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似乎以正面居多,或可证明:我们的社会对于同志的存在,果真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友善的阶段。
于是我转而举出几个更落实于生活层面,与同志切身相关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例如:怎么和同志交朋友,不要随便替同志出柜,以及所谓「正面」的同志形象,其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看似称赞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落入另一种简单化约迷思的危险……
下一篇「为什么同志不能结婚?」果然不出所料,引爆了激烈的论争。
心知「同志婚姻权」是一颗威力惊人的未爆弹,因为它不仅仅涉及法律层面,民情和社会观感等等,更不能不考虑在内。我之所以选择把它摊开来说,正是为了和前面几篇作一对照,以更直截而猛烈的方式,来测试「伪善」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我们的社会真的已经将同志视为一群正当合法的丶与常人没有差异的公民,那么在同志婚姻权的议题上,自能显现一个多元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包容丶理性与乐于倾听的气度。但倘若相反地,我们所感觉到的友善,只是表面上的客气敷衍,一旦遇上婚姻权这么一个事涉公权力且清晰明确到没有任何逃避余地的议题,他们势必无法继续伪装下去,反而将会一个比一个急着跳出来,交相指责我们「太超过」。婚姻岂是儿戏,你们这些搞同性恋的,我们不指着你们鼻子骂变态丶还让你们每年搞个大游行来表达一下你们的意见,对你们已经够仁至义尽丶够客气了,竟然还妄想结婚──这个异性恋的专利?
孰料异性恋的这层虚假,如此脆弱不堪一试?持反对立场的回应不但多丶而且猛,一篇篇指责同志亡国灭种丶腐蚀人类既有价值丶破坏社会秩序的言论,深深震撼丶也刺痛了我的眼睛。那些口口声声说「我尊重同志」的人哪里去了?我们人数年年攀升的大游行,所希冀得到的公平合理待遇,是不是仅仅在媒体上拥有了一天的寿命,游行过后丶随即烟消云散?我们向来对平权的大声呼吁,是不是从来就不曾深植人心丶从来未曾被听进去?
这些年同运的努力,看似替同志挣得了一席之地,在人权的大旗下没有太多人敢明目张胆地发言污蔑我们,乍看之下一片祥和之气;然而,一旦议题牵涉公领域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异性恋)人士便忙不迭挺身而出,一一撕破「友善」的假面具,对同志厉声指责:「你们凭什么争取婚姻?可别忘了,你们是异类丶是不具资格的!」
──总算,他们把埋在心底的真话,说出来了。回应完几篇满含恨意丶完全被情绪主导的讨论之后,我暗自松了一口气。如果他们继续假装友善,让自己看来像是个十足十的「开明人士」,那么我们便永远不可能知道或听到:他们反对同志的真正理由。
比起出言反对或攻击,冷漠和忽视,是更残忍的对待。当异性恋挺身而出,捍卫起异性婚姻的神圣性和正当性时,我们便有机会指出这之中所存在的偏见与霸权心理。他们容许我们关起门来丶爱怎么搞就怎么搞,但一出了房门,同志还是得听他们的──因为他们是正统丶是大宗,同性恋要取得正当的认可──等下一代看看有没有可能吧!
刹时间我发现这篇辛苦写成的文字,以及那些必须耐着性子一一回覆的留言,都具有了意义。异性恋看了丶读到了发自同志的严肃吁请,因为和他们所向来信仰的丶熟悉的道路差距实在太大,所以不得不认真地发文声明,以维护自身所依习的价值和规范──即使它非常不堪一击。这不正是我在撰写专栏的一开始,所私心期待「促进对话」的用意?唯有把话挑明了讲,才能够察觉丶比对不同族群之间立场和意见的差异,而创出相互理解丶包容异己的可能性。如果只是行礼如仪丶表面和平客气地说「我尊重丶接纳你们」,只不过是对同志再一次采取了有技巧的忽视,隔阂和成见并不会因此消弭。
在这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我举了美国「Day Without A Gay」的串联活动,作为结尾。作为一个可见度较高的同志撰文者,我期待的是和异性恋的对话,未来仍能继续,并且谋求一个族群合谐,相互理解而共荣的未来。这一系实验性颇高的书写,使我直接面对了和自己截然相异丶却很可能代表社会上某一群为数可观的民意。我没有因为他们发出的异见而感到挫折,相反地,我视它们为珍贵无比的火花,提醒了我丶以及那些向来不知歧视何在的同志族人们,正视这些异见的必要性。我们或许一直太过轻估反对者的力道和态势,而距离同异之间真正和平共处的未来,我们确实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歧见仍在,反对声浪犹烈,同志切勿坐井观天,对现状引以自满。
(待续……)
作者邵祺迈交友档案 欢迎指教分享心得……
读者回应
抢先发表第一个回应吧!
请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