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像哈維·米爾克這種人物千載難逢,但他卻在他政治事業的高峰遭人殺害。雖然米爾克的故事早在1984年在獲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哈維·米爾克的生平與時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有所記載,但加斯·凡·森特(Gus Van Sant)執導的這部電影不止著重在米爾克的政治事業,也帶出了他的私生活,用不同的角度讓觀眾更了解這位充滿魅力與魄力的政治人物。
電影設於70年代,身為保險銷售員的哈維·米爾克(西恩·潘飾)與史考特·史密斯(Scott Smith;James Franco飾)一次的邂逅發展成為一段戀情,而兩人也從紐約搬遷至三藩市,並在卡斯楚街(Castro Street)設立了一間相機店,名為Castro Camera。
雖然當時的卡斯楚街已逐漸成為一個同志聚集地(特別是Castro Camera),許 多街上的商家以及居民仍然對同志非常不友善。米爾克感到憤憤不平,也因而決定參加競選從政,但卻屢次落敗,直到1977年才成功 被投選為市政府監察員,也成為美國第一位當選入公政的公開同性戀者。
米爾克一上任便開始挑戰第6號提案,這個方案如果通過,所有同性戀的教師將被開除,而任何支持這些教師的職員也會同樣被解雇。米爾克把所有精力投入反對這個方案,也深信一般人只需了解同志也是人,而他們的親戚朋友中也有同志,便不會對這個方案有所贊同。於是,米爾克鼓勵所有的同志「走出櫃子」,讓社會對「同性戀」這個名詞不再陌生。
米爾克不倦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第6號提案沒被通過,米爾克也被視為同志平等權益的救星。可惜的是,他在這個時期也結交了不少敵人,包括他的同事丹·懷特(Dan White;喬什·布羅林飾),而米爾克也在他48歲時被懷特槍殺,結束了他短暫的政治生涯和一生。
為了讓電影感覺更逼真,導演加斯·凡·森特選擇了非常樸實與寫實的手法,因而電影所呈現的畫面與現實所發生的事件非常接近。導演也常在電影裡穿插真實的電視與紀錄片的片段,觀看時感覺就好像坐入時空穿梭機,回到了70年代,身在其境中。雖然近年來加斯·凡·森特較趨向拍攝文藝電影(如《迷幻公園》Paranoid Park),但這部電影卻比較相似他早期的電影(如《心靈訪客》Finding Forrester)。
除了導演火候夠足之外,最讓人難忘的就是西恩·潘(Sean Penn)的精湛演技——雖然西恩·潘近年來都是選擇一些難度較高的角色,但他從來沒有像在《米爾克》裡如此徹底的融入角色,簡直搖身一變,成為了第二個哈維·米爾克。若有機會看到真正的哈維·米爾克的任何片段,比較西恩·潘的詮釋,一定會嘖嘖稱奇。今年的最佳男主角奧斯卡獎有他提名根本不在話下,而西恩·潘的獲勝機會也非常的高。
《米爾克》其他配角的演技也讓人刮目相看,雖然James Franco,Emile Hirsch,Diego Luna,及 Alison Pill幾位演員的表現都很不錯,最出位的是喬什·布羅林(Josh Brolin)所飾演的丹·懷特。雖然丹·懷特算是電影裡的「惡人」,但卻不是一個平面的角色;外表刻意木訥的他,時不時展現了角色的膽怯及疑惑,讓觀眾在憎惡中有感到一絲同情。這個複雜而多層面的角色詮釋,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第8號提案的通過足以讓人看到30年前開始的同志平等權利「戰爭」,即使在第一世界的美國也尚未結束,而在這個時候觀賞《米爾克》更會讓人產生共鳴。這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電影,不止適合同志圈子裡的人觀賞,任何注重人權、政治、歷史的觀眾,也一定會感慨萬分。若要列出2008年最佳的美國電影,《米爾克》肯定是其中之一。
读者回应
抢先发表第一个回应吧!
请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