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商业杂志讨论男性议题的文章中,该杂志记者发现有一群男性,开始注重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世界,因此,会在下班之后寻找一个安全的丶宁静的丶不受打扰的丶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包括车子丶床上丶电视机前丶网路丶办公室楼梯间丶健身房丶运动场丶书店丶男子三温暖,或是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就像《男女大不同》一书作者约翰葛瑞所提出的「洞穴理论」,是男人在一天的工作压力与疲劳之后,希望找到的私人洞穴,因为他需要安静的空间,以退为进,以培养第二天的战斗力。有些男人以装满西洋音乐CD的小房间做为他的私密洞穴;有些男人会写信给自己,与自己对话;有些男人则喜欢在下班之后,开车听着收音机的音乐,车子就是他的私密洞穴。这样的「男人现象」,无论在欧美还是台湾,都很值得我们细细玩味与探究一番。
《这就是男人!》的作者葛瑞奇以他临床心理学经验指出,男人具有七大特质:男人有泪不轻弹丶情感淡漠不知自己的感觉丶不安全感丶自我凸显丶攻击性(暴力)丶自己是个失败者丶性的外显行为。这些特质正好显示多数男人受到传统性别秩序的制约,必须表现主流价值的男性气概,而当女性主义兴起,既有性别秩序受到质疑时,男人占有的优势逐渐受到挑战。对「私密洞穴」的需求日盛除了因为工作压力,反映的是性别权力的消长所呈现出男人的焦虑。
不过,记者访谈的样本多数是中产阶级(主管经理)丶异性恋丶已婚(可能有小孩)的男性。单身未婚丶不婚的男人或是男同志,是不是也需要同样的空间?而多数的女人是否也有权力在工作之余,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如果男人进洞穴是为了疗伤止痛丶寻找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是很OK的;不过,进入洞穴之后,还是得出来面对现实,不可能永远都躲在自己的洞穴里,逃避工作丶家事与育儿,甚至逃避一切。
老实说,这样的男人似乎受到过度美化!因为多数男人毕竟拥有较多权力「找寻自己的空间」,他可以跷着二郎腿在客厅看电视,自然而然摆脱家务育儿的负担,好像也不会深感愧疚。然而,女人即使要找自己的洞穴,还得想想碗洗了吗?衣服洗了没?地是否拖了?小孩功课有没有做好?就像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布朗夫人,住在洛杉矶近郊高级住宅,过着中产阶级生活与拥有一个爱她的老公,在她与小儿子一起为先生做好生日蛋糕之后,她其实最想要的是不受干扰的丶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来阅读小说。所以她无奈地把小孩托给邻居照顾,来到饭店床上,拿起小说与药丸,虽然只出走两个小时,心里却相当挣扎。电影中有一幕画面是潮水从床下涌出的死亡意象,虽然最后她并没有真的自杀,但满震撼人心的!如果今天换成是一个男性,是否可能有这样的画面?大概只有男同志吧!因为他需要一个可以呼吸的非异性恋空间。
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私密空间的话,像是车子丶电脑/网路丶运动场,就不难发现这些空间的使用者多为男性,也让人联想到像是名车俱乐部这样的男人组织。有趣的是,国内正逐渐兴起所谓的「粹男党」,就是居住都会区,三十五岁以上,年薪超过百万,重视生活品味要当生活大师,喜欢自助旅行,不一定要追求名牌,事业有成,而且以酒(威士忌)交友的男人。也许这也算是男人的私密空间,女人止步!然而这样的男人算不算有新意呢?中产阶级丶异性恋丶男人的观点,似乎跳脱不出传统玩法。那么,有没有另类的男性私密洞穴呢?当然有!并且还相当有创意。
异男约会打毛线博感情
二○○五年纽约兴起一股双男约会(male date)风潮,就是两个男人约定时间,在餐厅一起吃饭丶聊天丶看电影。这种约会有一定的规范,就是不能谈生意丶运动丶比赛,可以在公园散步闲聊,但不能到酒吧夜店,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两个男人都是异性恋。
另一群爱好打毛线的芝加哥与纽约男人,也组成编织俱乐部,除了因为同好聚会,有社交功能之外,对他们来说,打毛线也可以减轻工作与生活压力,还可以治病,忘却身体不适,甚至可以藉此追求异性。
不论是纽约双男会,或是男人打毛线俱乐部,这些男人都已经开始突破尝试以往认为是女人才可以从事的休闲活动。因为传统异性恋男性气概的养成,经常认为两个男人一起约会就是男同志,多数男人因为同性恋恐惧症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同性友人促膝谈心,加上大多忙于工作,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灵世界,也无法真诚地倾听别人的心情故事,以致于丧失像是多数女人可以拥有姊妹淘般的情谊。
纽约的双男会摆明就是两个异男,不是男同志,这正好颠覆了传统的异性恋机制。而喜爱打毛线的男人,则打破了男性团体聚会只有烟丶酒丶名车的迷思,男人也能以较为柔软的事物(像是毛线),做为沟通的桥梁。此外,打毛线经常被视为是女性的娱乐,当男人开始打毛线,意味着拥有与女性沟通的媒介。而打完毛线的成品,不论是一件毛衣,或是一条围巾,除了有成就感之外,也可以触动男人对于服饰的审美观,开始讨论衣服怎么穿才能展现自我风格,呈现流行时尚。
男人能否在流行时尚中找到自己的私密洞穴,以纾解压力呢?
