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英國法律將同性戀刑事化,但維多利亞女王因為不滿大臣將女人牽涉進去,結果在刑事草案上把「男女同性戀」的「女」字勾去。無人敢向女王說不,因此最後僅是男性之間的同性性行為被英國法律列為犯罪。
但隨著科學與社會的進步,世人逐漸認識到許 多賦於同性戀的形像與認知,其實是一種無知與愚昧的偏見,就如過去有人以為女人不如男人聰明能干、女人不宜讀書上學、有些人生來只配當奴隸,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等等。
這些偏見,過去是「真理」,許 多人以為「自然」或「本來就是這樣的」,反對者被視為極端或激進份子。但試問今日有誰還好意思宣傳上述偏見?
同性戀的解放運動不算太長,其實發生於20世紀,至今大約百年。
在東方社會,或許 還不過是近十年的事。
1885年英國法律將同性戀刑事化,但有趣的是僅限於男同性戀。
事緣維多利亞女王在閱讀有關刑事草案上不滿大臣將女人牽涉進去,結果在刑事草案上把「男女同性戀」的「女」字勾去。
無人敢向女王說不,因此最後僅是男性之間的同性性行為被英國法律列為犯罪。
1898年,美國堪薩斯州精神病院閹割48名男同性戀者,丹麥在20世紀初也曾閹割男同性戀者,但後來卻成為全球第一個承認同志婚姻的國家。
德國的暴君希特勒對同性戀一樣趕盡殺絕。由此可見,消除偏見,解放同志,舉步艱辛。
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因為同性戀而被判刑,出獄後不久即死去,他遭受如此迫害,但他的遺言是「我們最終會勝利!」。
「讓穿過我腦袋的子彈,摧毀每一扇密室之門!」──美國70年代同運領袖米爾克(Harvey Milk)一生為解放同志而努力。他與許多同運份子一樣,不只追逐自己的愛情,也為別人的愛情開創幸福,他們知難而進!
他一生為解放同志而努力,他預知自己會被殺,留下遺言「讓穿過我腦袋的子彈,摧毀每一扇密室之門」。
他的生命鼓舞成千上萬同志,使許 多同志不用再自卑地躲在密室,可以勇敢的走出來!
米爾克與許 多同志運動份子一樣,他們不只追逐自己的愛情,也為別人的愛情開創幸福,他們知難而進!
在解放同志運動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讓社會認識許 許 多多杰出的人是同志,讓主流社會明白人類文明如果少了這些同志,必然大大遜色。
職是之故,令他們不得不反問社會到底有甚麼理由把同性戀視為大逆不道。
不說別的,單看西方藝術史就好。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是同性戀,他去世時是他的愛人弗朗西斯科邁爾茨在法國陪伴他。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也是同性戀,他的裸體「大衛」塑像,在藝術史上是一不可能被取代的典範。
16世紀的天才畫家拉瓦喬,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奠基人尼可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也是同性戀。18世紀的藝術大師雅各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也是同志。
還有比較近代的,包括高更(Paul Gauguin)、有現代繪畫之父美喻的塞尚(Paul Cezanne)、立體派大師畢加索等,都是同志。還有日本的第一流文學家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也是同志。
同志的創造力(creativity)是驚人的,無論是在藝術、音樂、文學、設計界,同志人才輩出。同志如果能接納自己,團結一致,我們可以展開波瀾壯闊與別開生面的解放運動。
因為唯有當越來越多公眾人士,越來越多成功 人士,越來越多「一般」與「不像」同性戀的同性戀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社會普羅大眾才有可能擺 脫對同性戀的傳統偏見,才不得不學習開放,才可能醒悟對同性戀的打壓是多麼欠缺理據與非理性。
我總認為同志的創造力(creativity)是驚人的,無論是在藝術、音樂、文學、設計界,同志人才輩出。
同志如果能接納自己,拒絕被社會繼續操縱我們的生命,團結一致,我們可以展開波瀾壯闊與別開生面的解放運動。
我這可不是預測,而是在說事實。
看看西方的同志運動,有者聲勢浩大,有者幽默抵死。
說起創新與品味,異性戀不能不佩服同志,電視節目有《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另譯《粉雄救兵》或《酷男五人組》〉 。
你甚麼時候聽過《Straight Eye for the Gay Guy》?
歡迎與作者電郵交流:oyoungm@hotmail.com
讀者回應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