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Login

Remember Me

New to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12 Oct 2009

同志愛與破壞傳統家庭價值無關

對傳統婚姻和家庭的最大破壞力,來自異性戀而不是同性戀。一般公認對傳統婚姻和家庭最有害的涉性行為,包括婚外情、包二奶、嫖妓、接觸色情資訊等,絕大多數和同性戀無關。

筆者生於一個傳統家庭,整個基本教育都在天主教學校完成,在美國上的大學卻十分「開放」,屬於宗教色彩十分稀釋的加爾文/清教信眾派(Congregational Church),校園裏除了有一座古舊的教堂周日早上奏出鐘樂、幾十位附近居民和少數本校學生參加禮拜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宗教氣氛;學生當中,什麼道德政治文化思想意識習慣都有,同志組織也很活躍,筆者那時少見多怪,頭一次見到兩位男同學相擁接吻,嚇得魂不附體,之後很多年才能比較理性地認識、思考、判斷有關性向問題,慢慢理清其中的宗教與科學、知識和偏見。今天,就和大家閒談筆者在此問題上的一些看法。

筆者完全肯定傳統家庭價值。這裏所謂傳統家庭,指的是近百年左右才在華人社會普現的「核心家庭」及其有限延伸,而不是指幾代之前存在的那種大家庭。這種家庭在保持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形態進化之間,取得一個很好的均衡點;家庭成員之間,權利和義務也比較容易界定,界定之後,也比較容易實踐、觀察、修訂,這樣的家庭組織,堅韌之中又富彈性,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裏,能保持強大生命力;老有所養,幼有所長,最能提供下一代的全人教育,而父母除了負起家庭責任,一般還有發展自己各方面潛力的餘地。經濟學的實證研究還指出,一個社會的總體人本資源增長,與這個社會的家庭結構是否健康穩定有強而直接關係。因此,保護家庭價值很有意義,在很多方面,更應該是政府制定社會政策的重要依據。筆者這個看法,至此與宗教界的道德分析兼容。

可是,對一些社會人士特別是宗教界強力批判同性偏好現象,認為同性戀、同性結合等行為,嚴重破壞傳統(異性)婚姻和家庭價值,筆者卻不敢苟同。首先,大家也許留意到,對傳統婚姻和家庭的最大破壞力,來自異性戀而不是同性戀。一般公認對傳統婚姻和家庭最有害的涉性行為,包括婚外情、包二奶、嫖妓、接觸色情資訊等,絕大多數和同性戀無關。隨手找一個近期風化事例──「艷照門」,亦非同性戀現象。其次,有同性偏好者選擇某種形式結合,的確導致傳統婚姻及家庭數目減少,但並非像其他性現象如包二奶等,導致現存傳統婚姻或家庭解體,此二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假設,社會上有兩位獨身主義者履行自己的信念,不與異性結合、不組織家庭、不傳宗接代。試問,社會人士特別是宗教人士,會對他們嚴厲指摘、控訴他們破壞傳統家庭價值嗎?顯然不會。起碼在現代社會裏不會。獨身主義不僅是無過選擇,在某些情況之下還是一種榮譽(例如天主教修道者選擇終身獨身)。不錯,個人選擇獨身,社會因而少了一些傳統家庭,但並不等於破壞傳統家庭,更不構成罪惡,這個道理,彰彰明甚。好了,進一步設想,上述兩位獨身者是同性的,後來竟發現兩情相悅,要結合了;那麼,社會人士可用什麼理由指摘她(他)們呢?這兩個人一早自外於傳統家庭範疇,根本談不上對家庭價值造成什麼破壞。社會人士容許,甚或歌頌獨身主義,卻不能容忍同性結合,完全是因為看不慣、不喜歡後者關起臥室之門之後做的事,而已。

誠然,有些異性婚姻失敗,是夫妻之間有人發現自己過去性向認知有誤而導致的,但這種婚姻失敗佔的比率極低,且應視與其他「不相容」因素(non-compatibility)引致的婚姻破裂無異。再者,如果社會對同性偏好多點包容,同志們「出櫃」的代價低一些,這種錯誤結合,本身就會少一些;不錯誤結合,也就沒有什麼破裂失敗可言。

據上述理由,筆者認為,以破壞傳統家庭價值為理由,攻擊同性戀、進而剝奪同性偏好者的各種權利,完全站不住腳,只反映有異性偏好的大多數人,當中有一部分人想以各種群體壓力和政治力量,將自己的性道德觀念強加於有同性偏好的少數人身上罷了,完全與保衞傳統家庭無關。一般地說,這也是一種專制迫害,有悖於民主、開放、自由原則。

在一個開放社會裏,人可以有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並且應該有宣揚自己的觀念和信仰的自由,但這些自由,應該基於公民權利的完全平等。香港的法律,不僅不容許同性婚姻、同性民事結合,對同性性行為的除罪化也還未完成,故整個社會對同性關係仍然很具壓迫性。近日有關修訂《家暴條例》以保障同性偏好人士的人身安全權的討論,正好讓港人反思社會對性向問題的基本態度。


本文原載:《信報財經月刊》2009年1月9日版


關於作者

練乙錚,香港人,一九五一年生,九龍華仁書院畢業,美國卡爾頓學院數學高級榮譽學士,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九二年回港前任教加州大學,其後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商管學院副院長,並為該校首屆最傑出教學獎得主。他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著有《水清有魚》。後來他接任沈鑒治,擔任《信報》總編輯。自2007年12月起任信報主筆。其政經文章以客觀獨到稱譽,偶然亦有純知識性的文章,俱以冷靜充實見稱。(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Reader'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comment on this page!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

Social


This article was recently read by

Select News Edition

Featured Profiles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Like Us on Facebook

Partners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