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登入

记住我

初到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16 Mar 2009

艾茉莉的前世今生

「艾茉莉!人家改名了,想给你一个惊喜!」影片《非诚勿扰》中,冯远征扮演的艾茉莉于11分钟处出场,3分钟的戏份却引来非常多的讨论。本着开卷有益的精神,笔者在这里发散思维,理一下艾茉莉的前世今生。

《非诚勿扰》由冯小刚编剧导演,华谊兄弟等公司出品。这部影片改编自台湾电影《征婚启事》,原导演陈国富也出任这部影片的监制。《征婚启事》讲述的是刘若英扮演的都市女性光怪陆离的征婚遭遇,是一张台北生活的浮世绘,掺杂着调侃和忧伤,云集了陈昭荣丶伍佰丶钮承泽丶金士杰等台湾明星。《非诚勿扰》借鉴了原影片的商业模式和故事架构,同时也把其中的一些创意嫁接而来,只是主角变成了男性。原故事其中的一个桥段就是一个女同性恋来应征女主角的广告,所以艾茉莉的设置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到了中国大陆的电影环境里他太显眼了。广电总局不是明令禁止同性恋在电影中的表现么?看来名导演就是有特权,「规定」是人定的,不过是「乌龟的屁股」罢了。

作为影片的编剧导演,冯小刚对故事有着重要的决策权。艾茉莉这个角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他的影片中,看过《大腕》的观众也许会记得著名造型师吉米的客串演出,「我觉得我是中性的」这句台词让人记忆深刻。《天下无贼》中冯远征扮演了一个娘娘腔的劫匪,也更加成为这次合作的发端。为了增加喜剧效果,「双冯」探讨各种点子打扮艾茉莉,冯远征还曾想给他涂红指甲,画红嘴唇。他自己到电影院看也是「一身鸡皮疙瘩」,当观众发笑的时候,他感到很满意。「既然能通过审查,证明人们对他们已经给予了一定的接受度。而且每个人对情感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点,社会不应该随便给予批判。」冯远征谈到同性恋话题的时候如是说。

网上有一个调查关于《非诚勿扰》中,观众对满意的征婚段落,艾茉莉以25%的高票数名列第一,连舒淇扮演的女主角都无法匹敌。因此冯远征被冠以最红「冯女郎」的称呼。与此同时,对这个角色的各种非议在网络上愈来愈多──特别是来自同性恋群体关于「污名化」的讨论。有人在网上要求冯小刚道歉,众多的回帖掺杂着各种谩骂:有骂冯小刚的,更有骂同性恋的。

冯小刚本人似乎没有对此做过回应,但是我们试图求证一下这位导演的态度。2006年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冯小刚说《断背山》很好看,末了却又拿起麦克风补充一句:「可是,我看两个男人接吻有点儿受不了。」当时的主持人还调侃说这句话可以当作新闻标题,果不其然,第二天真的上报了。如果放在西方国家,这句不友善的话可能会使他进入同性恋媒体监督的视线,甚至成为抵制对像。但好在论愚昧无知,总有孙海英之流垫底,所以新闻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所以只能揣测冯小刚为「疑似恐同症」。

国内媒体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扬子晚报》为先锋的报道,只要谈到同性恋都是谋杀丶诈骗。可是诸如跨性别丶性工作丶性自由的描写,到底算不算「污名化」呢?每个人大概有不同的尺度,前提就是你对行为本身的看法。有一个更精准的词语叫做「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同性恋就一定是娘娘腔的丶色情的丶性骚扰的。以同性恋刻板形象做笑料,周星驰是冯小刚的师父。例如《逃学威龙1》,夺命剪刀脚王局长就是欲对周星驰潜规则的色鬼;《逃学威龙3》,张敏丶梅艳芳丶周海媚扮演了复杂的女同性三角恋,充满了嫉妒和谋杀;周星驰「御用美女」如花更是要在几乎每部影片中都要出现:《唐伯虎点秋香》丶《喜剧之王》丶《九品芝麻官》;鲁芬丶吴孟达等人也都好以性别丶性向模糊博取「笑果」。

香港电影工业的体制决定了商业是唯一可能的出发点,但是我们从后果上来看,这个唯一考量已经给很多同志朋友带来困扰。由于影片中的这些形象往往最后都被拒绝丶讽刺丶暴打,甚至死亡为结局,无意中给观众以暗示。也许很多同志都经历过,一旦他们有性别气质模糊的行为,就会被人与周星驰电影中的「娘娘腔」或者「男人婆」对号入座。坐在电影院里面对大众嘲讽同性恋的笑声,起码我是笑不出来的。陈可辛导演的《金枝玉叶》更是做足了性别玩笑,片中曾志伟扮演了一个刻板印象的同性恋角色。关锦鹏后来故意邀请曾志伟出演《愈快乐愈堕落》中严肃的同性恋角色,并且跟他强调,他最不想要的就是《金枝玉叶》那样的表现。

2009年开年就出现了诸多充满争议的事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捧红徒弟小渖阳,这位惯以性别玩笑见长的演员在全国观众面前走起中性路线。引来欢笑的同时,也有人反思这种「跨性别」的表现所引发的结果。性学家方刚认为这是小品对性少数群体「施以好奇的目光」,「言语中多有贬损」,并且呼吁检省造成这种现像的文化与心态。同样社会学背景的李银河早前也对《非诚勿扰》发表了看法,「劝同性恋朋友们稍安勿躁」。并且提出同性恋电影形象的四个阶段:(1)刻板印象配角(2)正常形象配角(3)同性恋题材电影主角(4)一般题材电影主角。

西方的经验也恰好印证了李银河的观点:早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开始出现刻板印象的同性恋角色。40年代,严格的「海斯法典」之下,《绳索》丶《马耳他之鹰》丶《摩洛哥》等影片都混迹着同性恋丶跨性别形象。也就是说,美国主流市场的同性恋电影发展至少比我们早60年,我毫不怀疑将来的中国市场也会有大众文化传播的同性恋电影,可是我们要追上60年的差距,需要多少年呢?

不管怎么样,《非诚勿扰》引发的讨论,使得冯小刚丶冯远征在中国的同性恋电影史上无比留下一小笔。我相信有争议才会赢得进步,所以犹豫之下,我还是买了一张《非诚勿扰》的正版碟。我的身边也有很多「艾茉莉」,他们远比冯远征演得可爱。


本文原载:《点 Gayspot》杂志之「坡坡看电影」专栏

读者回应

1. 2009-03-19 16:52  
弟弟和我说~:哥~你真白~
我回答:白癫疯的白~
2. 2009-03-25 09:06  
恩,很有见地啊!
呵呵~
3. 2010-10-26 13:06  
当在赛场上,有人跑在你的前面,如果你想取胜,是否应该加快速度,加大步幅,想法追上别人吗?这不是中国各业现在的步伐吗?既然西方早在60年之前已为我们步了先例。那么难道我们还得按部就班地再经那4部曲(1刻板印象配角,2正常形象配角,3同性恋题材电影主角,4一般题材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中国传播人(诸如双冯,赵本三等),如果不是孙海英之类的“恐同”份子,是否应该舍弃那不必要的“一小笔”呢?
「劝同性恋朋友们稍安勿躁」2010年的今天,同性恋者无时无地地受到歧视与侮辱。能稍安勿躁吗?
难道同志只能受舍,祈求同情而不能力以抗争吗?难道同志得等那张“解放证书”吗?
可惜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同志合法化,也没有一个合法的同志组织。

请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

Social


请选择新闻及专栏版本

精选个人档案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赞好

合作伙伴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