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登入

記住我

初到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20 Jul 2009

鹽的代價 The Price of Salt

我不贊成紀大偉先生在《鹽的代價》書後的「解說」,用「勾心鬥角」來定義主角之間的互動。不過,有一件事情他說對了,她們愛得這麼痛苦,是因為溝通有問題。

鹽的代價 The Price of Salt

作者: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Highsmith, Patricia

譯者: 李延輝

出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 2007年

我不贊成紀大偉先生在《鹽的代價》書後的「解說」,用「勾心鬥角」來定義主角之間的互動。不過,有一件事情他說對了,她們愛得這麼痛苦,是因為溝通有問題。為什麼有問題?因為愛上同性,愛在心裡口難開,卻又在乎對方的想法。這段遲疑焦慮的融冰歷程,對post-TLW的讀者而言是嫌慢了點,但就50年代而言,如臨深淵的情境卻相當寫實。

紀大偉說書中的女同志之間有時恨意多於愛意,其實有個曲折:她們就是太愛對方了,但是她們的愛意卻成為別人攻擊的武器,讓人一無所有,怎能怪書中主角不生悔恨?最後,兩人熬過痛楚,放下怨懟,重新接納對方,這就不只是「光明結局」可以形容,這可能是作者罕見地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生階段──在50年代,是黑暗地平線上孤立的火炬。

兩位女主角真的沒有所謂的「勾心鬥角」。故事是從特芮絲的觀點述說,讀者只能從她的判斷獲取片面資訊,如果主述者的解讀錯誤,或是資訊有限,讀者就跟著被誤導。這是作者佈局的樂趣所在。

我們可以看到特芮絲這一方很明確的心理狀態,她對周遭人事物的喜惡,她被第一次被卡蘿吸引時的悸動,她對卡蘿所有的渴望和越來越直接的慾念。另一方面,特芮絲搞不懂卡蘿到底對她投下多少程度的感情?卡蘿在書中,眉頭深鎖的時候多,兩人之間常常有段沈默空白,卡蘿三不五時背對著特芮絲,或是走到另一個房間去。彷彿她與特芮絲吃飯或開車兜風,只是一般交際會面,連邀約重要的西部旅程,都像是卡蘿在幫助特芮絲見見世面。

我覺得最大的樂趣是在看透卡蘿的心事。不是從她對話表面上的意義,而是她話中的結構,以及行為語言。我本來不想細談這本書,擔心「破壞別人閱讀的樂趣」,但是網路上沒見到有人給過適當評價,決定貢獻雜碎眉批,分享一些樂趣。

卡蘿是位三十出頭,結婚有小孩,有車子、有豪宅、有佣人,穿著體面相貌引人,可出入高級場合的富裕少奶奶。相形之下,特芮絲起初只是個貧窮平庸,沒有太多人生閱歷的年輕人。她們不但有社會階級的差異,還有年齡的差距。我看卡蘿前段的故作冷淡,倒不儘然是考量自己是否會失去既有的一切利益,反而更擔心特芮絲因為年輕心性未定,兩人是否能真心交往下去?當然,卡蘿還要花心思釐清自己與艾比的關係。

不知為什麼,書中修長而高挑美麗的卡蘿老是讓我想早期女星Lauren Bacall洛琳白考兒(如右圖)年輕時冷豔的形象。她曾在《Young Man with a Horn 熱情狂想曲》(1950)飾演有女同傾向的少婦。這部電影只有一段小小的暗示,就因Production Code被禁演,直到1962才重新推出。

《鹽的代價》是50年代的小說,我找到一些當年的老照片,補充一些場景的時代氛圍。右邊這張是當時某家百貨公司大促銷結束後,店員在收拾殘局,中間還有一人累得脫掉高跟鞋,撐著頭,頹然坐在椅上發呆。

特芮絲描述每個人在百貨公司工作的倦怠,可用這張照片來想像。但照片描述不出來的是日復一日待在同一個工作地點的封閉囚禁感。特芮絲在最糟的時刻,抬頭看見心目中的女神。

特芮絲寄出了一張謝卡,引出故事,後面則是靠卡蘿一次一次小心的試探,慢慢推展出情節。於是,卡蘿打電話至百貨公司,表面上是確認那是不是滑雪部男士寄出的卡片,其實是藉口聖誕節邀約特芮絲。這個午餐聚會,奠定幾個線索:卡蘿不會邀約那個男士;特芮絲不會隨便寄謝卡。

