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人不是假裝男人、假裝女人,他們是拒絕只做「男人」、只做「女人」;更不是患了性別認同錯亂症,只是積極地主動建構自身的性別表現而已。
近年來,走精致豪華路線的紅頂藝人、舞廳的Drama Queen和綜藝節目的扮裝秀也激起一股風潮;許 多或幽默風趣、或發人省思的跨性別電影、小說,也越來越直接點出性別多元的觀點,漸漸開闊了我們的性別視野。
跨性別的曖昧身體最常遭遇的質疑就是「你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的詰問。這並不是在譴責、規訓性別曖昧的主體,它更重要的效應是企圖肯定性別「真實身份」的生殖依歸,以建立其絕對性來湮滅身體的多樣面貌和主觀選擇。
也因為這樣,拒絕被歸類的主體常回應:「我都不是」、「我都是」、「你管我」。
其實,對跨性別的欲望是普遍存在所有人身上,只不過多數把這樣的迷戀解釋為「只在幻想層次」、甚至把女人對gay的傾慕當成「異性戀行為」。這些欲望哪一點不是溢出性別規范的范疇?
跨性人不是假裝男人、假裝女人,他們是拒絕只做「男人」、只做「女人」;更不是患了性別認同錯亂症,只是積極地主動建構自身的性別表現而已。
《搖滾芭比》就是關於一個從小對存在於自己內在的另一半感到好奇的少男Hedwig,為了要嫁給美國大兵,遠離柏林圍牆而去變性,未料變性手術失敗,大致上變成女兒身,卻殘留一點點男性象征,之后在肯薩斯州結識一少男。
就在兩人逐漸變成絕佳的創作伙伴與情侶時,少男卻棄她而去,還搖身成了搖滾巨星。
Hedwig遂組成一支帶有斯拉夫色彩的樂團,走訪變裝皇后酒吧,而他從變成不完整的她的故事,就在一場又一場的稀落聽眾中揭露。
《搖滾芭比》原始且不經修飾的表演形式,讓憤怒與激情更具粗暴的沖擊,十足龐克精神包裝,沒有華麗排場,只有排解不完的狂野情緒,還有對世故社會的冷冽抨擊。
《搖滾芭比》將這樣的糾結迷思表現得淋漓盡致,原始且不經修飾的表演形式,讓憤怒與激情更具粗暴的沖擊,十足龐克精神包裝,加上70年代復古色彩的片頭設計與一些幫故事主題進行辯証的狂想線條動畫,沒有華麗排場,只有排解不完的狂野情緒,還有對世故社會的冷冽抨擊。
《搖滾芭比》的兩位創作靈魂──劇場界出身的John Cameron Mitchell與搖滾樂界出身的Stephen Trask,是在飛機上偶遇閑聊之下孕育這個被世界所忽視的搖滾歌手的故事。
兩人與Trask所組的樂團Cheater就帶著這故事走唱紐約Soho區的龐克樂變裝皇后酒吧,口耳相傳之下,故事登上外百老匯舞台,瞬間橫掃傳媒與劇場圈。
開場的《Tear Me Down》流暢琴音與搖滾勁道匯聚成龐然的情緒,搖滾樂的叛逆性格極致呈現,帶出主角針對世俗二分法的強烈質疑與不滿,也提出「爭議」與「對立」相互依存的觀點,傳承藍調搖滾味道的迷思。
小品《The Origin of Love》算是此戲的重要題旨,以戲謔的寓言撥開性別謎團的源頭──寂寞。
調點鄉村民謠、藍調、搖滾口味的《Sugar Daddy》撕裂色欲狂底層的控制欲望。哀傷迷惘與輕快瀟洒情緒交錯的《Wig in a Box》道出變裝女從悔意與無奈裡慢慢走出歲月陰霾的百樣心情。
由鋼琴主奏帶出的絕佳酒吧氣氛小品《Wicked Little Town》則描述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淪落人,患難與共的失落感。
他就站在那裡,隨時准備牽你走過潮濕的街角,因為他也從那裡來,所以可以靈巧的帶你避開那些你不樂於見到的事情,然后帶你一起搖擺 身軀。
他就站在那裡,隨時准備牽你走過潮濕的街角,因為他也從那裡來,所以可以靈巧的帶你避開那些你不樂於見到的事情,然后帶你一起搖擺 身軀。
他不太流淚 的。眼睛總是睜得老大,把眼淚 給硬生生的撐住。心疼,想驅身前去給他一個扎實的擁抱,他反而笑了出來。
他總是掩飾,你知道的,他總是掩飾。唯一不變的,當音樂圍繞,搖滾細胞開啟,他會用直接明白的方式,表達他的喜怒哀樂。
他愛人也毫無保留,也因此傷痕累累。但是,若當給愛之初便考慮到受不受傷,那麼他也將不再是他。
所以我說,一直搖滾下去吧!搖滾芭比!那股熱情與不保留,終有一天,會找到那能完美結合的缺失一角(見下:注1)。
注1:
《The Origin of Love》歌詞說的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世界上原本有三種人,這三種人分別長得像兩個人背對背黏在一起的模樣,有兩張臉、四隻手與四隻腳。
其中一種是太陽之子,由兩個男人組成;一種是大地之女,兩個女人組成;還有月亮的子女,由一男一女組成,但是有天電神把這三種人全都給一劈為二,從此人們便開始不斷的找尋失落的另一半。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