德国有一个网站介绍了男人穿裙子的种种(网址:http://www.amok.ch/amok_e/home/index.htm)。该网页宗旨认为,只有时间可以告知裙子是否依旧是一群比较大胆的丶有时尚意识的男人的喜好;并鼓励男人可以去克服感觉与穿着所强加给自己的限制。在这个解放的年代,男人或许最终要去除他们的压抑,并鼓起勇气选择裙子,因为裙子更能提供自由丶舒适丶放轻松的感觉。网页照片包括穿裙子的男人居家丶运动丶工作,以及走秀的照片。
无独有偶,二○○四年约一百名纽约男人穿着不同款式的裙子,走上街头争取男人穿裙子的权利。女人脱下裙子是上个世纪服装的重大变革,象征女性要求的身体与行动自主性;而男人穿裙子则有不同的文化意涵,穿裙子的男人遭到异样眼光,多数人觉得一个大男人怎能穿上女人的裙子,向女人学习呢?但是,如果有男人就是爱穿裙子,喜爱展现他的另一种风格,why not?德国「男人穿裙子」网页说得好,男人就是太过压抑,必须先从服装解放出来。如果??/你看过这个网页,一定也会觉得这些穿上裙子的德国男人散发男人的柔软与美丽为之倾倒。
电视影集《酷男的异想世界》,描述五个男同志菁英以他们在时尚丶美食与品酒丶室内设计丶造型与文化素养的专长,每周的任务是将一位品味低能的异性恋大老粗,从臭男人改造成翩翩美男子。这部影集二○○三年在美国创下极高的收视率。制作人之一的大卫柯林斯认为不论是同志或异性恋,都希望让自己更好看,拥有精彩的生活,这部影集并非凸显男同志比男异性恋者更懂得生活品味,而是要让现代男人更懂得如何追寻美好的自我与生活方式。
有GQ才算是都会美型男
的确,男人是否有生活品味,无关乎他的性倾向,可以靠后天学习。不过,什么样的男人才被认为有生活品味呢?真的跟性倾向无关吗?欧美最近也兴起一个流行名词:都会美型男(metrosexual)。这个词汇是一九九四年由英国同志作家辛普森所创,就是形容采取男同志的生活形态与方式的异性恋男人。由英文字汇可知他们多半居住在大都会或其周边丶注重打扮丶喜爱高档消费丶崇尚名牌与女性气质的风格。
都会美型男公认最佳代表人物就是英国足球金童贝克汉,他曾经带女性发箍上球场丶擦指甲油丶为同性恋杂志拍摄封面,因为他极高的社会地位,这些行径足以颠覆僵化的传统男性气概对多数男人的束缚。
不过,仔细探究都会美型男的本质,还是有些性别盲点。首先,既然崇尚高消费流行时尚,至少是中产阶级,向资本主义靠拢,成为资本主义一环;试想一位劳工阶级的男人,像是盖台北一○一或高铁的工人,有可能成为都会美型男吗?其次,都会美型男指的是「男人」,如果有一位所谓的「男人婆」或是「女强人」,不符合传统女性气质的女人,可能就无法在此定义的范围之内。男人不是涂抹化妆品与保养品就可以说是有女性特质,这完全是男人观点。
再者,虽然都会美型男要是遇到别人说他们是娘娘腔或是怀疑他们是同性恋,都会轻松以对,但他们是否真的对于同性恋友善,没有同性恋恐惧症,则还有待商榷。「都会美型男」单指异性恋男人,让人感到更像是异性恋男人的绝地大反攻。话说回来,固然男同志不必然代表有品味,但是都会美型男学习的对象倒是多数男同志的生活方式。
近来国内也有一则调查显示,多数民众认为男同志独特的生活品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习而成,每一个男人可以经由学习培养美感。不过,有意思的是,女性比较愿意接受男同志给的建议,而60%男性表示不会接受。这似乎反映出多数男人恐惧同性恋高过于女性,女人反而比较可以跟男同志结为好友,成为另一种女人的私密空间。更有趣的是,多数男性服装设计师其实是男同志,那么这些都会美型男究竟是向谁学习?又在模仿谁呢?
在英国兴起与都会美型男相对的「都会粗犷男」(ubersexual),似乎是跟都会美型男相互较劲。根据定义,「都会粗犷男」外型较具传统男性特质,充满自信丶雄赳赳丶有品味,而且重视各个生活领域的品质,关心政治与真实世界的理想。他们尊重女性,好友是男人;重视脑袋里的东西,阅读《经济学人》之类的杂志,重要的是,他们关心运动丶啤酒与汉堡以外的事物。
我们有IQ丶EQ,是否也应该要有GQ(Gender/Gay Quotient,性别/同志商数)!当一个男人在找寻他的私密洞穴时,除了车子丶电脑丶健身房之外,也许也可以玩玩洋娃娃吧!当他失恋时,是不是也可以找到男性友人抱头痛哭,就像女人私密的手帕交一样呢?如果贝克汉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男性气概标竿,他带小孩上球场,与男性友人一起逛超市,做菜煮饭,小孩生病时不顾教练反对而请假,这些应该才是都会人美型男或是粹男党可以考虑学习的吧!
《酷男的异想世界》固然向男同志或者阴性气质娘娘腔丶跨性别者学习,也挪用其中非异性恋的男性气概,但他们往往只是宣称,并没有松动原来的性别关系模式。虽然模仿也算是美事一桩,但头皮以下的东西似乎更需要妆点一番,让更多男人的大脑也多采多姿才是!
本文原载:
《GQ男人在发烧》
(第116至123页)
作者:毕恒达丶洪文龙
出版社:女书文化
初版:2006年
读者回应
抢先发表第一个回应吧!
请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