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Login

Remember Me

New to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20 Jul 2009

存在,並曖昧著

彌子瑕為衛靈公「余桃」,龍陽君為了魏王對魚哭泣,漢文帝賜鄧通銅山,漢哀帝為董賢「斷袖」……溫和、漠視,沒有中世紀歐洲對同性戀的暴戾,也沒有上世紀美國對同性戀的敵視,中國歷史中每提及同性戀,始終都像一部曖昧的長詩。


「只是一次活動」


25歲的Lane和24歲的關含努力在人群中穿行。6月13日,新華路上頗受小資們青睞的棉花酒吧,狂歡的人群將20多平方米的院子擠得水泄不通。身高不足1米65的Lane和關含好不容易擠到了二樓的窗口,這裡視野良好,可以清楚地俯視派對活動。

她們是一對拉拉。Lane是江蘇人,在杭州工作;而關含則是美國人,在杭州學習漢語。一週前,從圈中好友的e-mail中獲知這個活動,特意趕來上海。「比較新奇,一起來看看。」Lane說,「不過都是老外,也沒有認識的人,比較像常見的大型派對。」關含能說標準流利的中文,說到「老外」一詞不禁低頭莞爾。

6月7日到6月13日,「上海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人組織)及本地同性戀組織自發舉辦「驕傲週」活動,內容包括討論會、義賣、派對等,超過1,000名在滬同性戀者參加了這次系列活動。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高燕寧教授
「只是一次活動。」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高燕寧如此定義這個所謂的「驕傲週」。他也受邀參與了這次活動中的座談討論會。「因為中西方的文化訴求截然不同,這樣的活動有積極意義,但不會帶來直接、根本的變化。它只是一個標示,很大成分是像徵意義,將西方對同性戀的理解像徵性地投射過來,但不會有實質性的作用。」

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周丹。2001年,周丹「出櫃」,通過網絡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此後全身投入推廣同性戀知識、維護同性戀者權益的工作中,一直致力於各種相關的講座、訪談、志願活動。2005年6月27日,這位小個子中國律師登上了美國的《時代》週刊。

「這就是一個派對,為了開心、聚會,除此以外,其實沒有更大的實際意義。」周丹說,「如果要深究這個活動的深層次含義,是必須放在具體語境裡的。要移植這樣的概念,就要把整個價值觀移植過來,這顯然是水土不服的。」


「三不」背後的壓力

歷史上,比起中世紀歐洲對同性戀的殘害、上世紀初美國對同性戀的敵視,中國的態度從來都比較溫和。「對同性戀都持『三不』態度: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周丹說,「既不打壓,也不關注,中國的同性戀長期處於被漠視的狀態,默默存在於一個隱蔽的角落。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中國與西方在同性戀問題上的文化語境是完全不同的,西方長期以來對同性戀的壓制比較厲害,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所以他們的反彈也很激烈。但中國歷史上,對這個問題一直都是曖昧的態度,中國的同性戀歷史就是一部曖昧的歷史。」

對於自己的「出櫃」,周丹笑稱「絕對非典型」:「中國典型的同性戀都是不出櫃的。為同性戀大聲講話呼籲的專家,都是異性戀。」

「中國大多數的同性戀,最後還是會異性戀並結婚的。」高燕寧表示,在最近一份關於男性同性戀的調查裡,被調查對象中的三分之二都最終選擇了與異性戀結婚。

周丹在他的法律工作中也遇到過這類情況,為與異性結婚的同性戀者和其配偶提供法律諮詢和救助。其中常見的三種情況為:已婚的同性戀要求離婚、異性戀配偶要求離婚、男同和女同為掩人耳目假結婚後離婚。

對於不知情的異性配偶是否算「受害者」,周丹始終認為:「對兩個人都是悲劇,這種悲劇並不是同性戀造成的。大多數同性戀,自己都是不願意結婚的。這與整個社會文化的壓力有很複雜的關係。」而與常規認知不同的是,「實際上同性戀與異性戀結婚後,即使知情,婚姻解體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因為離婚成本太高。這不僅僅是同性戀遇到的問題,也是很多正常異性戀婚姻碰到的問題。」


「有問題,就有機會」

周丹這樣定義他的目標:「就是為了『掃同盲』。」掃同盲,這是周丹發明的詞語,「很多人,他根本不知道同性戀是怎麼回事,要麼無知,要麼誤知。而沒有相同的認知,就不可能溝通,自然不會有理解。」

「有問題,就有機會。」高燕寧用基辛格的這句話來形容今日中國的防艾和同性戀問題。他直言男性同性戀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是,「防艾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同性戀浮出水面。國內國際都一樣。這也是男性同性戀比女性同性戀一直都更受關注的一個原因。」

