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同志无处不在,但并非人人认识同志。如果同志不公开表明身份,许多人,包括其身边最亲近的人如父母与兄弟姐妹,难以肯定他是同志。
还有,按此逻辑,漂亮英俊样貌出众者一样不正常有「问题」。由此可见,这种「正常观」是充流谬误的。
不过,人类社会在进入二十世纪后才逐渐明白这道理。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在1973年正式将同性恋自精神疾患命名系统剔除,同性恋不再是一种精神病或一种病态行为。
换言之,同性恋者除了性取向与异性恋不同外,在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与异性恋一般,可以健全良好。
因为如此,如果同志不公开表明身份,许多人,包括其身边最亲近的人如父母与兄弟姐妹,难以肯定他是同志。
自古以来,同志无处不在,但并非人人认识同志。
是谁应接受改造?
同性恋的爱情与异性恋者一样伟大,因为爱本来就超越种族、国界、年龄,世人如今渐渐认识爱亦超越性别。
许多社会研究,包括1990年Meyer 与1993年Peplau的研究显明同性恋关系与异性恋关系大同小异,其「异」处微不足道。
是社会歧视将痛苦加诸于同志身上,性取向非痛苦的根源。
这说明了是社会歧 视将痛苦加诸于同志身上,性取向非痛苦的根源。
职是之故,应接受改造的并非同志,而是歧视同性恋者,不论其是异性恋或同性恋。
同性恋与异性恋伴侣关系之差异
学者如Rosenbluth在1997针对女同性恋与女异性恋的研究中发现,女异性恋或同性恋,在自尊、爱情价值观和与人亲密的能力上是类似的。
1993年Peplau的研究也表示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爱情观没有显著差别。其它学者的研究如1988年的Laner,1978年Ramsey、Lathem和Lindquist,1990年Peplau和Cochran,一样支持上述论点。
可是在伴侣关系方面,一些研究显示同性恋与异性恋表现某种差异。
1997年Zak 和 McDonald的研究显示,女同性恋比女异性恋更加信任她们的伴侣,特别是如果其伴侣拥有与她一样的价值观与生活目标。
一些学者的解释是许多异性恋的关系始终存有男女权力悬殊与不平等的现像,这影响了彼此的信任度,特别是弱势者对强势者的信任。
因为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同性的结合比异性的相合,更能超越经济与社会利益因素,双方结合的理由就越「单纯」,即以「爱」与理由。
因为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同性的结合比异性的相合,更能超越经济与社会利益因素。
换言之,在权力关系越平等的社会,双方结合的理由就越「单纯」,即以「爱」与理由。
比较爱情关系的满足度
不过,在爱情关系的满足度方面,社会研究表示女同性恋与女异性恋是大同小异的。
这些研究包括1981年Cardell、Finn 和 Merecek,1987年Eldridge,1980年Fogarty和1993年 Pater 和Cantrell的研究。
1986年Kurdek 和 Schmitt的研究表示男女同性恋与母女异性恋,在爱情关系的满足度和对爱的感受方面,是没有明显差别的。
这些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一再说明一重要观点:爱情就是爱情,无论是同性恋与异性恋。
爱情的刻骨铭心与给予双方感官与心灵的抚慰,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旁观者没有理由指指点点,更甭提专权霸道地指挥谁该爱谁不能爱,或以正邪为别人的性取向命名。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