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佛青与马佛研联办的「同性恋——道德及社会价值观的争议」座谈会吸引众多民众的聆听;左起为叶福兴丶妙赞法师丶薛振荣(主持人)和洪祖丰。
主讲人:妙赞法师(般若学舍负责人)
洪祖丰居士(马来西亚佛教学术研究会会长)
叶福兴居士(社区辅导员)
主持人:薛振荣居士(马佛青秘书)
妙赞法师:佛教反对一切对生命的压迫与歧视
我很开心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同性恋这课题是不能回避的,这是大时代的趋势。
佛教如何看待同性恋?我先从佛教的经典来谈,大乘《梵网经》有提到,佛陀劝勉比丘不要亲近「黄门」。黄门据经典定义有五种:(1)男性身体但无男性生殖器官;(2)经某手术而失去男性特征,如太监(现为或为变性手术);(3)男性身体但心态上不属于男性;(4)打扮上不是男性;(5)拥有双性的生殖器官。以上5种人,佛陀劝勉比丘不要接近,这主要是当时社会上不能接受,为了要让修行人远离是非,故不鼓励接近,避免制造纷乱。
另一个问题是这五种众生因不被社会容许,情感上比较复杂,故当被人接纳时,易生执着。同性恋性行为在佛教经典是不如法的。
《瑜伽师地论》有提及,产道以外的性行为或性接触是被禁止的。《四分律》也禁止同性恋或黄门出家。以上是佛教经典的看法,是圣言量,不是我个人的看法。
分胜义谛与世俗谛
如此说,可能会令人以为佛教对同性恋者不慈悲?有歧视同性之嫌,但佛教是圆融的,佛教分「胜义谛」与「世俗谛」。下来,我是从社会层面来说。
我现从以下几点来补充:
(1)佛性:基本上佛性清净平等,每位众生都是平等的。佛性本清净,更无男女相,无高低之分,无论同性恋或异性恋,只要内在的光明力量被引导,其佛性就会展露出来。
(2)修行:不管同性恋或异性恋,只要欲望强烈,在男女相上执着,就是一种伤害。从修行角度来看,对爱的染着是种无明,是烦恼,更是一种束缚。
(3)社会意义:我们今天来到人间,都是业力所致,同性恋行为是一种业感,社会本来就形形色色,产生不同的业感。同性恋是社会一份子,大众也是社会一分子,所以我们反对一切的压迫与歧视。
歧视是贪嗔痴显现
其实所有的压迫与歧视都是贪嗔痴慢疑的显现,是一种烦恼心。所以站在社会角度来看,佛教反对一切对人丶动物丶生命的压迫与歧视。
达赖喇嘛说:两个人相爱,总好过暴力。一般凡夫不是要修行离欲,故彼此相爱,总比彼此伤害的好。
叶福兴居士:陪伴丶倾听与引导
两位法师从宗教角度来剖析,我现以辅导角度来讨论。
如果你有位朋友告诉你他是位同性恋者,你会有何反应?面对不一样的性取向,你会有何反应?我们面对同性恋朋友,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只是为了更好的相处?除了辅导层面,其实我们是要面对自己思想。所以我认同洪祖丰所分享的,不管是母亲丶父亲,只要是圣者就好。
如果现在有同性恋者找上你辅导,你是要改变对方?要如何引导?其实我们要的是表达善意丶诚意去聆听。我这里有个步骤:陪伴丶倾听与引导,而不是一味急着要去改变对方!
