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菲德烈與高官之子艾伯特成為好友,雖然兩人對戰爭的觀點有所分歧 。
這部電影(另譯《希特勒的男孩》)其實與1989年的《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另譯《死亡詩社》《春風化雨》《壮志骄阳》)相當接近,只是場地改成了一間軍校,而批判的是希特勒的洗腦教育方案,不是壓迫青春叛逆與自由思想。
Napola指的就是希特勒創立的軍事學校,專門招募18歲以下的青少年,嚴格地訓練體能與智能,讓他們迅速地成為統治階級的得力助手。
17歲的菲德烈(馬可斯尼麥特飾)出生於貧苦家庭,原本是不可能與Napola有緣,但因為他的拳擊天份受到一位Napola軍校的教練青睞,破例讓他進入這所貴族學校。
雖然菲德烈的父母強烈反對,但菲德烈知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於是漏夜離去,投奔Napola軍校。菲德烈十分拼命,苛刻的軍事訓練難不倒他。
他也與高官之子艾伯特(湯姆希林飾)成為好友,雖然兩人對戰爭的觀點有所分歧 。
漸漸地,兩人卻都發現Napola黑暗的一面,尤其是艾伯特完全不能認同納粹的殘忍、強硬手法。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向校方作出抗議,但無法避免的是一個悲劇的結局。
兩位年輕演員馬可斯尼麥特和湯姆希林的精湛演技,不止個人表現讓人覺得眼前一亮,兩人之間所擦出的熒幕火花也十分可觀。
雖然在國際影壇上較受矚目的是馬可斯尼麥特,但湯姆希林的內斂卻強而有力的表演也不該被忽略。就是因為兩位主人翁的表現,才能讓導演較煽情的拍攝手法比較能讓觀眾接受。
兩位男演員也蠻養眼的,從一個完全膚淺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也能值回票價。
當然,《英雄教育》的成就不僅歸功 於演員,劇本也處理得恰到好處。
富有歷史意義的「納粹時代」背景與電影中常見的「少年成長」兩大主題合在一起的結晶,較容易讓觀眾接受,不會因為是「陳年往事」而遭受一些觀眾的排斥。
Dennis Gansel的劇本也不用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他不把所有納粹的行為都自動歸類為惡行,讓觀眾看到的是一幅更逼真的現實畫面,而不是簡單的善與惡之二分法。
《英雄教育》浪漫悲壯的收場,讓人看了不禁感到萬分感慨。
雖然納粹的統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是歷史,但這段黑暗時光所留下的教訓,依然猶新。
在新的世紀裡,人類依然活在戰爭與糾紛的陰影下,《英雄教育》這類電影也因此不會失去它們的意義。
Reader'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comment on this page!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