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天推出「性/別歧視」系列,探討同志、跨性別等族群處境。本報民調發現,雖有五成五民眾贊成修法允許同性婚姻,不過六成一無法接受子女是同性戀。
同性婚姻是全球爭議話題,調查發現,逾半民眾贊成修法讓同志婚姻合法;持反對意見的比率合計為三成七。若問及修法允許同志生養子女的議題,贊成者驟減為四成,反對者增為五成二。
交叉分析顯示,年輕世代對於立法保障同志婚姻權與生養子女權利的態度最為開放,卅歲以下民眾有七成三贊成讓同志合法結婚,五成一贊成讓同志生育或領養子女;兩項比率比最保守的六十歲以上世代,高出四十三與廿五個百分點。
調查發現,六成一民眾坦言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同志,三成七可以接受。其中,四成一女性可以接受子女為同性戀,比率較男性略高九個百分點。
這次調查於九月廿日至廿六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了一千零八十四位十八歲以上民眾,另五百七十二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零個百分點以內。
願景專題「小心,歧視!」系列報導3 / 蔡青縈
性/別歧視/♂♂‧♀♀…愛男、愛女 都是真愛
藝人朱慧珍從沒想像過,社會反同志的壓力有多大,直到愛女朱安婕跳樓身亡。心碎的母親揮舞彩虹旗,為女兒出櫃,這是女兒生前沒完成的。
事發後一個月,朱慧珍每天不停責問自己,是給女兒的信心不夠嗎?但明明不久前,她才跟女兒說要買層房子給她和伴侶,還建議她們生小孩。
被貼標籤 早就磨得像刺蝟
朱安婕是多麼陽光的T。早在女兒國中時,朱慧珍就接受女兒的性傾向。朱安婕十八歲時,朱慧珍買兩箱紅酒慶祝,告訴女兒:「愛男人或女人都可以,但一定要真的去愛。」
朱安婕在同志生涯受的苦,朱慧珍不是不知道。從保守的年代,單親媽媽朱慧珍就和「私生女」嘗遍歧視滋味。「我們被貼滿標籤,早就被磨得像刺蝟,多個『同志』、『同志媽媽』標籤又何妨?」
第十屆的同志大遊行才剛落幕,但並非同志處境都像遊行那樣的歡樂嘉年華。即使年輕世代對同志的包容度漸高,但還是有人得在社會歧視與家庭不諒解中,為自己找到生存縫隙。
醫師升等 歷前無例辦投票
早享文名的醫師作家陳克華對職場的「恐同症」有切身之痛。身處白色巨塔,正是同志歧視嚴重的行業。多年前他從住院醫師升主治醫師前夕,科裡史無前例舉辦投票,高層不斷強調他沒女友,暗示他「不正常」,最後陳克華得了零票。多年後陳克華出櫃,再次嘗盡人情冷暖。許多同事說他有勇氣,但更多同事當他不存在。
「友善台灣聯盟」調查台灣同志處境,發現逾九成受訪者曾遭語言暴力,近三成曾因遭歧視想自殺。十二年前疑遭霸凌而死的國中生葉永鋕,去年因個性陰柔遭嘲弄而自殺的國一男生楊同學,都是男女二分性別霸權下的受害者。
玫瑰少年 走在街頭被罵娘
廿二歲的同志諮詢熱線義工「倫倫」,典型玫瑰少年氣質,從小遭嘲笑,東西常被偷或弄壞,在廁所有人作勢要潑他鹽酸。他自殘數十次,直到進了大學,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然而,異樣眼光仍是傷人。走在街頭,小學生忽然罵他「娘娘腔」;陌生歐巴桑也湊過來說:「你真的很娘耶。」陌生人的恣意批評,只因他「看起來」不像他們對男人的期待?
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說,台灣崇尚統一化、標準化,「你不符合常模,就會惹麻煩」。
一位女高中生從小就不愛穿裙裝,媽媽要求學校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讓她穿長褲上學。但校方堅持要女學生到精神科就診,證明有「性別認同障礙」才行。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指出,「我們不需要透過任何規定來規範人的性別與身體,無論是教育,乃至於是醫療。」
陰剛陽柔 都該享天賦人權
朱安婕走前不久,才結實擁抱了媽媽。朱慧珍難忘那個擁抱:「那是一個男人的、很有擔當的擁抱…」誰知沒多久,那個擁抱的主人,鬆手跳了樓。
如果,這個社會從不歧視同志,身為同志或同志親友從不構成壓力,多少同志可免於早逝悲劇?朱慧珍期待,經由反歧視教育,社會能更接受同志。
「尊重、並且正面看待人的多元價值」,是台灣性別平等運動不變的目標,不論在性/別光譜上,一個人如何認同、如何妝扮自己,是陰柔、是陽剛,都應享有他人的尊重。
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就像人人能享用的陽光、空氣、水。
最受不了別人怎麼說「同志」?
「友善台灣聯盟」調查同志壓力處境,發現逾九成受訪者曾遭語言暴力,近三成曾因遭歧視想自殺。例子不勝枚舉,像是稍微外向的女生就被說是「男人婆」、溫柔內向的男生被譏為「娘砲」、「人妖」。
「尊重、正面看待每個人的多元價值。」是台灣性別平等運動的目標。不論在性/別光譜上,一個人如何認同、如何妝扮自己,是陰柔、是陰剛,都應享有他人的尊重。期待不同觀點者能相互包容,理解身為少數的一群,在人際、家庭或社會上遇到的困難,並一同尋找解決的方式,這才是友善台灣應該追尋的路。
你最不喜歡哪些歧視用語?最受不了別人怎麼說「同志」或不符合性別常軌的人?對哪些形容詞最感冒?一起來「歧視解密」吧。
性/別歧視:
【娘娘腔】:
解釋:男女截然二分的刻板性別觀念中,形容羞怯、溫柔男子的歧視用語。
謬誤:「教育部國語辭典」曾解釋此辭彙是「形容男子缺乏英武氣息,言行有如女子。」還有例句示範:「男子漢做事要乾脆,不要娘娘腔的。」遭到性別人權團體撻伐。
但近年來在「翻轉汙名」的努力及「花美男」潮流之下,有些人主張男性互嘲「很娘」,表示在某些情境下,「娘娘腔」一辭已消減力道。
但中文中仍缺乏正面的辭彙來描述安靜、溫柔、富感情的男孩。
【人妖】:
解釋:跨越性別的泰國歌舞秀表演者。
謬誤:用來譏諷喜歡過分妝扮的人,或指稱跨性別者。例如說人「他臉上抹得一塊紅,一塊紫,還戴了耳環,真像個人妖。」
延伸:
【跨性別】:
英文是transgender,指在身體和生命中揉合各種性別特質,呈現性別多元面貌的人。
日本漫畫中有很多有趣的跨性別角色,但在現實生活中,跨性別者常面對許多歧視和壓力。
【花美男】、【都會美型男】:
年輕世代正面看待喜愛打扮的男性的新用語,他們喜愛穿搭、講究造型,不再以「邋遢」為個性或男人本色;咸認這股新風潮,多少受了男同志講究外型的影響。
本文原載:《聯合報》2012/12/03版及udn部落格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