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情片的競賽項目中,十二部參賽影片裡就有六部亞洲作品;而十一部紀錄片競賽作品中,亞洲影片就佔了五部;此外有三部亞洲影片在短片項目中競逐。
扮裝皇后兼意大利國會議員Vladimir Luxuria頒獎給香港影片《無聲風鈴》的導演洪榮傑;《少男》導演奧拉烏‧索里托(Auraeus Solito);中國電影人崔子恩帶來了大型紀錄片《誌同志》;台灣女同志影片《亂青春》導演李啟源;中國新銳導演韓塵呈獻處女作《孤火》(與筆者合影);泰國導演屯斯卡帶來《檢疫場所》;南韓導演金光秀和製片人金成煥帶來溫馨短片《男孩遇見男孩》參展;台灣多媒體藝術家鄭淑麗,以藝術與色情交融、風格前衛的女同志影片讓人大開眼界;特別嘉賓、土耳其裔意大利知名導演佛森歐茲派特(Ferzan Ozpetek)(《土耳其浴室》、《他的秘密生活》、《外慾》、《熾愛》)。
從《花樣少年》,《割之女》(Tuli),到這部《少男》,奧拉烏‧索里托作品中流暢、利落的敘事手法,畫面的鮮明處理和深刻含意,越來越顯露個人風格。《少男》中一俏一壯的兩位美少年,影片中在情、在慾的互動,各自在生活上的經歷,獲得了觀眾在完場後,賜予熱烈的掌聲,示以讚賞。新加坡電影節過於謹慎嚴厲、墨守成規的規則,造就了都靈同志電影節這次漁獲了這部《少男》全球首映的機會,成為這次電影節的一大盛事。新加坡電檢局以浪漫和美化同性戀為其中一個查禁這部影片的理由,更是成為了當晚放映室中讓人啼笑皆非的話題,如此封閉的舉止,似乎和以「國際」為名的電影節的意念背道而馳。
其他獲邀前來呈獻和參賽的亞洲作品還有:
很受意大利藝術電影愛好者推崇,已經是第三回受邀參與都靈同志電影節的中國電影人崔子恩,這次帶來了他的新作《誌同志》(Queer China, 'Comrade China'),記錄了中國將近三十年來的同志平權史。直接、真實的回顧了三十年來中國同志人群生存狀況和同志相關活動歷程,不僅讓我們「局外人」充份了解同志中國的處境,也見證了中國同志堅持不懈爭取平權的情形。這部很具知性的紀錄片在影展中深受觀眾讚賞,並被觀眾評選為最歡迎的紀錄片佳作。
香港青年導演洪榮傑(Kit Hung)帶來了他花了五年時間籌備拍攝,各地同志很期待觀賞的作品《無聲風鈴》(Soundless Wind Chime) 。這部劇情跨越香港、中國內地和瑞士三地的影片,以跳躍時空的記憶和穿越三個地域的現實故事,描述一段執著的感情,一份對已逝的親密的人的懷念。影片詩般優美的畫面,以時空交錯融合的視角刻劃不捨的愛情,激起觀眾傷感,美好的情緒,深深感動評審團,因此一舉獲得本屆電影節劇情片單元評審團特別關注獎、電影節選片委員會頒發的「新視野」(Nuovi Sguardi)獎,以及觀眾評選最佳劇情片三個獎項。
另一部參賽並得獎的亞洲影片是來自新加坡的短片《叢林灣》(Tanjong Rhu: The Casuarina Cove)。新加坡導演巫俊峰,去年以短片《加東賦格曲》(Katong Fugue)參賽電影節,今年則帶來了兩部作品,除了特別獲得觀眾青睞,而取得最受觀眾喜愛短片獎的《叢林灣》外,另一部就是他2007年的作品《解散》(Keluar Baris,又名Homecoming)。《叢林灣》以1993年真實發生在新加坡一處名為丹戎禺(Tanjong Rhu)的海灘的事件為背景,當年便衣警察在這個地方逮捕了一群在海灘找尋伙伴的同性戀者,隨後他們被判刑,並且在媒體上公開了他們的真實姓名、年齡、職業身份和被逮捕前的交談過程。影片故事敘述了其中一名受害者,在事發過後的狀況和心境。誠懇、真實感人的處理手法是這部短片贏得觀眾讚譽的因素。
台灣方面則有李啟源的女同志影片《亂青春》(Beautiful Crazy)。拍攝過第一部劇情長片《巧克力重擊》(Chocolate Rap)的李啟源,這次以獨特的敘述手法及強烈的影像風格,記敘了三位少女的成長與愛情,深受觀眾好評。遺憾的是,因義工職責在身,每年都會錯失一些佳作的放映,今年就錯過了觀賞《亂青春》和《叢林灣》的機會。
台灣與德國合資拍攝的女同志題材影片《曖昧》(Ghosted)也在影展中特別為導演楚特而設的「楚特特別獎」(Special Award to Monika Treut)項目中放映。
中國一位非常年輕的新導演韓塵也在影展中揭示了他的處女作《孤火》。雖然導演手法顯見青澀,但以新手表現來評論,他以誠懇、篤實的心態,而非華而不實的手法來講述這樣一個複雜的同性三角戀故事,而且講述得頭頭是道,其洞悉能力已可見一斑,來日的作品值得拭目期待。
