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Login

Remember Me

New to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News & Features

« Newer | Older »
17 Oct 2008

青春片和同志片

万事万物讲究个分门别类的当代文化,我觉得应该有专门的一个类型的电影,来表达我们人类同胞,在青春成长时期的困惑和挣扎。

梦幻工厂的大本营好莱坞一直都在拼命讴歌青春美好,上百年如一日地推崇青春偶像,一代一代地将电影明星们的青春魅力,放大到电影院的大银幕上,供一代又一代的电影观众做性幻想和情感消费,清纯或风骚,文静或狂野,总之,青春岁月,有美貌,有才华,或者财富,一切都如梦似幻,真是应了那句俗套的比喻,美好得如同电影布景片一样。

不过,公平一点来讲好莱坞,也不是没有电影人注意到我们人类同胞,在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所经历的种种成长的痛苦,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也是在好莱坞,就拍出一部非常经典的青春片(如果有这种称呼的话)《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由当时的最帅男孩好莱坞新星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至今依旧时时挂在电影教科书上,成为我们人类青春青葱岁月的写照。

回头把注意力放到国语片当中,我觉得很值得一提的一部青春片是,大陆电影明星姜文,演而优则导,他转行做导演,第一部电影自然是非常小心谨慎,挑来挑去,选中的题材,是大陆最著名的痞子作家王朔的小说《动物凶残》。

姜文和王朔,成长的年代和青春期的环境,应该非常相近相似,都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当中,北京军队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所以,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和反省,特别特别的有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也造就了一部精采的青春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In
the Heat of the Sun)。

在姜文之前,如此直面被讴歌的青春,其实也有惨烈真实一面的中国电影,大约要提一部女导演张暖忻的《青春祭》,改编自也是一个女性的作家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从一部下放知青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的电影作品,不仅的标题名字变了,更是视角和叙述立场发声位置的改变和变化,一个「祭」字,道尽了我们青春的痛。

在姜文之后,王小帅的原创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都是讲中国这个国度,当代这个社会,我们的左邻右舍,邻家有女初长成的青春岁月,成长的疼痛。和他同代的电影导演娄烨,也是一个原创性的导演,他的《苏州河》和《颐和园》,我们评论的时候,与其说什么六四天安门学生运动呀,改革开放啦等第等宏大叙述,所谓的史诗性(epic),不如说是单个个体个人青春时期的成长史。

甚至,稍晚一点的贾樟柯,他最初几部预算投资简直就是电影学院学生作业那般规模的作品,他请非职业演员王宏伟主演的那几部电影,《小武》丶《站台》丶《任逍遥》,这个戴着眼睛的王宏伟,本色演绎的角色,统统都是正在经历青春时期的痛苦的小城男孩子,都可以算做演绎青春灿烂又青春惨烈的电影。

长期和张艺谋陈凯歌等名导合作的名摄影师顾长卫,摄而优则导,他转行做导演,第一部电影自然是非常小心谨慎,挑来挑去,选中的题材,是大陆新近最红的电影编剧李樯的《孔雀》,请了歌坛大姐大那英演唱的主题歌,歌名就叫《纯真年代》,一家三兄妹的成长故事,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电影的内核,依旧是青春期的爱与痛,也可算是青春片吧。

台湾方面,谈到青春片,谁也不敢遗漏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面对这样一部巨著,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刚才从网上拷贝下来的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直译回译成汉语,居然暗合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无处不在的青春啊!

而我们的青春困扰当中,最惊天动地的,就是我们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走来,邻家有女初长成,最惊心动魄的,就是我们的性觉醒,性唤醒,原来,我们小孩子,不是从妈妈的胳膊下掉出来的,原来,一本正经的大人们,其实晚上睡在一起,是要做爱性交的,原来,喜欢一个人,可以喜欢到那种惨烈的程度。

无论直人弯人,无论同性恋异性恋,青春我们都要经历,我们都要自己亲身走过,无人可以替代,无人可以代替,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自己的青春。

而我们同志,因为与众不同的性欲望,性倾向,性感受,性爱恋,这个青春期的骚动和冲突,来得更为剧烈,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用「惨烈」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非常非常适合来表现青春期的那种反叛那种困扰,那种挣扎,那种铭心刻骨的痛。

坦率地说,欧洲拍的几部表现青春少年同性情欲萌动的电影,要远比好莱坞的出品,好到不知道抛了他们几条街。

我心目当中,拍得最好的同志青春片,是法国的《野芦苇》(Les roseaux
sauvages),展示我们青春时期,和家庭和家人,和爱人和朋友,和同学和学校,和社会和国家,种种冲突和困惑,引发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淡淡散发的青春忧伤,真是优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啊!在我来说,它的电影艺术,也登上了不可重复不可攀登的地步。

英国的几部也非常出色,无论是老式英国贵族式样的电影《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丶《同窗之爱》(Another Country),还是表现普罗大众的儿子《舞动人生》(Billy Elliot)和《愈爱愈美丽》(Beautiful Thing),都动人心弦,相当感人。跟好莱坞的什么《十七岁的疑惑》(Edge of Seventeen)肤浅浅薄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欧洲电影的朴实和深刻。

当然,好莱坞也不是没有好的表现我们同志的青春片。以前我在「如歌」专栏介绍过的同志导演,叫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他拍的好几部电影,都是请了青春靓丽的靓仔,演绎同志少年青春期的成长痛苦,其中,两大帅哥拼演技的《不羁的天空》(My Own Private Idaho),可能会列入不少同志影迷心目中同志电影经典的Top 10。

对我来说,更值得推崇的是我们台湾导演蔡明亮的风格作品。当年他从台北街头,找到后来一直担当御用男主角的李康生,原本就是高中毕业到大街上混的青春期少男,戏里戏外,都是生生涩涩的少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这些蔡大导演作品的拥戴者,一起见识了李康生从少年,青年,到成年的演化。

蔡导演还有一个神奇的功力,就是深受俺们深藏不露中华文化浸淫之后,对所有男男情欲相关的人物和情节,从来都是举重若轻,处理起来,若即若离,似现非现,得心应手,同志片?青春片?

新加坡生长在加拿大受教育的导演毕国智(Kenneth Bi)的处男长篇《海南鸡饭》,叙事视角是片中的妈妈,涉及不少新加坡华人的家庭伦理道德,同志呀,青春呀,都不过是导演手上的道具工具,也许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青春片。

但片中三兄弟三个同志的各自经历,尤其是邻家有男初长成的老三,面对家里前边已经出了两个同志哥哥,面对母亲最后一线希望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乖乖儿郎,个中的青春酸楚,也蛮感人的。家中老二,表面上看一时半刻不停换男朋友的满不在乎举动,实在背后也一样是青春的酸楚。

直人也好弯人也好,我们青春的困惑困扰,我们的痛苦挣扎,说起来容易,简单明了,就是那几桩少年心思,但拍起电影来,实在是很难很难。难就难在稍不留神,就会拍成无病呻吟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流于肤浅浅薄的强说愁。

青春萌动的少年,都在上学,生活空间也就是家门校门,周遭的社会接触,除了同学老师,也就是亲戚关系中的七大姑八大姨,想拍得深刻,实在是非常困难。

嘿嘿,我心目中拍得不够深刻的青春同志片,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尤其是对所有拍摄过华语同志青春片的电影导演,还是鼓励保护为主吧。

我自己私心杂念,还指望看到更多的同志题材的青春片呐。

Reader'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comment on this page!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

Social


This article was recently read by

Select News Edition

Featured Profiles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Like Us on Facebook

Partners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