铸造完成的──人物的衣着丶高跟鞋丶皮带等,都和旁边的服饰店贩卖的物品十分类似。不捕捉瞬间丶不刻意营造戏剧效果,席格尔的雕像给予人恒久的印象,好像他们从很久以前便一直伫立在这里。雕像人物默默地站在克里斯多福公园内,全然不知自己的出现曾引起激烈的争辩。同性恋者历经长期抗争才获得社会认同,席格尔雕像的命运也一样地坎坷;来自社区其它成员的反对声浪,使得《同志自由》由筹画到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正式设立在公园内,先后竟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不但艺术家本人曾受到要胁,直到今日,偶而还是有人企图破坏这座雕像。



其实席格尔并不想利用雕像作政治宣言,而是以人文关怀丶同理心的角度对待同性恋者,表达人类真挚丶温暖丶细腻的情谊。将与普通人相同比例的《同志自由》放置在公园内,雕像不再是展示台上供人瞻仰丶高不可攀的作品,人们可以靠近丶触摸他们,和他们或站丶或坐在一起。在仔细观察雕像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的同时,艺术家也许希望借由与艺术互动的机会,欣赏者能不仅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相似之处,更体会个人的自由,学习容忍丶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同白色的《同志自由》常让人误认为它是一座石膏像,人们也很容易就凭外表或先入为主的观念,评断一个人或一件事。于是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对有色人种丶少数民族丶宗教丶政治立场丶性别等的歧视,并且由于认知不足,轻易地对陌生的事物产生偏见丶误解丶恐惧或厌恶。我们往往急着将不熟悉的对象定型或分类,迅速贴上标签,以有别于与自己的不同。一个真正平权的社会,其实需要更多的理解丶接受与宽容。白色的《同志自由》雕像提醒我们,事情并不是只有简单的黑丶白两面。与都市环境结合的《同志自由》,不仅将艺术与生活结合,也让居民和城市的历史连接在一起,一同为前人曾经付出过的努力见证。

雕像资料
作品名称 同志自由(Gay Liberation)
艺术家 乔治·席格尔(George Segal, 1924-2000)
材质 铜,白漆
完成日期 1980年
作品位置 格林威治村;谢瑞登广场,克里斯多福街丶Grove街丶第七大道交叉
作品类型 雕塑
委托人 全国同性恋工作小组(National Gay Task Force)
邻近地铁站 第1丶9线至Christopher St/Sheridan Sq站




本文原载:严华菊著《纽约,美丽的事物正在发生》,大块文化出版Tone书系之3(2004年)

讀者回應

1. 2009-11-06 01:42  
真想有机会亲眼看看哈!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

請選擇新聞及專欄版本

精選個人檔案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讚好

合作夥伴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