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文不是要討論施明德先生的性傾向。然大家也都誤會施先生了,他真正關心的,不是他所謂「被窄化了」的同性戀議題、女性議題或人權問題,而是「權力」。
施先生反覆申明:「如果是蔡英文女子,我沒有興趣,也不會提這問題」、「如果只是一般人,誰管你的性傾向!」當然,換作一般小老百姓,無論是性傾向還是性傾向歧視,沒有與「權力」沾上邊的,他才懶得管呢。總統或總統候選人的性傾向才是重點。
他還表示,如果是呂秀蓮、陳文茜、陳菊……這些被他點名的未婚女性競選總統,還這樣提問的話才是白目無知。因此,被他個人斷定為異性戀的單身總統候選人,就可以豁免檢視的必要,有「同性配偶」的總統,才是監督防弊的最大漏洞。然而,任何人的性傾向是施點名、說了算嗎?是哪一個檢調單位,有權驗證他人的性傾向,更還確保其一生不變?別忘了,冰島出櫃的女總理就曾有段異性戀婚姻並育有二子,按施的邏輯,這是否算是對自己身體不忠的行為,而她又是怎樣證明自己的政治能力,贏得民心呢?性傾向流動的可能,揭露這種對性傾向進行盤查的心態,不僅侵犯隱私,更是法西斯的行徑。
此外,施先生使用「同性配偶」一詞自然到令人錯愕的地步。台灣爭取同志結婚權,始於一九八六年祈家威與男友去法院公證結婚被拒,而明文提出同志成家權的「人權基本法」草案,在公部門沈睡十年至今。然最偽善媚俗的,莫過於這位把參加過一次同志婚禮,幾張置身紐約同志遊行的觀光照片做為友善同志證明的「總統的敵人」,打破二十五年來對同志權益的沈默,喊出「同性配偶」一詞,但舉國上下,他在乎的,只是蔡英文一人有沒有「同性配偶」。面對上百萬台灣同志爭取成家權,他的公共行動在哪裡?
施先生偏愛引國外同性戀政治領袖為例,論證沒有出櫃的誠信和勇氣如何擔任政治領袖。但是,由施先生主導的「我心未死」臉書上引述:一九九八年公開出櫃的巴黎市長德拉諾,四年後遇刺受傷,原因是凶嫌宣稱「討厭同性戀者」。施的投書刻意對此緘默,因為他明白巴黎市長被刺事件,證明了在一個恐同意識未根除的社會,出櫃同時意味著可能暴露於各種包括人身暴力的風險之中。「我心未死」在臉書上對此的評論是:「這些出櫃的同性戀者,人們才知道如何檢驗她們的政治能力。」這是什麼樣服膺暴力的邏輯?非但無一字譴責恐同罪行,反認為此正適合檢驗同性戀政治人物的勇氣、誠信與政治能力!施先生與「同性戀」、「同志」、「性傾向」這些名詞真正的關係,除了不斷將之工具化、問題化之外,再沒有其他了。
「總統的敵人」對出櫃面臨的歧視和風險無動於衷,對各國有利政治人物出櫃的社會條件、結構制度也興趣缺缺。殊不知, 基於性傾向偏見(歧視)對他人進行人身或人格尊嚴等侵害,是被國際界定為「仇恨犯罪」的行為。例如法國的刑法即規定,行為人若基於或假設受害人是同志,基於對性傾向偏見而來的犯行,如公然挑釁、詆譭、公然侮辱等,都會被加重處刑。
今年四月五日,法國社會黨第一位女性黨魁歐布利(Martine Aubry)宣布,「為保障所有家庭與性別的平等,我們將開放給所有伴侶(無分性傾向)結婚權與領養子女權」,正式做為社會黨投入明年總統大選的政見。歐布利離過婚,有兩段婚姻育有一女。即使將她歸類為異性戀者,對於同志政策,她並不採取打混摸魚的伎倆。
我們要鄭重呼籲各黨的總統候選人,不要再把同志議題當做工具,我們不需要你們交代性傾向,但我們要你們清楚交代你們對同志人權、成家權利的政策立場,這才叫做誠信、勇氣與政治能力。
(本文作者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學博士研究生、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成員。)
讀者回應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