中國女導演朱一葉的青春女同志影片《小樹的夏天》(Love Mime)也在影展中非競賽項目裡呈獻。紀錄片方面,移民美國的女導演楊紫燁(Ruby Yang)的《彼岸浮生》(Tongzhi in Love)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教條,點出中國同志面對的掙扎,大都市的同志生涯尚屬自由無憂,但故鄉家庭施以的期待和壓力,讓他們置于矛盾和不安的處境。片子以個體的觀點處境探討中國同志的困境,與崔子恩的《誌同志》相輔相成,讓觀眾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同志的狀況。
今年的都靈同志電影節,來自菲律賓的劇情影片特多,除了奧拉烏‧索里托的新作《少男》外,其他的片子有:
敘述一段感情結束的《曙光》(Daybreak),全片僅有兩名演員,共處一室一夜。記憶、夢想、實言、謊話、恐懼、慾望、背叛、誠實、愛與恨充斥一整夜,一段男男愛戀隨著曙光乍現,煙消雲散。有別於一般過度煽情、冗長的菲律賓片子,這部《曙光》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2008年入選競賽康城電影節的《服務》(Serbis,英譯Service)是2005年很受好評的菲律賓影片《情欲按摩院》(Masahista)的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帶來參展的作品。影片以一所色情電影院為背景,影院老闆的家庭糾紛與影院內同志摸黑尋歡作樂的荒誕淫亂相映成趣,熱熱鬧鬧的氣氛中,隱藏著一股不知未來何處去的憂愁。無可否認的,這是近期菲律賓影片中的一部難得佳作。
和前三部菲律賓影片相比,Ellen Ramos和Paolo Villaluna的影片《監犯》(Selda, The Dying Inmate)顯得冗長嘮叨。這部影片關於監獄里兩個日久生情的監犯,在出獄後仍然保持著剪不斷的戀情,因而促成悲劇,雖然偶見特點,但整體缺乏新意,淪為煽情作品,最令人振奮的是劇中英俊無比的男主角,難怪獄中監犯都對其色心大起,頻施魔爪。
另一部菲律賓影片《少年安東尼的秘密》(Ang Lihim ni Antonio,英譯Antonio's Secret),導演Joselito Altarejos繼《燈塔里的男人》(Ang lalake sa parola,英譯The Man in the Lighthouse)後的另一部作品。比起舊作,這次導演手法表現得純熟利落,劇情條理有序,最後劇情的高潮挺具震撼感。雖然成績頗佳,但在幾部同國佳作的光芒下,這部影片的光彩難免被遮蓋了不少。
今年來自泰國的片子,較受注目的應該是屯斯卡(Thunska Pansittivorakul)的《檢疫場所》(Boriven nee yu pai tai karn kuk kun,英譯This Area is Under Quarantine)。這部影片記錄了兩個不同宗教的青年共處旅館一個房間,佛教徒的他和回教徒的他談論各自的經驗,最後自然而然,情不自禁地完成了魚水之歡。
南韓導演金光秀(Kim Jho Gwang-soo)和製片人金成煥(Kim Sung-hwan),帶著他們的短片《男孩遇見男孩》(Boy Meets Boy)出席影展,兩人形象如小天使般出現,十分配合影片的風格,為影展帶來不少樂趣。
影展開幕和閉幕影片都是西班牙電影,開幕的是Nacho G. Velilla的同志喜劇溫情片《菜單之外》(Fuera de carta,英譯Chief's Specials, Fuori menu),而閉幕的則是Alfonso Albacete和David Menkes有關情侶關係、誠實與謊言,性與晚會的《性愛,派地和謊言》(Mentiras y gordas,英譯Sex, Party and Lies)。
影展其中一項特別的項目放映了台灣多媒體藝術家鄭淑麗(Shu Lea Cheang)的一系列藝術與色情相互交融,風格前衛的女同志影片,影片的光怪陸離的確讓人大開眼界。
其餘具意義而有代表性,在眾多精彩影片中,難以取捨,本人覺得應盡其所能去觀賞的是:
‧拍攝於柏林圍牆倒塌前,東德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同志愛情片《出櫃》(Coming Out)。1989年,影片首映當晚,柏林圍牆倒塌了。幾個月後,影 片榮獲柏林電影展的銀熊獎。
‧比利時導演Joachim Lafosse的《私教》(Eleve libre,英譯Private Lessons),影片質問教育他人某件事和強制他人做某件事,兩者之間的界線在哪裡?