曾經有學生問:「我知道歧視同性戀是不對的,但是我的確看不慣其中某些人,這怎麼辦?」高燕寧這樣回答:「你是外地人吧?你在上海是不是覺得自己是『少數族群』?你希望上海人怎麼看待你?這就跟同性戀希望你怎麼看待他們一樣。」

最初開《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這門課,醫學專業背景的高燕寧,初衷「只是想預防艾滋病」,所有的課都圍繞這個中心。「我的宗旨也很清楚,就是想要給學生補一補人文和社會科學這門課。學醫的人比較實在,因為沒有這些理論認知,醫生純粹把他們當做生物體,這種感覺很不好。這些人文理論會幫助他們解讀這個人群。」雖然初衷和宗旨都很清楚,但「具體去做,效果如何,其實當時我們是不知道的。」

開課的結果讓他備感意外。有學生感嘆:「我以前對於看不慣的人或事都會直接表露出來,但現在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會變得寬容了,不會用原來的固定眼光來套他們,而是會有一種多元化的思維,覺得這也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的價值觀、看待世界的眼光都變了。」


專業需要與純屬好奇

面向研究生的「同性戀健康」課程,2003年第一年開課時只有一個學生選修,「之後3年是4個,今年是5個。」高燕寧說,「有個現象很有趣,選這門課的,大多都是博士生。」但到了真正上課,「每次來的人幾乎能坐滿教室,三分之二是研究生,還有本科生、外校生、社團人員,都有,因為其他地方聽不到這方面的課。」

吳鵬飛就是選修這門課的博士生之一。他從事流行病與統計學研究,在選這門課之前,曾經在四川南充的一次防艾統計調查中接觸過同性戀人群。那一次經歷並沒有給他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當時都是志願者聯系好的,就是很隨意很友好,看不出有什麼不同。」

選課的初衷,吳鵬飛表示更多的是從專業角度考慮。「課題研究的就是艾滋病高危人群──橋梁人群──普通人群這樣一個傳播途徑,這樣的課題一定是需要跟一些特定人群接觸,比如吸毒者、性工作者等等,同性戀只是其中之一。」

但課程讓這個已經對同性戀人群具備一定知識架構、嚴謹的醫學博士生感到意外。「很多人文的東西,都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吳鵬飛至今對其中一堂由潘綏銘教授主講的講座印象深刻,「他一直做跟蹤研究,對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的同性戀人群都有了解,對這些人群都有詳實資料,非常生動。」還有一堂課他也至今記得:「當時那個主講教授請了一個女同性戀者來和我們面對面交流,這種真實接觸,和平時看書本理論是完全不一樣的。」

吳鵬飛這樣形容自己對這個人群的認知:「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人來說,在他眼前突然出現一個同性戀者,這的確是很挑戰世界觀的。但是通過了解、交流──就像生物學上有個詞叫做『脫敏期』,就會理解他們只是一個選擇,選擇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

今年在讀大三的小薛來自交通大學,是「親青關愛協會」的前任副會長。這個由大一大二學生組成的學校社團,旨在向青年人推廣防艾知識。不像吳鵬飛那樣有專業需求,小薛更多的是希望了解相關知識,為此他還把社團的其他成員一起帶到了《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的課堂。「我們做預防艾滋病的活動比較多,而對於同性戀這塊比較陌生。」

之前小薛對於同性戀的了解,全都來自於相關的網絡零星新聞,「直到聽了這些課程,才開始比較系統地了解。」他的相關經歷,是參加過智行基金會的志願者活動。陽光高大的他,甚至在發放資料時遭遇過搭訕,「我明確表達了自己不是同性戀,對方就有點不好意思地走開了。說實話,感覺有點怪,但是意識到對方並沒有惡意。只要能充分溝通,就能理解。」

如果說小薛選擇聽課還有工作上的需要,那林敏則完全出於「興趣」了。屬於「腐女」一族的林敏2005年還參與過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孫中欣的《同性戀研究》課程,「那是從社會學角度去解讀,而高燕寧老師的課,偏向醫學角度。」但無論哪種角度,只要和同性戀有關,都是林敏的目標。她對同性戀最初的印象全部來自耽美漫畫,那之前,「只知道男的喜歡男的,女的喜歡女的,叫做同性戀。」

始於耽美漫畫,但遠遠不夠。「我對這個人群感到好奇,想知道現實生活中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抱著這樣的心理,林敏閱覽了很多同性戀題材電影,「比漫畫真實很多,但還是有藝術化的成分。」於是她開始涉獵社會學著作,從最知名的李銀河開始,到研究性少數人群的方剛,「真實的同性戀人群和漫畫完全不一樣。」她說。


不同領域的影響力

「她們(腐女)是與同性戀相關的一個小社群,她們的興趣實際是對於同性戀文學的再表達,這種再表達的過程還體現了某種對生活的理解,這種理解是通過改寫來實現的,從中得到一種存在感。這也是一種社會多元化的體現。」高燕寧認為,雖然「腐女」理解的同性戀與現實有很大偏差,但她們在了解這個人群的主動意願上會更為積極,對同性戀的態度也會相對更正面、更友好。