卡蘿最後認定特芮絲是個「奇特」且「和世界脫節」的女孩。卡蘿評估特芮絲是潛力目標對象 (雖然讀者早就知道特芮絲第一次約會就想要推開桌子,投入卡蘿的懷中)。

第二次約會,卡蘿開車載特芮絲去上城風景優美的豪宅。現代讀者正以為有什麼好事要發生了,唉,是有些事發生,但不是那種好事。卡蘿一路車程沈默;在二樓綠色書房和樓下花園,兩人漫無目的走動;沈默地對望吃著午餐。在所有對話中,只有一句是重點,卡蘿問特芮絲:「妳認識很多顧客嗎?」

卡蘿在特芮絲彈琴後,從身後觸摸特芮絲的頸部和下巴,在她的髮絲邊緣輕吻一下。但是親吻這個部位,讓訊息變得很複雜,因為這通常是長者對後輩的吻法,表示關愛。接著,卡蘿讓特芮絲在床上小睡,她眉頭深鎖:「妳還是小孩子。」年齡的差距是卡蘿第一個心理障礙。

她們在聖誕夜再度相聚,這次話題集中在特芮絲的男友理查。卡蘿想要了解特芮絲對於異性間的性愛、愛情、婚姻的態度。有趣的是,她透露自己的領悟:「該怎麼形容呢?想要找到朋友、伴侶,甚至分享者。這些字眼有什麼用呢?我的意思是,我覺得人類好像想要藉著「性」來找尋某些東西,但如果用別的方法來找,或許更容易得多。」

到西部旅行,在這一章中被導引出來。起因是成天無所事事的艾比先提出旅行的建議,卡蘿當場以沒有心情回絕。可是隔了一章,卡蘿到特芮絲的住處,回贈一個手提箱,沒多久便順勢提議一齊旅行。特芮絲反問,為什麼她不和艾比出遊?卡蘿卻看著天花板顛倒事實:「首先,我認為她沒有空。」我看到這裡心裡竊笑,作者開始為卡蘿加溫,煽動她外冷內熱的性格。

不久,卡蘿穿衣準備離開,出現比輕吻髮絲更進一步的動作:「她把手臂環繞在特芮絲腰上,就和她穿上外套的動作一樣。卡蘿的手只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瞬間,這個突然的動作令她驚惶失措,讓她猜不透這個動作是慰藉、結束或是開始。」

過了一陣子,特芮絲留宿卡蘿家,當晚為了旅行之事起了一點爭執,但最後達成協議。卡蘿還特地準備一瓶口味特別的酒,以慶祝成行。我突然想起了《The Crying Game 亂世浮生》(1992)男主角與他心目中的「女人」準備肌膚之親前,先在酒吧裡共飲味道古怪的酒。我總認為所有特別的酒都有交杯交心的喻意。

特芮絲慶祝成行的方式是開口向卡蘿討一個吻道晚安。卡蘿噘嘴沒有答應。當然,故事還沒到一半,作者要繼續吊胃口。

在旅程之前,有很多事情要暫告一個段落,例如理查認定特芮絲迷戀卡蘿,他爭不過卡蘿;而特芮絲要與女管家競爭,認為自己水煮蛋的功力較能贏得卡蘿的芳心;艾比早就被打敗了,眼睜睜看著卡蘿與特芮絲一齊旅行。

特芮絲有些行為就像情竇初開的小女生。她們在出發當天早上:「特芮絲把廚房桌上卡蘿喝了一半的咖啡端起來啜一口,就從卡蘿留著口紅印的地方喝。」不論時空跨越多久,這個純情的經典舉動仍然可以在《Sugar Rush》裡看到現代詮釋。

就算再純情,在旅程中也會到達情慾的臨界點。Highsmith的選材超越她所在的時地,但情慾場面仍保持50年代的古典含蓄。作者描寫她們第一次相擁而眠:「幸福就像是綠色的藤蔓爬滿她全身,伸展纖細的卷鬚,從她的血肉中生出花朵。她看到灰白色的花朵在閃爍,好像出現在黑暗中或在水面底下一樣。她想起人們討論天堂的原因。」