‧加拿大導演John Greyson,榮獲今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有關艾滋病防治工作者的影片《無花果樹》(Fig Trees),該影片也獲得了本屆影展頒發的特別獎,以示讚賞。
‧德國和以色列合資拍攝,由16為男女同志導演聯手製作的《截然不同的特拉維夫》(Fucking Different Tel Aviv),敘述同志在特拉維夫市(Tel Aviv)的性與愛的故事。
‧伊朗導演Bahman Motamedian,有關德黑蘭一群易性者的紀錄片《性,我的一生》(Khastegi,英譯Sex My Life),此片對他/她們的狀況做出了洞徹入微的觀察了解,因而榮獲了最佳紀錄片獎。
‧阿根廷、南韓和巴西聯合拍攝,Pablo Trapero執導,榮獲本屆同志最佳影片的《獅窩》(Leonera,英譯Lion's Den)。
‧美國和印度聯合拍攝,Tom Keegan執導,與《性,我的一生》分享最佳紀錄片獎榮譽的《出櫃於印度:一個家庭的旅程》(Out in India: A Family's Journey)。
‧瑞典出品,Ella Lemhagen執導拍攝的溫情劇《帕特里克1.5》(Patrik 1,5,英譯Patrick, Age 1.5),劇情敘述同志領養子女的故事,處理得溫馨感人。
‧墨西哥著名同志導演Julián Hernández,榮獲今年柏林泰迪熊獎最佳影片的作品《憤怒的太陽,憤怒的天空》(Rabioso sol, rabioso cielo,英譯Raging Sun, Raging Sky)。強烈的影像效果,具宿命天意色彩的這部片子,十分耐人尋味,引人入勝。
‧德國導演Jan Krüger描述少年同志情侶在郊外越野,經歷感情考驗的《輕微坡度》(Rückenwind,英譯Light Gradient)。
太多的佳作,太少的時間,每年影展滄海遺珠的遺憾是無法避免的,只能盡我所能地捕捉每個觀賞影片的機會。
今年都靈同志影展來賓之中,除了帶著影片前來的導演們和製片人外,最引入注目的是出生於土耳其,現居意大利,拍攝過《土耳其浴室》(Il Bagno Turco,英譯Hamam),《他的秘密生活》(Le Fate Ignoranti),《外欲》(La Finestra di fronte)和《熾愛》(Saturno Contro)的知名導演佛森歐茲派特(Ferzan Ozpetek)的出現。可惜的是,名導演匆匆地留了兩天便匆匆地走了。
比較去年電影節略帶色情成份的氣氛(歸功於午夜過後放映的色情藝術影片和邀來的色情片影星),今年的都靈同志影展友好成份較濃郁。雖然因世界經濟衰退,影展不得已在各方面節制開銷,做出變動,例如開幕禮就少了藝人表演,結果就沒去年那麼精彩熱鬧,但影片的挑選仍然保持水準,尤其令人興奮的是,它依舊保持著對亞洲電影的重視和支持。
在各方人馬(電影節籌辦單位和志願工作人員,也就是類似筆者的熱血人士)的同心合力,戮力同心之下,第24屆的都靈同志電影節圓滿結束了,接著我們期待在5月16日舉行的都靈同志自豪大遊行再相聚。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