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課外活動」製造機會,戀情也往往因此發生。可是當戀愛了,畢業了,找了工作安定下來後,多數人的社交圈子就大幅度收窄了。這不包括對宗教、政治、文化工作有興趣者,這類人至少已經或可以建立工作外的圈子,因此還可以繼續認識新朋友。可惜在華人社會,對宗教政治文化有興趣者畢竟不多,很多就是一條直路,念書時專注,工作時投入,結婚後付出,然後就是一生了,沒有與社會太多的交集。
同志的彎路似乎就不是這樣,由於家庭制度難以建立,繼續認識新朋友有時是個需要。你很少看見結了婚的男女還會主動去認識陌生人吧?當然也有「在一起」的同志伴侶喜歡綁在一起緊緊的,不愛去認識其他人。但也有同志伴侶明白因為沒有小孩,朋友、社交圈子有時可以成為兩個人關係的調劑。畢竟一天到晚對著同一個人,重複做同樣的事,日久總會生悶。
我不曾在一段長期穩定的關係裡待過,卻穿梭在不同的朋友群中,從陌生到熟悉,再從親密到疏離。這影響著我們的,是人與事兩種客觀因素。
人:一個人一開始與你建立關係,總會比較和善,把自己性格不好的一面隱藏,把好的一面給你看。但作為朋友能否恆久,就實在路遙才能知馬力了。曾經和幾位同志屋友關係密切,一同吃喝玩樂,把酒談心。有人提議要有「家」的感覺而要布置租來的房子。後來不了了之,因為一切刻意營造的感覺都不純粹,都會變質。
事:每個人的社交圈子也在快速變動中,可能他忽然交男女朋友,那人又和原來的朋友無法契合,朋友因此疏遠是很正常的。也有的失戀了,人生失去方向,整個變得孤僻,不願再與人交集。因為工作或遷移等因素而受影響的就更多了。
Friendster之後有Facebook,我從來對這些都不熱衷。如果您懂得珍惜,不論多久、不論多遠,有心一定可以聯絡上,一定可以找出來吃個飯,因為飯是人人都要吃的。如果有心,時間一定可以騰出,一定可以配合。我非常認同重質不重量,好的朋友有幾個,比hi-bye friend有上百個來得強。
但我也太明白,有時不僅他人有心理上的障礙,我也有。我會選擇與過去的人生某部分作切割,他人自然也會。可能是不自知的,可能是有意的。所以我現在秉持著這樣一個原則:只要他人采取主動,我盡量珍惜、配合。好久不見的朋友如果給電話或短訊,我盡量安排見面。而對方如果人生已安穩,不希望被打擾,那就暗地裡祝福就好。
朋友,不管是否同志,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良伴。但正如Nelly Fertado唱著問著:「Why do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end?」我只能承認,人生無常,好的東西總會來到結束。
洋人有這般感慨,細膩的中國人又怎會沒有?齊豫曾尋找《答案》,問「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像星星一樣疏遠?」人就像星星,有些不停發光發熱,有些喜歡靜靜地走在自己的軌道上,遙遙相對,無語。
Reader'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comment on this page!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