持续对同性有情感
如何定义为同性恋者?一个人对同性有情欲与情感的需求,且是持续性,任何环境时空都一样。很多青少年在成长时期会产生性别认同问题,或对同性有好感,但那只是投射,家长无需太担心,那是一种成长的自然过程。若是持续性的,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
同性有分先天与后天。也有人争议同性恋可治疗吗?有些专家认为无法改变,有些认为可改变。认为可改变的前提是,这些同性恋者对同性感情不满意,有宗教信仰或对对异性有好感,因此要综合以上的元素,有意愿要改才会有改善的可能。
我觉得面对同性恋,其关键是我们以什么心态面对同性恋?我们是否可散发善意,让他们做回自己,我做回我自己就好了。
洪祖丰:应以平常心看待
刚才妙赞法师是以后期大乘佛教来讲述佛教对同性恋的看法。我现以早期原始佛教来举例。
我先说两个故事:第一个出自《法句经》,当时有一个叫Soreyya的人,他原是年轻男人,结了婚,有两个孩子。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庄严的出家师父,他就喜欢了对方,当时他就变成女身。过后他离开家和一群商人到某市集,遇到一位男性,对方娶了他,并生了两个孩子……过后,他遇见出家师父,他真心忏悔后变回男身,后出家修行,最后证得阿罗汉。所以佛陀说:不管是母亲丶父亲,只要是圣者就好。 这证明了双性人也能成道证无悟。
第二故事是说名叫Vakhali的人,他因仰慕佛陀而出家,他整天都紧跟在佛陀身旁,佛陀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你的样子很好看,我很喜欢。佛陀回应:肉身如此污秽不净,有什么好看。过后佛陀讲:「见法者见佛;见佛者见法」的经典偈句。或许我们可说Vakhali有同性恋倾向,但他听佛陀说后很羞愧,过后努力修行证悟。说明双性人或同性恋也能成就道业。
禁止出家有典故
早期的佛典,是有提到黄门的问题。佛陀当时禁止「双性人」出家,有其典故。当时一位具「双性器官」的人出家,他到处引诱男众比丘,也引诱牧羊人,引起当地居民议论僧团的素质不好,佛陀知道此事后,就规定「双性人」不宜出家。从戒律的层面来说,戒律是针对出家人的,因此出家人不可犯邪淫,凡犯邪淫,即违背戒律,需舍戒。
法师对同性恋看法
以下是一些佛教法师对同性恋的看法:
台湾杨惠南教授认为北传佛教对同性恋较宽容。圣严法师认为同性恋早有记载,同性恋不快乐因社会制度,故应以平等心看待。昭慧法师则大力支持同志运动争取平等权力。达赖喇嘛说站在藏传佛教角度不认同同性恋,但在社会层面应包容接纳。
斯里兰卡De Selva法师认为没有理由设定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意志力较薄弱,第三性也有能力成就道业。已故的达摩难陀法师曾说,我们不要鼓励但也无需谴责,应以平常心看待。当中反对与谴责同性恋是宣化上人。
以下是我的看法,从佛教观点来看,同性恋异性恋都一样,同是有情众生,同样面对情欲的执着。当传媒因早前的同志结婚访问我时,我都讲应以平常心与平等心看待。
面对压力很大
同性恋者因是少数,故面对压力很大,同性恋有先天与后天,若是后天的,当要选择成为同性恋者,要三思而后行,做了选择后就要承担。
我们应以慈悲心对待同性恋者,对于宗教原旨主义者以及那些卫道人士,我认为不应把个人道德观强加于他人身上。
【问答篇】 (整理现场观众的一些提问)
问:对于举行同志婚礼的欧阳文风,三位主讲人有什么看法?
洪祖丰:如果不能祝福,不要出声就好。
妙赞法师:我身边有不少同性恋朋友,他们都有才华,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对同性恋感害怕。每个宗教都有其观点。我觉得从世间角度,只要他自己勇于承担,他对他自己行为负责,真心真意,我说不上来。
叶福兴: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教育教材,可以讨论,看大多数如何回应少数的需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追寻自己幸福的权利,我祝福他。
问:佛教讲众生平等,为何有一个双性人犯了戒,以后就不准许双性人出家?
