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988電台最近大革新,把一些節目改頭換面,然後請一些人們記憶中的DJ回歸,企圖心蠻強。作為扭開電台不只希望聽到音樂的聽眾,這樣的改變是好事。可是,錢投入了,內容尚未加強,商業性卻首先突顯。
比如一個稱之為「有時想念」的環節,他們定位作「經典歌曲1990-2000」,等於是老歌時段。我沒有真正聽過這個週末的節目,畢竟安排在這樣的時段有點歧視性。星期六、日的晚上8點至12點,是多數人一週內的精彩時間,有多少人會靜靜呆在家聽這些歌曲?這樣的安排似乎在暗示我們這班「老餅」已經到了週末晚無處可去無人可約的階段,只好在家回味過去?
節目時段其實並不能苛求,他們有他們的商業考量。其實惹怒我的是有關這個節目的置入性行銷,在每天的各個時段,他們會播一首經典歌曲,一開始是驚喜,之後就奇怪,怎麼歌播到一半開始有李宗盛、周華健、羅大佑的介紹?莫非他們也像MJ一樣……去了?
DJ用故作感性的語調介紹完了之後,就說:「誰誰誰所組成的Superband即將在N月N日來馬舉行演唱會,記得……」然後再繼續播那首歌。就這樣,之前被這首歌喚起的美好回憶即刻煙消雲散,原來我們這班老餅有資格聽見自己喜愛的歌,是因為他們看中自己口袋裡的錢,又知道我們很吝嗇,要呼喚我們買票看演唱會。
置入性行銷也不是不能做,但中文台的做法不知怎的總讓人有種突兀的感覺。英文台的DJ在做這種事的時候,唸台詞很隨意,有時根本就在「演」,但聽起來就很自然,不會製造讓人想打他的感覺。
另一個電台My FM的定位是音樂台,之前有個DJ叫馬俊源,他主持的老歌節目就很棒。他對香港、台灣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曲發展脈絡較熟悉,以不同的主題製作每一期的節目。比如:東洋歌曲翻唱,同一首曲的華語、廣東版本比較等等。準備功夫、認真態度叫人敬佩。
友人一聽見縱貫線要來,不假思索地一定要去看。我卻考慮了很久才被逼著去。有時候,你很喜歡一個歌手,還有他的歌曲,但你不一定能在演唱會上得到美好的記憶。演唱會得要看曲目的安排、場地、觀眾素質等因素。尤其馬來西亞的觀眾,時間到就趕著走,encore也不願意一齊喊,討厭極了。
很多人去看演唱會,只因為有那個消費能力,不想落伍。他們其實也不太懂那些歌,那就沒辦法投入、聯系與互動。但是那個年代的流行曲,那個年代的流行曲,培養了我、影響了我、觸電了我、羞澀了我、小鹿亂撞了我、暗示了我、丟臉了我、成長了我、掉淚了我、苦痛了我、沉溺了我、自拔了我、警醒了我、隨遇而安了我、提升了我。
那一個個名字,曾經在我們人生扮演多重要的角色。而當我們出來社會,卻看見他們漸漸隕落、消失,幾個運氣好的,還可以出來「會會歌迷」,撈一筆的同時消費著過去。這種夾雜著心酸和欣慰的感覺,其實在提醒著自己,青春已然過去,屬於自己的時代很快即不屬於自己,而且終將結束。不論多少那個年代的歌曲被翻唱,不論你多想抓住那最好的時代的尾巴。
歌唱選秀的年輕歌手們,不論把我們的流行曲詮釋得多好,在他們心底深處,經典就是過去的東西。他們需要利用這些來取得觀眾群,來證明他能唱。但是音樂上,他們需要創造自己的風格,走一條自己的路,也同時越來越難達致那層重要性與標示性。陳淑樺和齊豫不曾陪伴他們的成長,更不用說潘越雲、萬芳、辛曉琪、娃娃、李度、趙詠華、許景淳、那英、張清芳、蘇芮、黃鶯鶯的歌怎樣摳心、暖肺。他們也不知道許茹芸、劉若英、陶晶瑩、彭佳慧曾經很紅。
梅艷芳、王菲、林憶蓮、關淑怡、鄭秀文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個歌手,而是他們的成長與掙扎。是有這樣一個年代,在商業的運作下,很多人不能做自己,必須以被認為有商業價值的形象示人,而之後他們又一點一滴地把「自己」給爭取回來,有些人迷失而放棄、有些人來不及、當然也有人成功,但,也老了。
所以Joanna王若琳的cry foul不是我們這一輩人能夠諒解的,林宥嘉的心神恍惚我們也只能一笑置之。Y時代擁有上一代沒有的種種資訊、才能優勢,但是他們最可惜的就是為了做自己而和歷史切割,他們可能需要明白一件事:曾經,在華人世界裡,歌女和戲子是不受社會所尊重的。而現在他們所享有的一切,也絕對不是理所當然的。
那個年代,那個年代,我們不是「有時」才想念。
我們,活在其中;他們,也活在我們之中,與我們的愛,同在。
读者回应
抢先发表第一个回应吧!
请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