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课外活动」制造机会,恋情也往往因此发生。可是当恋爱了,毕业了,找了工作安定下来后,多数人的社交圈子就大幅度收窄了。这不包括对宗教丶政治丶文化工作有兴趣者,这类人至少已经或可以建立工作外的圈子,因此还可以继续认识新朋友。可惜在华人社会,对宗教政治文化有兴趣者毕竟不多,很多就是一条直路,念书时专注,工作时投入,结婚后付出,然后就是一生了,没有与社会太多的交集。
同志的弯路似乎就不是这样,由于家庭制度难以建立,继续认识新朋友有时是个需要。你很少看见结了婚的男女还会主动去认识陌生人吧?当然也有「在一起」的同志伴侣喜欢绑在一起紧紧的,不爱去认识其他人。但也有同志伴侣明白因为没有小孩,朋友丶社交圈子有时可以成为两个人关系的调剂。毕竟一天到晚对着同一个人,重复做同样的事,日久总会生闷。
我不曾在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里待过,却穿梭在不同的朋友群中,从陌生到熟悉,再从亲密到疏离。这影响着我们的,是人与事两种客观因素。
人:一个人一开始与你建立关系,总会比较和善,把自己性格不好的一面隐藏,把好的一面给你看。但作为朋友能否恒久,就实在路遥才能知马力了。曾经和几位同志屋友关系密切,一同吃喝玩乐,把酒谈心。有人提议要有「家」的感觉而要布置租来的房子。后来不了了之,因为一切刻意营造的感觉都不纯粹,都会变质。
事:每个人的社交圈子也在快速变动中,可能他忽然交男女朋友,那人又和原来的朋友无法契合,朋友因此疏远是很正常的。也有的失恋了,人生失去方向,整个变得孤僻,不愿再与人交集。因为工作或迁移等因素而受影响的就更多了。
Friendster之后有Facebook,我从来对这些都不热衷。如果您懂得珍惜,不论多久丶不论多远,有心一定可以联络上,一定可以找出来吃个饭,因为饭是人人都要吃的。如果有心,时间一定可以腾出,一定可以配合。我非常认同重质不重量,好的朋友有几个,比hi-bye friend有上百个来得强。
但我也太明白,有时不仅他人有心理上的障碍,我也有。我会选择与过去的人生某部分作切割,他人自然也会。可能是不自知的,可能是有意的。所以我现在秉持着这样一个原则:只要他人采取主动,我尽量珍惜丶配合。好久不见的朋友如果给电话或短讯,我尽量安排见面。而对方如果人生已安稳,不希望被打扰,那就暗地里祝福就好。
朋友,不管是否同志,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良伴。但正如Nelly Fertado唱着问着:「Why do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end?」我只能承认,人生无常,好的东西总会来到结束。
洋人有这般感慨,细腻的中国人又怎会没有?齐豫曾寻找《答案》,问「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疏远?」人就像星星,有些不停发光发热,有些喜欢静静地走在自己的轨道上,遥遥相对,无语。
读者回应
请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