洪祖丰:这在学术界也有在讨论。有一个人犯戒,不等于全部同类型的人都会有问题。我们要了解佛教的戒律,其中会考量当时的社会看法。那时的社会很难接受「第三种人」出家,佛陀是应时应地设下戒律的。
妙赞法师:我们要了解佛陀立戒都有其背后精神。经典律藏记载有人有同性恋行为,只要他决心要自我清净,想要提升生命,行为上勇猛精进,他也可成就阿罗汉。妓女如莲华色比丘尼也可成就证道。佛陀劝勉比丘不要亲近「黄门」,那是站在世俗层面,为避免他人说闲话,是为了避嫌。
问:佛青主办这次的讲座充满诚意。有人要办同志婚礼,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都在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媒体大事报道,你们对媒体在课题上扮演的角色有何意见?
洪祖丰:我很可怜我们的媒体,媒体只是平台,不应被怪罪。少数族群也有发言的权力,我们不应指导媒体要如何写。媒体的角色是提供一个平台,由大家各自发表看法。
妙赞法师:前阵子媒体报道两位女同志婚礼拜祖先,有人很紧张,同性恋已进入家门,走进我们的生活。我觉得同志的课题原本就应被讨论,这是一个教育群众的机会,东西不是不能谈,而是要怎样谈?谈的内容是什么?同志课题本应广泛被讨论。我个人觉得应鼓励同志站出来,不要躲躲藏藏,躲在阴暗的角落,伤害自己也伤害了别人。我们要学习尊重,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叶福兴:这社会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创造出来,今天有怎样的听众就会有怎么样的社会?今天多数同志不敢站出来,是因为社会对他们还存有很多偏见与排挤,他们站出来要勇气。我对媒体的期许是提供各种不同看法的平台,做好教育工作,创造一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力。
问:我刚才听到主讲人谈及同志课题,尊重个人选择与有权追求个人幸福,但过于高调的结婚会否间接鼓吹同性文化?也是否间接造成同性恋以后合法化的问题?
叶福兴:我觉得这是一个假设,假设一个人做了其他人就会做。是的原本就是,不是本来就不是。我没见过欧阳文风,但我尝试去了解他,他只是要有空间去表达他自己。至于同性恋合法化,那是一个很大的议题,这牵涉以后这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但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来教导民众,如何去看待同志的问题。
洪祖丰:一些同志朋友要去争取自己的权益,这是很自然的。一百年前,美国女性为争取投票权力上街示威抗议,现在拥有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国家同性婚礼已合法化。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权争取自己的权利,只要方法是和平的。
妙赞法师:其实我们出家人也是少数族群,或许比同性恋还少。一个人出家是要有因缘俱足的,不可能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出家?有人担心全世界是同性恋,人类岂不是死光光?这是不可能的事。
每个人的见解丶业力,对生命的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假设与鼓吹的问题不存在。
澳洲是相对开放的国家,其财政部长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女同性恋,并打算拥有自己的小孩,但不见得澳洲社会就会变得动乱不安,因此有些假设没太大意义。
本文原载:《南洋商报》2011年9月8日版
Reader's Comments
我以自己是佛教徒为荣,同时我也尊重信仰其他宗教的朋友。
个人认为: 佛教是最具“人性”的宗教!
同志需要认知自己的社会存在,敢于面对事实面对社会,关于这点,佛法给我们提供了指南。
很多人,是作为男人喜欢男人。这个叫“gay”。
而变性人,就不用说了,现在他们申请护照都可以在性别栏写“女性”了,大家就不要特意把他们拿出来做比较,虽然和gay同样是性少数群体,但是最好不要混淆。
至于心态是女性,身体是男性。。。
还有两性人。。。等等。。。
这个文章的标题是“佛教如何看待同性恋”,
但是他们谈的不仅仅是同性恋。
我在读这个文章的时候,觉得他们可能是把同性恋和心态女性混淆。
不过,我很钦佩佛教包容万生的态度,觉得他们都很善良。
其他的宗教,如果不理解同志,他们会去排斥同志,迫害同志。
而佛教,首先会去包容对方,即使不理解,他们也不会加害同志。
只要明曰佛法的真諦,能運用在日常活中,定必稱心如意.......
有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只是人言可畏,很多时候,少数想要战胜多数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