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部电影构想成对记录片的一种新的看法,它就象在模拟著我的思维活动,带领观众来体验我脑袋中的世界。」
很久以前在德克萨斯州……Jonathan Cauette的故事从他的祖父母开始。
他们在德克萨斯州定居,并开了间杂货店,然后生了个女儿。他们天生丽质的女儿Renee,12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童星模特儿。
不料,一次从屋顶上摔下的意外,使她被送往接受脑部电疗。经年累月的电疗导致她患上精神分裂症。
后来她结识了Jonathan的父亲,两人结婚后不久他却突然不辞而别,那是在她发现了自己怀了Jonathan之前。
当Jonathan十岁时,他的母亲身无分文的便带著他前往芝加哥。在那儿,他亲眼看着母亲被人强暴了。
过后Renee的精神病便加以恶化,在她被送往精神病院时,Jonathan被送去任人收养。在被收养期间,他却惨遭虐待。最终,Jonathan的祖父母获得了对他的抚养权,他终于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庭。
地下舞会、地下电影、同志文化、制作业余录像电影、嗜毒、甚至尝试自尽,屡次进出医院病房。
较年长后,他开始接触地下舞会、地下电影和同志文化,他也开始制作业余录像电影。
青少年时期的他,开始嗜毒,甚至尝试自尽,屡次进出医院病房。在这期间,他也患上了人格分裂症(Depersonalization)。
20岁时,他迁居到纽约。在纽约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也找到了相爱的伴侣David。
他和母亲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他也联络上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甚至在一次母亲前往探访他时,他安排了「一家三口」重聚的机会。
不久后,他的祖母去世,Renee回到老家去和父亲同住,而她的精神分裂症 病情再次恶化,过后她因服食锂过量(Lithium overdose)而入院,Jonathan决定把她接到纽约与他同住。
32岁时Jonathan把过去20年来的照片、家庭录像、电话录音、信件等,再加上一些旧电影片段、旧电视节目片段、流行歌曲、电脑制成的标题、说明等,拼凑成这部Pop Art形式的自传似记录片。
有趣的是,导演一直以第三者称呼剧中的自己,似乎在述说着别人的故事,不晓得是否是人格分裂症的特征。
以杂乱的画面来营造疯狂的感觉,再以适当的配乐来推动观众的情绪,轻而易举地他以超底的制作成本,创出比许多大制作电影更突出的成绩。
首先,以电影艺术的眼光来看,它很有震撼力,内容本身的悲剧性质,家庭录像的粗糙影像,带来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再加上音乐选曲下的推动,令人不由自主地被牵引进入这癫狂的世界里。
导演以Pop Art形式呈献这部记录片,看来很有创意,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他没有足够的资料(还有预算开支的问题)。
显然地,20年来的家庭录像还不足够说明这个家庭的混乱情况,因此他以字幕标题来说明,以杂乱的画面来营造疯狂的感觉,再以适当的配乐来推动观众的情绪,轻而易举地他以超底的制作成本,创出比许多大制作电影更突出的成绩。
但以一部记录片来看,《诅咒》还不算成功,它确确实实只是记录而没能让观众认识到或发现到什么,好些经历都是从Jonathan的观点来定论,如他幼时在收养期间遭受虐待的经历,除了听他诉说之外,始终都没别的证明。
又如他的母亲投诉幼时被她的母亲虐待的经历等等,是真是假,他也没在片中给予答案。
至于他的父亲,难道他不想知道当初他为何不告而别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Renee到底是否纯粹因脑部电疗而导致精神分裂,还是本身原本就有遗传性的问题。不然,Jonathan的祖父母神经质的作风又做何解释?
在这部影片中,只有一个演员,那就是Jonathan本身,其他如祖父母和母亲等都不是在演戏。
从另一个观点,也就是道德上的问题来看,看这部影片就象在偷窥别人的隐私。
它太过个人,太过私密。每当影片中出现Jonathan的祖父母和母亲的画面时,总让我感到不安和悲哀。一来是因为他们的精神状况,二来是我怀疑到底他们知不知道他们就象一本书似地被摊开供人参阅?
有几幕戏特别令人不安,如Jonathan逼供祖父关于母亲接受电疗的经过。那可怜的老人家被逼得落荒而逃;又如Renee抱著南瓜歌舞,以及她恳求Jonathan别再拍她的经过,这几幕都让人有点怀疑Jonathan对家人的诚意和爱心。
个人觉得在这部影片中,只有一个演员。那就是Jonathan本身,其他如祖父母和母亲等都不是在演戏,尤其是最后一幕,Jonathan当著镜头哭丧著脸,叙述著他对母亲的爱和他如何恐惧将步入母亲精神错乱的后尘,匠工太明显了。
这样一部影片,真或假,好或坏,见仁见智。但它很有独特性质,值得推荐给喜欢有「探险精神」而心无偏见的观众去观赏。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