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登入

記住我

初到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31 Oct 2007

這不是西方特產

華人社會的所謂衛道人士抨擊同性戀,指同性戀是「西方的玩意儿」,或聲稱同性戀違反中華文化。

這種反對論調,如果不是惡意塗抹史實,就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知識極度貧瘠,近乎無知所使然。

我認識不少曾經在歐美國家留學的同性戀,當他們向家人坦承自己的同性戀性取向時,家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早知不要送你出國,都是在國外學壞了」。雖然這些同性戀朋友再三向父母解釋這與國內國外無關,早在出國前,甚至是7、8歲時,就知道自己愛慕同性,不少華人父母,總是拒絕相信孩子的話而選擇怪咎西方國家。

同性戀,或對同性愛慕的性取向,絕對不是由西方「發明」,再飄洋過海,傳至東方華人社會。中國上古文獻,不乏同性戀事例與記載。專研文學的中國學者矛鋒博士在其著作《同性戀美學》中指出,《詩經》中就有數首歌詠同性戀的詩篇,包括《山有扶蘇》、《狡童》、《褰裳》、《子衿》、《揚之水》等都是。

清代文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里說「雜說稱孌童始黃帝」,黃帝是否存在,仍是一大疑問,這種「蠻童始黃帝」的說法可以是好事者一種依托,但紀昀在十八世紀時既有此一說,就算傳言不實,至少表示同性戀早在清代已不是陌生現像。

其實,早在公元前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第一篇被喻為同性戀的散文《晏子春秋.卷八》,景公對晏嬰說「若使沐浴,寡人將使抱背」。

明代小說集《歡喜冤家》第二十三回就描述了美少年夢花生與青年秀才王國卿親熱寫真,之後還說「自此,二人行則並坐,坐則交膝,勝似夫婦一般」。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編著的《情外類》就選錄了不少同性間的愛情故事,刻骨銘心。

至於曠古絕今的中國文學巨著《紅樓夢》第七回,就有同性情色描寫。楊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板橋自敘》公開自己對同性的愛慕,可謂中國極早的同性戀出櫃事件。

還有古書記載的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漢哀帝與董賢共寢同眠,董賢壓住皇帝袖子,皇帝不忍叫醒他,「斷袖而起」,這就是著名的「斷袖之癖」典故,「斷袖」是中國文化對同性戀的別稱。凡此種種,皆是中國同性愛戀的性愛佳話,有口皆碑,我們怎麼可能還以為同性戀始於西方?

如果有人說同性戀不符中國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這的確有其道理,或許 這亦說明為甚麼同性愛情雖在中國早有史實記載,但始終有人對同性戀仍有諸多偏見,更多時候,這些涉及同性性行為的人亦有異性戀關係。

只是,華人社會難道至今還迷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如果這古訓確是絕對真理,那天主教會的神父修女,佛教之和尚尼姑,豈非個個都是大逆不孝之徒?至於現代人不乏單身貴族,有者就算結婚,也不願生育,難道這些人均是大不孝?

如果按中國古老標準,沒有子孫繼承姓氏是大不孝大不幸,那中國特殊的計劃生育政策令不少人只有女兒沒有兒子,這又怎麼說?難道這是邪惡的政策?有此可見,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抨擊同性戀或「証明」同性戀錯誤,是站不住腳的。

雖然同性戀運動產生於西方,但對同性產生愛慕的情懷,並非西方獨有的文化或社會現像。讀史,我們亦會發現,這也不是屬於一個現代與末世現像。同性愛情,古今中外皆有史可載。我們的問題是太少人走出來,以致社會以為這是特殊怪異現像。但隨著時代的開放,越來越多名人和凡夫走出來,「同性戀」三個字逐漸消敏,原來這人也是,那人也是。


歡迎與作者電郵交流:oyoungm@hotmail.com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

Social


This article was recently read by

請選擇新聞及專欄版本

精選個人檔案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讚好

合作夥伴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