真正的情慾場面則像是黑白片的蒙太奇,充滿抽象的符號和跳接的畫面:「……然後她的身體似乎也消失在越來越大的圓圈中。這些圓圈跳得越來越遠,超出思緒可以跟隨的範圍。上千個回憶、時刻、字眼、第一個心愛的人,卡蘿第二次在店裡和她碰面,上千個關於卡蘿臉孔、聲音的回憶,憤怒和充滿笑聲的時刻在她腦中,就像彗星的尾巴一樣一閃而過。而現在那是一段灰藍色的距離和空間,一個逐漸擴展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她可以突然像一枝長箭般往前奔去。那枝箭輕而易舉橫跨了寬廣的、不可思議的深淵,在空間中不斷拉出弧形,而且沒有停止的跡象。」我舉出這一段,無關文筆高低,而是這種形式現在相當少見,很少人用這麼冷調的筆法去形容激情。但是這一段的描述卻也讓我懷疑作者有沒有大麻或迷幻藥助興。

全書我最不滿意的部份是私家偵探跟蹤她們的「不倫戀」,以及卡蘿受脅失去監護權的經過。這一段斧鑿過於明顯,移植她的犯罪小說技巧進來,反而與整本的風格不一致。只能推諉於她早期調性不穩。而旁生的瑣碎枝節則讓現代讀者感到步履雜沓,最後卻得不到什麼回饋。

後面描述特芮絲受到背叛,經過成長的洗禮,與卡蘿重逢,在最後一刻回心轉意接納卡蘿,我對這一段的心理轉折很感興趣。

要了解特芮絲的轉變,要看別人對她的態度。她的男友理查一直表示特芮絲猶豫不決,在我看來似乎是理查不重視她的意志。一開始,理查鼓舞她去百貨公司工作:「……妳相信妳在那裡做不了多久就會離開,但其他人卻沒這麼想。」(P.10)。

理查不斷編織去歐洲的夢想,10個星期前便訂好船票,卻不願正視特芮絲不想去的心聲。另一方面,理查對特芮絲要與卡蘿旅行的計畫卻保持懷疑:「妳很少下定決心,說不定妳會改變心意。」(P.159)。

有一回,理查、特芮絲、卡蘿三人在餐廳,特芮絲已婉拒點心,但理查還是為她拿了二塊,特芮絲不悅:「這是幹什麼?以免我改變心意嗎?」(P.161)。

等到特芮絲決定要與卡蘿旅行,理查還無法面對現實:「禮拜三,或下禮拜六,妳的想法就會完全變了。……」(P.167)

卡蘿與她先生有同樣的問題,他的家人不喜歡有主見個性的女人,她更直接點出她先生並不愛她,「只是一種強迫作用」(P.142),只是要控制她。

特芮絲與卡蘿之間原本也有問題,不同於被男性壓抑控制,而是特芮絲在卡蘿的面前缺乏自我。特芮絲在經濟上很自覺地抗拒卡蘿的資助,但是在情感上卻顯得不夠獨立,所以卡蘿的擔心一直掛在嘴上:「妳還年輕……」特芮絲也曾意識到自己是對方跟前的小寵物:「……在那雙眼睛之下,特芮絲覺得自己像一隻卡蘿從路邊寵物店買來的小狗……」(P.83)。

還一次:「卡蘿的手放在特芮絲的頸部,手指揉著她的耳朵後面,就像撫弄小狗一樣。」(P.177)

當特芮絲覺得被卡蘿背叛,她對卡蘿的感情便不再只有「愛」的選項,而多出了「恨」的選項。我認為特芮絲這才開始成長,真正去思考自己要什麼樣子的感情。這點在最後一段成為最終測驗:一方面,她感覺那個女演員試圖誘惑她,重覆一種似曾相識的興奮。另一方面,卡蘿在千帆過盡後提出同居的邀請。特芮絲最後作出決定,回應卡蘿的開誠佈公。愛在50年代,終於不再是有口難開。


本文原載:Orange's Review
http://orange-review.blogspot.com/2008/05/price-of-salt.html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

Social


This article was recently read by

請選擇新聞及專欄版本

精選個人檔案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讚好

合作夥伴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