對此,周丹持保留意見,「雖然這是一種新的亞文化現象,但仍然屬於異性戀中把異性作為窺視幻想對象的範圍。所以不能因為她們看同性戀漫畫,就假設她們對同性戀人群是友好的。當然,很多「腐女」對同性戀者很友好,但這兩者沒有必然聯系。比如有一個現象,很多「腐女」能接受男同,但非常排斥女同。」

2001年4月,《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對於同性戀的具體論述為:「同性戀不再統稱為病態。」但因為與同性戀有關而引起的憂鬱、焦慮、失眠,仍然被列為病態。周丹這樣解說:「比如我去看醫生,說我是同性戀,然後醫生問,你開心嗎?我說開心的,那就不是病。但是如果我18歲,發現自己喜歡同性,因為這個焦慮,睡不著,影響高考了,這種情況就被認為是病態。」

同性戀涉及社會學、醫學、法律等多種學術領域,「在整個國際經驗中,社會學和醫學對同性戀起的作用、影響是最大的。」周丹認為,中國目前對於同性戀的研究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即使是著名學者李銀河,「她的研究並不是走在前沿的,她只是不斷地在呼籲,讓社會對這個人群關注。但她完成了她作為一個開拓者的歷史作用。」

儘管認為「驕傲週」這樣的活動在中國「並沒有實際意義」,但周丹仍然樂於看到它的存在:「這樣的活動,只有在今天的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發生。改革開放30年,這些大城市都越來越具有國際化城市特徵──多元文化的共存。多元文化共存的必然趨勢,就是產生包容。所以城市越大,它的包容性就越強,理解性越大。這在全世界都一樣。」


華人導演同志電影錄  
李安《斷背山》
1963年夏天的美國懷俄明州西部,農夫傑克與牛仔恩尼斯邂逅於斷背山深處的牧場。兩個青年在斷背山中彼此相愛,度過人生最美好的夏日時光。放牧結束,迫於世俗,各自娶妻生子。4年後,傑克給恩尼斯寄去賀卡,重逢後約定在隨後的十幾年中,都定期約會。最終,廝守一生的願望因傑克的意外身亡而落空,恩尼斯在傑克的房間裡潸然淚下。
王家衛《春光乍洩》
黎耀輝與何寶榮是一對同性戀人,兩人同往阿根廷遊玩,發生爭執進而分手,其實心中仍舊彼此牽掛。某夜,渾身是傷的何寶榮找到黎耀輝的住處,雙手受傷無法自理。於是黎耀輝每日為他做飯、療傷,悉心照料,兩人重修舊好。傷愈後的何寶榮又經常夜出,並在爭吵後離家而去,從此兩人再未見面。
關錦鵬《藍宇》
富家公子陳捍東身邊美女成群,但同時也對男人感興趣。東北男孩藍宇家境貧寒,為賺學費,成為捍東的男朋友,開始一場色情交易。捍東一開始就告訴藍宇:「我們都不要認真,日後才能好聚好散。」捍東最後娶了一位叫靜平的女子為妻,藍宇默默離開。多年後捍東生意失敗,藍宇賣了捍東給他的房子,拿出多年積蓄,終於使捍東重獲自由。藍宇卻死於車禍。
易智言《藍色大門》
倔強、個性、有一點點怪癖的女高中生孟克柔,掙扎在喜歡好友、同時被好友意中人青睞的困局中。幫忙認識,傳遞情書,騎著自行車相互追逐,這些似曾相識的青春場景,最終在孟克柔夕陽下對好友的同性之吻中收尾。青春期對性傾向的懵懂猶疑,更多人願意認為這是一部青春片。
陳正道《盛夏光年》
恆星、行星、彗星,三個主角名字包含著這些天體的特徵。康正行是班長,公認的好孩子,而余守恆是調皮搗蛋的壞小孩,總是麻煩不斷。為了讓壞小孩變成好小孩,老師要他們常常在一起。他們考上同一所高中,正行在校刊社認識了慧嘉,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微妙而難解,……這個夏天,三個懵懂的少年各自經歷著成長中痛苦的蛻變。
陳映蓉《十七歲的天空》
17歲的周小天千里迢迢從台南來到台北。通過好友小宇的介紹,周小天開始在一家健身房打工,因此結識了眾同志眼中的頭號單身型男白鐵男。輕鬆搞笑的同志片,年輕的製作班底,參演的都是偶像明星,導演執導該片時僅24歲。


本文原載:《上海壹周》2009年6月23日版;圖:CFP

Reader'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comment on this page!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

Social


This article was recently read by

Select News Edition

Featured Profiles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Like Us on Facebook

Partners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